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美国高油、矮秆和耐密植大豆种质资源与高产广适应性大豆杂交,通过单交及简单回交与辐射诱变育种相结合,经过连续定向选择,利用先进的品质分析、抗病鉴定等方法进行品种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出高油、高产和抗病的4个大豆新品种合丰42、合丰52、合丰57、合农60,脂肪含量为22.25%-23.24%,其中合丰42是国内育成的第一个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是矮秆品种。这些品种是高油、矮秆大豆育种的宝贵种质。  相似文献   

2.
在高水肥和小垄密植栽培条件下,对窄行密植专用品种合农60及垦丰16各生理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垦丰16的株高显著高于合农60,但出现倒伏现象,半矮秆品种合农60更适合窄行密植;两个品种的SPAD值及叶片氮素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叶面积和叶干重在两个品种中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合农60号大豆新品种特性,对合农60号高产潜力进行分析,小区试验平均单产达到324.52kg/667m2,高产潜力大。总结了合农60号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合农76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以垦农19为母本,合丰57为父本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半矮秆、耐密植、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能力强、丰产性突出等优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正>合农69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自主创新的半矮秆耐密植大豆种质合交98-1622为母本,以广适应性大豆种质垦丰16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品种试验代号合交05-648。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三积温带东部区(8区)品种预备试验,2011~2012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6.
1994年从美国引入Hobbit优异种质,利用单交、回交、梯级杂交的方法成功育成适宜密植的半矮秆高油大豆品种(系)合丰42和超高产半矮秆大豆合98-1667,以及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系合辐04-4、合辐04-38、合辐04-46、合辐04-52、合辐04-60,这些高油品系脂肪含量在23.1%-24.2%,是未来高油大豆生产和高油育种宝贵种质。通过研究表明:Hobbit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矮源,也是高油育种优异大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大豆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中美贸易战后国产大豆的高产稳产备受关注。本文以半矮秆大豆"合农60号"为例,通过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大豆群体株高、地上部茎秆干重、荚干重、叶干重、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施氮量对密植型半矮秆大豆各性状调控,协调半矮秆大豆群体生长发育,确保大豆的高产稳产,为黑龙江省大豆施肥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8.
在高施有机肥、地下亚表层灌水、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对大豆合农60及对照品种垦丰16地上部干物质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农60荚干重增加明显,后期干物重积累迅速。在高水肥和小垄密植栽培条件下,窄行密植品种间存在差异,合农60为抗倒伏,适合于窄行密植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9.
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研究 Ⅰ.种植方式与适宜密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3个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采取大区对比法,研究大豆的种植方式和适宜密度。结果表明,窄行栽培比常规垄作显著增产,平均增产87%~178%,最高增产225%。平作窄行产量略高于大垄窄行,差异不明显;研究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宜选用大垄窄行种植方式;在抗倒耐密的前提下,选择植株相对较高的品种,矮秆品种不宜低于50cm。密植幅度高秆品种为22万~26万株/hm2,中秆品种26万~30万株/hm2,矮秆品种30万~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目前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的问题,利用572 份大豆品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种植和重要农艺性状调查,挖掘出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性状,最后对大豆品种资源的育种价值进行评价。株高变异幅度为40.2~137.2 cm;平均值为88.54 cm。分枝数变异幅度为0~9 个;平均值为3.61个。单株荚数变异幅度为11.2~220 个;平均值为76.64 个。单株粒重变异幅度为1.03~86.1 g;平均值为29.01 g。百粒重变异幅度为4.87~30.31 g;平均值为18.87 g。倒伏性变异幅度为0~3 级;平均值为0.51级。蛋白质含量变异幅度为13.28%~23.47%;平均值为20.56%。油分含量变异幅度为34.41%~49.94%;平均值为40.71%。根据对照品种表现,对572 份大豆品种资源的育种价值进行评价。产量性状较突出的种质:‘黑农19’、‘龙黑大豆2 号’和‘龙品黑09-518’;百粒重较大的种质:‘九农14 号’、‘长农15 号’、‘岭引2 号’和‘嫩良6 号’;油分含量较高的种质:‘垦农18’、‘长农17’、‘垦丰6 号’、‘九丰10 号’和‘垦鉴豆15’;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种质:‘永吉紫花猪眼豆’、‘白秣食豆’、‘小粒秣食豆’、‘绿瓤黑豆’、‘宾县黑豆’和‘吉林27号’。  相似文献   

1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栽培模式。通过选择适宜品种,缩小行距,扩大株距,使植株在田间里均匀分布,最大限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依靠群体提高单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给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65cm垄作和45cm窄行密植两种耕作栽培方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垦丰16大豆主要叶部性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不同耕作模式下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单株叶干重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除叶面积指数外,各项指标均为垄作高于密植,群体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高油大豆45 cm垄上双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5 cm垄上双行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大豆品种、不同密度及播种方式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合丰42是最佳的窄行密植品种,密度在3.00万株/667m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设计,对长杂2号的播期、施肥、留苗密度、种植方式4个因素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长杂2号在山西省中晚熟区取得高产的栽培方案是:最适播期5月20—25日,公顷留苗30万株左右,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数学模型,明确了种植密度、磷酸二铵和钾肥3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并获得相应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Soybean yield has traditionally been increased through high planting density, but investigating plant height and petiole traits to select for compact architecture, lodging resistance, and high yield varieties is an underexplored option for further improving yield. We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yield-related traits, lodging resistance, and petioleassociated phenotypes in the short petiole germplasm M657 with three control accessions during 2017–2018 in four locations in the Huang–Huai reg...  相似文献   

17.
白浆土农田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白浆土农田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大豆品种垦丰16为试材,采用宽窄密(4行)、宽窄密(6行)、行间覆膜和玉米茬原垄卡种4种栽培模式,同时以三垄栽培为对照在八五三农场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宽窄密(4行)产量和效益最好,是白浆土农田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探讨黄淮海夏玉米适宜种植行距,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密度对先玉335灌浆速率、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玉335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同密度条件下行距越大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在60 000株/hm2条件下,改变行距设置对该品种穗粒数影响不大,在75 000株/hm2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该品种穗粒数下降;在同行距条件下,75 000株/hm2产量高于60 000株/hm2产量,且在50 cm和宽窄行(40+80)条件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春大豆翻秋的行、株距为20cm×6.7cm,秋大豆20cm×7.4cm)可以极显著地提高春大豆的产量,较常规种植(CK)增产22.2%~80.26%;也可以显著地提高秋大豆的产量,较CK增产9.20%~20.5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缩小,大豆株高增加,结荚部位提高,分枝数减少,单株荚数、粒数及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荚、粒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