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明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灌区对作物光合作用和产量的调控及节水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宽度的沟垄集雨种植结合不同补灌量处理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处理下Pn较平作不灌水处理(CK)提高57.1%~84.4%,较平作灌水处理提高25.3%~50.3%;Fm、Fv、Fv/Fm、Fv/Fo、q P和籽粒产量也均高于平作处理,q N低于平作处理;两种宽度沟垄集雨种植较CK增产74.6%~124.9%,沟垄集雨补灌处理较平作灌水处理增产0.3%~18.9%,随灌水量增加产量增加,宽垄沟优于窄垄沟;在降雨较少的年份,60 cm沟垄集雨种植在灌溉量减少50%的条件下,光能转化效率比平作灌水处理提高44.1%,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可显著提高光能的转化效率及其量子产额,提高光合效率,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毕节市马铃薯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启江 《植物医生》2006,19(1):38-39
马铃薯是毕节市主要粮蔬饲兼用型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都仅次于玉米,占第2位,而且随着人们对粗粮需求量的增加和马铃薯加工技术的提高,作为特色作物之一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4年种植面积达3.67万hm^2。但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蚜虫等10多种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为此。笔者根据毕节市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近年来市内外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对马铃薯病虫害进行了无公害防治。  相似文献   

3.
田间试验研究了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双因素处理随机区组设计,填闲作物采用黑麦草单播(R)、长武怀豆单播(S)、黑麦草与怀豆混播(SR)以及裸地休闲(NC),氮肥水平设0、60、120 kg·hm-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与裸地休闲相比,长武怀豆单播和与黑麦草混播夏闲期降水贮存效率分别降低了9.2%和7.7%,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减少了19 mm和15 mm,进而导致后续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而黑麦草单播对土壤水分和后续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种植小麦前施加氮肥可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收获指数和千粒重,同时可增加次年填闲作物生物量,但会加速土壤水分消耗、降低降水储存效率。从土壤水分和作物生产角度考虑,旱作冬小麦种植系统休闲期间可以考虑种植黑麦草以增加覆盖,提高肥力,但不建议填闲种植耗水量较高的怀豆等作物。  相似文献   

4.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分别在75 000,90 000,105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密度与种植方式对夏玉米郑单958叶绿素、荧光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展开叶叶面积指数,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单峰曲线变化的趋势。在密度一定的条件下,种植方式的改变,增加了光能的利用效率;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双株种植改善群体结构,明显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有效增加高密度下玉米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箭舌豌豆是一种优良的饲料和绿肥兼用作物,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山区广泛种植。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区普遍种植的9个箭舌豌豆品种从青草产量、种子产量和生育期3个主要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箭舌豌豆881和324品种在青草和种子产量方面表现优良,分别达到14000kg/hm^2和2600kg/hm^2以上,宜作为该地区的推广品种种植,333/A和333等箭舌豌豆品种以其生育期短、成熟早而表现突出,分别为111d和112d,宜作为本地区的填闲、绿肥作物种植,也可用于作物生长期短的冷凉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固原半干旱灌溉农田作物间作套种的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固原半旱灌溉农田已形成种植规模的3类间作套种模式和相应的4种作物单种,通过设置田间试验,进行综合效益研究表明,间作套种比各自作物种平均第一性生产力提高22.28%-100.7%;光,热、水气候资源时间效率提高20.44%-53.48%,光能种用率提高5.22%-22.64%,辅助能转换效益增加21.42%-32.21%;经济效益亦大幅度提高。间作套种系统从土壤中摄取的养分虽明显增加,但有机质源却  相似文献   

7.
棉隆土壤消毒使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仁峰 《湖北植保》2012,(6):59-59,58
近年来,作物种植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迅速提高,规模化种植和蔬菜保护地栽培大量涌现。由于高附加值作物投入成本高,不可能与低附加值作物轮作,连年栽培致使土传病虫害成为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使用常规农药残留量大,同时作物容易产生抗药性,采用土壤消毒熏蒸剂则可避免上述问题,一次施用能有效  相似文献   

8.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冷凉,种植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农业生产不仅要考虑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考虑其水分消耗数量。作物的热能产值反映了其综合生产能力。文中采用能值研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对该地区三年主要作物的热能产值、耗水量及其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主要作物的热能值大小依次为:向日葵>玉米>马铃薯>草玉米>草谷子>草莜麦>油菜>莜麦>小麦>胡麻>箭筈碗豆>山黧豆。考虑到热能值、生物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生产能力,该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首先应考虑马铃薯的种植,其次是向日葵,然后是饲草和杂粮。优化作物布局,可以获得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能够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覆盖作物是指在作物生产期间果园的树与树或藤与藤之间或者作物收获后能在时间或空间上填充土壤裸露间隙的作物,即覆盖作物的种植不是为了收获。种植覆盖作物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主作物病虫害,提高主作物产量和品质,但并非所有的覆盖作物都同时具备以上优点,因此,合理选择覆盖作物很重要。1明确目标在农田里种植不同的覆盖作物产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不同。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者可能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一年二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的"一年二熟"种植模式,测定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满足率、作物耗水强度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年降雨量达640 mm左右的旱作农田,发展"一年二熟"种植能较好地利用夏闲期的水热资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加强了农田物质循环。"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两个种植模式的平均耗水强度仅比"冬小麦—夏闲"(对照)处理高0.07、0.1 mm/d,而"冬小麦—谷子"的耗水量等同于对照。经济效益以"冬小麦—玉米"为最好,土壤水分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以"冬小麦—谷子"最好,一年二熟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具有可持续性;综合考虑该区的自然资状况,在旱作农田下最优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冬小麦—玉米","冬小麦—大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降水增多29mm、地表蒸发加大、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农业结构调整,绿洲灌溉区农作物气候产量提高,雨养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减少;部分草原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耗减加速,风沙活动加剧;农业、航空、建筑、渔业、交通、工业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物获得最佳产量的亏缺灌溉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想减少对灌溉水量的相对需求,必须尽可能降低或防止不必要的水分损失,同时可通过亏缺灌溉使有限供水得到强化利用。作者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亏缺灌溉的七条原则来优化管理有限水分资源,使作物产量降低较小的同时获得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它们是:(1)使用抗旱能力较强的作物;(2)考虑水分亏缺发生时的作物生长发育阶段;(3)增加降雨对作物水分需求的贡献;(4)播前灌溉的需要性;(5)应用于深层土壤具有中等程度以上持水性能的土地;(6)管理地面灌溉系统以降低水分渗漏和径流;(7)改进作物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民勤绿洲生态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勤绿洲边缘 ,光照丰富、温差大 ,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水资源缺乏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土地沙化是民勤绿洲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 ,并充分提高其利用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只有通过引进优良品种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宁夏平原县域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宁夏平原为案例,从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两个层次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定量研究,其中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采用长系列(1961—2001年)、短时段(月)和多种作物类型(8种)相匹配的操作方法,建立农田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了宁夏平原各个县域单元、8种作物、逐年、逐月的有效降水、盈水量、亏水量值。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水土资源平衡以2000年平水年为代表年份,通过构建县域水土资源平衡方程,计算了宁夏平原12个县域单元的水量平衡与耕地平衡量,揭示了宁夏平原县域单元的水土资源平衡状态。结果表明: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宁夏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不同作物水分亏缺程度差异较大。②受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水量及灌溉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宁夏平原县域水土资源平衡现状差异显著;③从整体上讲,宁夏平原2000年供水量大于需水量,灌溉水量对区域农业水土平衡起决定作用。④为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应推行“以水定产”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量,同时挖掘灌区节水潜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5.
冀高寒半干旱区的资源特点及高效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寒半干旱区冀西北高原的气候特点及资源类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了现有资源的优劣势,提出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并发展该区特有的优势资源,为该区沙漠化的防治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荒漠植物根系吸水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统 ( SPAC)的研究是当前热点之一 ,研究该连续统 ,土壤水分是联结纽带。土壤水分通过植物根系和土面蒸发进入大气从而使三者成为一连续统。植物根系吸水是把土壤中水分输送入大气的关键形式 ,搞清植物吸水模式将为认识 SPAC奠定基础。目前研究植物根系吸水模式的文章很多 ,按其研究对象来说 ,主要是农作物研究 ;按研究区域来说 ,主要为降水条件充足的区域。目前研究干旱荒漠区天然植物的根系吸水模式还没有 ,本文就此研究了中国干旱内陆荒漠区的多年生小灌木 (以苦豆子 ( Sophora alopecuroides)为例 )的根系吸水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利用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科学灌溉的可行性,在南疆阿拉尔布设田间试验,根据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气象信息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ETc),当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时即进行灌溉。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处理,T1:24 mm,T2:30 mm,T3:36 mm,分别为水分亏缺量的0.8,1.0和1.2倍,同时设置1个当地生产中的常规灌溉处理作为对照(T4),重复3次。试验过程中,对不同处理棉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株生理指标、籽棉及皮棉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气象信息指导灌溉的处理生育期耗水量在361.8~435.2 mm,且灌水定额越大,全生育耗水量越多,但均显著低于常规灌溉处理522.1 mm的总耗水量。根据气象信息确定灌溉时间的处理,籽棉产量与灌水定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3处理籽棉产量7 072.05 kg·hm-2与T4对照处理7 245.28 kg·hm-2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灌水量却减少了164 mm;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综合灌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认为当棉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灌溉+灌水定额36 mm的组合,可以在保证棉花不减产的条件下,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适用于南疆地区根据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的灌溉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PRA的新疆三工河流域农户土地利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PRA),对新疆三工河流域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三工河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现状,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农户土地利用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低收入农户种植多样性相对较小,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农户种植多样性较大。非农收入比例越小的农户多选择多元化种植,比例越大越趋向于单一化种植。2)地块规模越大越趋向于单一化种植,地块规模越小越趋向于多元化种植。土地综合质量较差时,农户多选择种植抗旱抗碱的作物;土地综合质量较好时,农户多选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3)土地体制不同,导致农户土地经营自主权和选择作物种类不同。4)由于种植习惯、土质以及水资源的差别,上中下游种植作物不尽相同,亩均耗水费也有差异。最后讨论了非农收入比例出现理论值之外值的情况以及兵地不同体制对农户土地利用差异的影响,以期更进一步了解三工河流域的农户土地利用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9.
间作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具有高产高效特征,在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国内外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间作具有水分优势的高效利用机制。间作系统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作物蒸腾、降低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比值,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提高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机制包括生态位分离减少竞争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水力再分配调节作物及邻体作物土壤的水分条件缓解旱区作物的水分胁迫。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种类、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水肥管理和耕作措施。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未来间作系统水分高效利用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不同区域间作群体增产和节水的规律;水分与源库关系及对种间关系的响应;量化水分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建立间作作物对水分吸收的模型;地下部对间作水分优势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缺水条件下非充分灌溉制度预报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Jensen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运用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棉花、夏玉米的优化灌溉制度预报系统;并编制了可视化的程序界面,只要输入相关参数(土壤田间持水率、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可供水量、不同阶段潜在作物蒸发蒸腾量,各阶段不同水平年的有效降雨量值和作物不同阶段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就可得出适合于不同地区的优化灌溉制度,操作简单,具有实用性。以山西晋中和临汾地区为例验证,系统计算显示上述3种作物比传统灌溉分别节水为9%,7%和3%;在供水量不足的情况下,系统可指导如何在时间上分配水量以使减产最小,且可得知在这种灌溉方式下的具体减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