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μg/g土的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棉花出苗后移栽到无氟乐灵的土壤中并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axysporum f.sp.vasinfectum)。结果表明氟乐灵处理明显降低了棉苗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了棉苗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枯萎病菌侵染率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上部茎片段中处理组侵染率降低更为明显。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的菌量明显降低,而且处理组茎部菌量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病菌对氟乐灵处理棉苗根部的侵入和病菌在棉苗体内的纵向扩展及增殖受到了阻抑,因而氟乐灵处理后棉苗对枯萎病菌的抗性表现了抗侵入和抗扩展的特性。试验还证明,氟乐灵处理并接种病菌的棉苗茎部组织中类萜烯醛的含量明显提高;并产生一种能抑制病菌大型分生孢子萌发的真菌毒性物质。这些抑菌物质的产生和积累可能与抗扩展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氟乐灵处理后棉苗对枯萎病菌的抗侵入及抗扩展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1μg/g土的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棉花出苗后移栽到无氟乐灵的土壤中并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a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结果表明氟乐灵处理明显降低了棉苗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了棉苗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枯萎病菌侵染率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上部茎片段中处理组侵染率降低更为明显。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的菌量明显降低,而且处理组茎部菌量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病菌对氟乐灵处理棉苗根部的侵入和病菌在棉苗体内的纵向扩展及增殖受到了阻抑,因而氟乐灵处理后棉苗对枯萎病菌的抗性表现了抗侵入和抗扩展的特性。试验还证明,氟乐灵处理并接种病菌的棉苗茎部组织中类萜烯醛的含量明显提高;并产生一种能抑制病菌大型分生孢子萌发的真菌毒性物质。这些抑菌物质的产生和积累可能与抗扩展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郑州苹果园中分离到枯草芽孢杆菌的一株强拮抗菌株。研究认为该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镰刀菌等12种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其抑菌机理主要是融解细胞壁,造成原生质泄漏,同时也使孢子和菌丝畸形。田间小区试验证明,以B-903培养滤液浸种可有效防治棉炭疽病等棉苗病害,并促进棉苗生长发育;果园喷雾防治苹果轮纹病和叶斑病的效果相当或优于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郑州苹果园中分离到枯草芽孢杆菌的一株强拮抗菌株。研究认为该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镰刀菌等12种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其抑菌机理主要是融解细菌壁,造成原生质泄漏,同时也使孢子和菌丝畸形。田间小区试验证明,以B-903培养滤液浸种可有效防治棉炭疽病等棉苗病害,并促进棉苗生长发育;果园喷雾防治苹果轮纹病和叶斑病的效果相当或优于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5.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分离和筛选,从香蕉园或者其他果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13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部分拮抗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d4、d5、B3和p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1.75~34.75 mm,抑菌效果具有持续稳定性,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0.49%~97.18%;拮抗菌对病菌的作用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孢子芽管的扭曲。  相似文献   

6.
大豆纹枯病菌具有典型的Rhizoctonia solani特性,其无性世代形态、培养性 状、致病性与水稻纹枯病菌及棉立枯病菌有明显的差异;不侵染辣椒、普通烟,与棉花立枯病菌、水稻纹枯病菌不发生菌丝融合现象,该菌与水稻纹枯病菌能交互侵染大豆、水稻,稻-豆轮作将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大豆纹枯病田间流行曲线属“S”型,在始发期连续2次施用井岗霉素(50ppm)或(40%)多菌灵(500倍),防效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7.
苦瓜活性组分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种仁中提取的凝集素备提物和苦瓜籽粗蛋白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5种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凝集素备提物(0.67 mg/mL)对小麦赤霉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9.12%和64.86%;苦瓜籽粗蛋白(6.67 mg/mL)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菌率达68.61%。两种提取物对大白菜软腐病菌、花生青枯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根癌农杆病菌等植物病原细菌均无抑菌活性,苦瓜籽粗蛋白(0.1 g/mL)对水稻细条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茶素在棉苗对枯萎病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枯萎病菌接种后棉苗组织内儿茶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儿茶素对枯萎病菌及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影响。健康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随着棉苗的生长而增加。枯萎病菌接种后,病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而且抗病品种棉苗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经氟乐灵预处理的棉苗接种枯萎病菌后,儿茶素含量增加更快,增幅更大。说明儿茶素是品种抗性和氟乐灵诱发棉苗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机理之一。儿茶素可抑制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对培养液中病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有抑制作用。儿茶素化学制品及棉苗组织提取液经TLC分离后获得的含儿茶素组分提取液对初步纯化的PG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茶素可能通过抑制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以及其PG活性而在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中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大棉种(海岛棉、陆地棉、中棉)鉴定区分枯萎病的不同菌系及其致病力,可把新疆棉枯萎病菌区分成吐鲁番菌系和莎车菌系两个生理型。前者只侵染海岛棉;后者对陆地棉、海岛棉均能为害。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吐鲁番菌系是棉枯萎病菌的一个新的生理专化型。  相似文献   

10.
以棉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菌丝体中提取的蛋白质为抗原,制备出3个生理小种、6个菌系的抗血清。琼脂双扩散试验效价1/16—1/32。这些抗血清与串珠(F.moniliforme)、半裸(F.semitectum)、木贼(F.equiseti)和茄病(F.solani)等4种镰刀菌的双扩试验,无肉眼可见或仅有微弱的沉淀线出现,其血清学关系较远;与尖孢种内的黄瓜(F.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菜豆(F.oxysporum f. sp. phaseoli)和啤酒花(F. oxysporum f.spp.)等3个专化型的双扩试验,具有明显的沉淀线,其形状、条数及清晰度有差异并出现交叉,血清学关系较为密切;与棉枯萎镰刀菌3个小种14个菌系的双扩试验,具有多条沉淀线,融合多,分枝少,同源反应比异源反应清楚,其血清学关系更为密切。 综合分析镰刀菌的形态,致病性和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镰刀菌血清学关系与镰刀菌形态学、致病性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相关性、血清学方法可作为棉枯萎镰刀菌分类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棉立枯菌对不同棉花品种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曾在亚洲棉中鉴定出抗棉炭疽病的品种,近年来,又在抗棉角斑病的选育中有新的进展;几年前印度试验证明,棉根腐病菌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我国已成功的选育出抗棉花枯萎病的品种,但对棉立枯菌在不同棉花品种致病力差异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收集部份棉花品种,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人工病土中棉苗的病情指数,比较致病力的差异性,探索抗立枯菌基因存在的可能性。 方法:测定菌为辽阳棉苗立枯菌,致病力中等,玉米沙培养,玉米为沙子重量的25%,玉米沙含水量为25%,25℃黑暗培养  相似文献   

12.
氟乐灵(Trifluralin)对棉花枯萎病的诱抗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棉花感病品种种植在含氟乐灵除草剂(2ppm)的育苗土中,能明显诱发棉苗对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vansinfectum)的抗性,抗病效果达70%。试验表明,该化合物无抑制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作用。经该化合物处理的棉苗受侵染率降低,病菌局限在子叶节以下。处理过的棉苗叶片蛋白图谱及薄层层析分析表明,氟乐灵除草剂诱发了棉苗产生新的抗菌物质。  相似文献   

13.
为研发对枸杞炭疽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制剂,利用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对实验室已分离保存的芽胞杆菌菌株进行室内筛选,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生物学功能测定、稳定性测定、抑菌谱测定以及室内离体防治效果试验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3A对枸杞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枸杞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62.13%;结合形态学特征、16S rDNA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F3A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F3A具有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在含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液中产吲哚乙酸量分别为5.76 mg/L和5.74 mg/L;菌株F3A产蛋白酶和葡聚糖酶的活性较高;菌株F3A连续培养20代后,对枸杞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为61.21%,该菌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e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茄子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黄芪根腐病菌F.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40.71%、53.58%、32.00%、53.00%、79.27%、71.13%和66.08%;菌株F3A发酵液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室内预防效果为90.32%;喷施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3 d和7 d后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8.26%和63.19%。表明菌株F3A有作为开发枸杞炭疽病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疫霉蛋白激发子PB90对病原菌生长与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发子PB90是由棉疫病菌分泌的可诱发非寄主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的一类新型蛋白激发子。本文就该激发子在棉疫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胶体金标记发现该激发子主要分布在棉疫病菌的细胞壁上,该激发子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在离体条件下,PB90的多克隆抗体并不抑制棉疫病菌游动孢子的萌发和孢子萌发后形成菌落的能力,而且抗体包埋的游动孢子仍能激发非寄主植物烟草的过敏性坏死反应;但是,抗体的包埋处理可以使棉疫病菌的游动孢子丧失对棉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上的疫霉蛋白激发子PB90是棉疫病菌的一种重要的毒性因子,在病菌对棉花的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提示PB90并不是惟一能诱导非寄主烟草过敏性反应的棉疫病菌激发子,除了PB90之外,棉疫病菌还能产生其它的激发子诱导烟草的过敏性坏死反应。  相似文献   

15.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每年给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旨在探究我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情况。采用洗涤法和平板培养法对收集我国主要稻作区的66份水稻种子样本进行恶苗病病菌分离,共获得111株病菌分离物,并从中选取24株代表性分离物,采用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序列、形态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中的优势种为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45.94%和52.25%;66份水稻样本中,合计有22份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主要携带病原菌的种类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F. andiyazi,检出率分别为18.18%、16.67%、1.52%。采用水培法对22份阳性水稻种子进行苗期致病性观察,结果表明,种子内外部均携带恶苗病菌和内部携带该病菌的水稻种子均可引起苗期发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5.56%和3.73%;外部携带恶苗病菌的水稻种子平均发病率为6.5%;另外,携带藤仓镰孢菌的水稻种子比携带层出镰孢菌的种子更易发病。  相似文献   

16.
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检测棉花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棉花黄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检测二叶期棉花苗的致萎反应,经1989-1990年两年的120个棉花品种和品系的室内毒素检测,其致萎度和田间病圃鉴定调查的病情指数之间呈正相关,1989年的r=0.498**:1990年的r=0.725**,两年均达1%的极显著相关,说明在室内用病菌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够反应棉花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17.
棉苗黑斑病的致病菌在关中棉区初步认为是 Alternaria tenuis Nees 与棉成株期叶片上的致病菌不同。病菌孢子借气流传布。种子带菌率虽然很高,但诱发苗病率却很低,因此,种子消毒或采用轮栽来控制这个病害,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病害发生与棉苗受冻、强风对棉苗的伤害以及棉苗阶段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各年发病期有早有晚,但以真叶出现时为易感阶段。本文阐述了棉苗生育阶段、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为预测病害发生的物候与气象参考条件提供了资料。棉株伤害与发病有关系,建议在生产上适当降低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适期早疏苗、早间苗;以减轻由于伤损而导致病害侵染。品种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不显著。试验证明,使用波尔多液加1059于降温前喷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江苏省不同枯萎病区病株的病症,不同菌系的培养性状,和对不同棉种的致病性状,可把江苏棉枯萎病菌分成南京型和启东型两个类型。前者只为害陆地棉,与美国的枯萎病菌相似。后者对陆地棉、海岛棉和中棉均能侵害,与南京型菌系有明显差别。因此认为启东型是枯萎病菌的一个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平板溶菌法,测定了新抗生素B—3543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溶菌作用,结果表明其生产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块及抗生素对不同菌系不同菌龄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均有很强的溶菌作用,所产生的溶菌圈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扩大.孢子法所测溶菌圈到14天,直径可达23—35mm;菌块法所测溶菌圈到7天,直径可达30—34.9mm;管碟法所测溶菌圈到4天,直径可达32—34.7mm;纸片法所测溶菌圈到3天,直径可达16.3mm。在此基础上又采用透射电镜对溶菌过程作了显微观察,从细胞形态学角度研究了溶菌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素是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导致溶菌,溶菌过程为:①原生质凝结.②细胞壁破裂和原生质外溢。③细胞解体。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牛至精油及其2种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3种物质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并采用黄瓜子叶法测定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至精油在500 mg/L浓度处理下可完全抑制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也达到97.66%。牛至精油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EC50在83.09~236.58 mg/L之间,香芹酚和百里酚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毒力均高于牛至精油,其中香芹酚对黄瓜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棉花黄萎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9.09、22.45、24.28、28.40和28.8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21.32 mg/L和27.08 mg/L。香芹酚和百里酚对棉花黄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孢子萌发亦有较强毒力,其EC50为3.78~289.07 mg/L。1 000 mg/L牛至精油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50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效果相当,而香芹酚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表明牛至精油及其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的抑菌谱广且活性强,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