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试验自2002年开始至2004年止,从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两方面对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大豆籽粒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种植密度与大豆籽粒的脂肪含量存在着负相关性,与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之间为正相关。中国品种的脂肪含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大于美国品种,而中国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小于美国品种。蛋脂总含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并且不存在品种间的差异性。磷酸二铵的施用量与大豆籽粒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中美品种的品质对磷酸二铵施用量的反应不同。磷酸二铵的施用量与中国品种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美国品种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呈负相关,但相关程度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作物茬口与施肥对连作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薛庆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99-205
采用两因素有重复完全随机试验,研究苜蓿、玉米和大豆3种茬口与施肥对连作大豆化学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茬口主效应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蛋白和脂肪的总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影响,对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即连作2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分别比苜蓿茬和玉米茬上连作1年的蛋白质含量高1.08%和1.32%,差异极显著;连作2年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比玉米茬上连作1年的二者总含量高1.45%,达显著水平。施肥主效应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及二者的总含量影响均不显著,脂肪含量随施肥量增加有升高的趋势。茬口主效应与施肥主效应的互作对连作大豆的蛋白、脂肪含量及二者的总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大豆茬上施大豆专用复合肥375 kg/hm2(A3B4)组合蛋白质含量及蛋白和脂肪总含量最高,分别达39.86%和58.19%。茬口、施肥主效应及二者互作效应对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水、旱两栽培条件下比较了农大189 (不抗旱品种)和晋麦47 (抗旱品种)的籽粒蛋白质积累及施氮的调控效应。与灌溉条件相比,旱地栽培提高了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含量及谷/醇比,降低了球蛋白含量。旱作对农大189的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晋麦47籽粒球蛋白、醇溶蛋白、总蛋白、谷/醇比的影响不显著。旱作降低了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籽粒谷氨酸合酶(GOGAT)、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旗叶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且影响了籽粒GPT活性的变化趋势。旱作对蛋白质合成有关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农大189大于晋麦47。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且施氮的调控效应对晋麦47大于对农大189。不同栽培条件下各处理的籽粒GS、籽粒GOGAT、籽粒GPT、旗叶GOGAT活性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两品种旗叶GS活性与蛋白质产量的相关性不同。总之,抗旱品种的籽粒蛋白质积累受水分条件影响小于不抗旱品种,表现一定的抗旱能力;施用氮肥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抗旱品种的氮肥调控效应大于不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4.
大豆的产量以及品质指标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与产量是由大豆品种本身特性决定的,但也受环境条件及栽培条件的影响,大豆生长后期叶面追肥对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就大豆品种合丰42号在北安地区的种植条件下,不同施肥比例对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做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芳  刘忠锋 《种子世界》2004,(11):33-33
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表现,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气象、经纬度、海拔、光照、温度、水、肥等。大豆化学品质中最重要的组分为蛋白质和脂肪,两者呈负相关,遗传因素是影响品质的首要因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环境条件与一般条件差异越大,造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异幅度越大。研究氮磷钾肥的吸收规律及对大豆产量和化学品质的影响,明确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和产量、脂肪含量和产量的关系,为大豆优质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栽培方式对藜麦苗生物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学永 《中国种业》2021,(11):75-78
藜麦是近年来我国从南美引种的一种新型粮食作物,在苗期也可以当作一种新型蔬菜进行栽培管理。为了探索藜麦苗新型蔬菜的适宜栽培条件,本研究选用大田栽培、大棚栽培、基质栽培3种栽培方式,分析其株高、鲜重、干重以及蛋白质、还原糖、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大棚栽培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同时蛋白质、脂肪、还原糖和粗纤维含量与大田栽培较接近,是首选的栽培方法,而单纯基质栽培则存在养分不足的问题;播种后18d藜麦苗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此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降低;藜麦苗还原糖和纤维素含量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藜麦苗的适宜栽培时间为23~33d,不宜超过38d。  相似文献   

7.
以全国261个大豆品字为材料,研究豆乳产量、品质、加工性状及籽粒营养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豆乳产量与豆乳蛋白量、蛋白抽提率、脂肪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总糖含量、豆渣蛋白量、总糖量、豆渣蛋白损失率、脂肪损失率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蛋白含量与籽粒蛋白含量、豆乳蛋白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干豆乳总糖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脂肪含量与籽粒脂肪含量、豆乳脂肪量极显著正相关;干豆乳总糖含量与籽粒总糖含量、豆乳总糖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蛋白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蛋白抽提率与脂肪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以上相关系数均较大,为70%-100%。  相似文献   

8.
农艺措施对中优9507小麦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蛋白质组分及面包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减少浇水次数,可以提高球蛋白、谷蛋白质和总蛋白含量,并可提高沉降值,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使面包体积有所增加.增施氮、磷肥使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有所增加.适当叶面喷氮可以增加球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并可提高籽粒硬度  相似文献   

9.
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内蒙古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来自我国春播麦区高、中、低3种筋力类型的9个品种, 于2003和2004年分别种植在内蒙古6个代表性地点, 研究了不同品种在年份和地点间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和面仪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等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所测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和地点效应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除籽粒蛋白质含量外, 其他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和地点互作效应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强筋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和峰值黏度均较高, 出粉率和稀澥值中等。中筋类品种出粉率、和面时间和耐揉性较高, 灰分含量、峰值黏度和稀澥值较低。弱筋类品种的灰分含量、峰值黏度和稀澥值较高, 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出粉率、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低。所有品种品质性状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 乌海市灰分含量、和面时间和耐揉性高, 籽粒硬度、沉降值、峰值黏度和稀澥值较低。杭锦后旗出粉率高, 蛋白含量和沉降值较低, 其他性状表现中等。呼和浩特市籽粒硬度、蛋白含量、面粉灰分、沉降值、和面时间和耐揉性高, 出粉率、峰值黏度和稀澥值低。赤峰市多数性状表现中等。通辽市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稀澥值和耐揉性较高, 其他性状表现中等。额尔古纳市蛋白含量和沉降值较高, 和面时间和耐揉性低。初步认为强筋和中筋类品种较适于种植在呼和浩特市与乌海市, 不适于种植在额尔古纳市; 2个弱筋类品种在6个地点均不太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10.
气象因子与大豆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朋  刘雪锋  刘奇  谢志涛  谢甫绨 《种子》2006,25(11):66-68
对影响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5种气象因子:气温、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在大豆蛋白质、脂肪积累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气温与降雨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影响较大。8-9月平均气温、降雨与蛋白质含量、蛋脂总量呈正相关,而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燕麦品种资源目录》一、二册中的大粒裸燕麦与普通栽培燕麦的蛋白质、脂肪和亚油酸含量的化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粒裸燕麦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5.53%,脂肪含量为6.35%,亚油酸含量为42.44%,均比普通栽培燕麦的13.74%,6.23%,40.20%高。大粒裸燕麦的主要营养成分高于普通栽培燕麦。  相似文献   

12.
海岛棉棉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对300份海岛棉(G.barbadenseL.)棉仁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蛋脂总量平均分别为32.72%、40.99%和73.71%,鉴定出相应含量超过37%、45%及77%的高品质材料22份。蛋脂含量与棉子大小、叶形、株型等植物学性状有关。趋势是:具有籽指小、正常叶、零式果枝等性状的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籽指大、鸡脚叶、长果枝等性状的其脂肪含量较高。9系统相比,Φ系统蛋白质含量居首,为33.52%,Pima系统脂肪含量最高为41.97%。不同选育技术和年代的品种间比较,系选品种、80年代新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杂交品种、50年代前的过时品种脂肪含量较高。蛋脂总量在品种间表现稳定,似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并简析了种子的蛋白质、脂肪、纤维长度、成熟度、衣分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源库改变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各不相同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源库改变对淀粉、蛋白质沉术;及单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源库改变明显地影响着籽粒蛋白质的含量,而对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对源库变化的反应不同;千粒重的增减也因品种而异;淀粉的沉积主要受库的限制,而源库都影响着蛋白含量;旗叶在产量和蛋白形成中起着同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的生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态环境是否对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产生影响,及两者变化与初生代谢物脂肪和总糖含量变化的相关性,选用全国广泛栽培的、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的花生品种16个,在多个试验点进行2年种植,鉴定种子总黄酮、总多酚、脂肪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显著影响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濮花23号为高TFC品种,豫花9327为高TPC品种。生态环境对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效应,合肥试验点为适于黄酮和多酚形成的种植区。此外,黄酮及多酚二次生代谢物与脂肪、可溶性蛋白和总糖等初生代谢物在地域间变化趋势年纪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的等电聚焦电泳鉴定刘立军,丁安林,傅翠真,常汝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北京100081)(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北京100081)大豆籽粒中影响大豆制品风味的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简称LOX)含量约占总蛋白质含量的1%。...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高蛋白大豆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确定探明不同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主栽的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分7 个播期进行栽培,研究了播期对高蛋白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 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各播期蛋白质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39.14%~45.26%,最大变化幅度为15.64%;脂肪含量均值变化范围为18.82%~20.30%,最大变化幅度为7.86%;产量变化范围为2064.2~3068.1 kg/hm2,蛋白质产量均值变化范围为807.2~1377.9 kg/hm2,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播期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A2 播期达到最大值,播期显著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因此,适期播种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适合当地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最佳播期是5月4日左右。  相似文献   

17.
叶蛋白是一类从植物叶片中提取的蛋白质,一般其最终蛋白质得率占总叶蛋白的40%~60%,其脂肪含量低且不含胆固醇,是一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蛋白质。本文概述了叶蛋白的多种来源,介绍了7种叶蛋白的提取方法,并对叶蛋白的脱毒、脱色、脱腥及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简述了叶蛋白在饲用、食用和医用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叶蛋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高粱酿造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酿造高粱主干亲本系,为进一步利用材料、提高品质育种效率提供依据,选用3个不育系,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单宁4个酿造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中‘辽3401A’蛋白质、脂肪、单宁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泸45A’总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5个恢复系中,741324单宁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R111脂肪、单宁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038R总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C52R-11总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961541/0-30红粒’蛋白质、脂肪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加性方差与基因型方差的比值依次是蛋白质 > 总淀粉 > 脂肪 > 单宁。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产量、蛋白质及食味特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产量、品质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结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测定了总蛋白及醇溶蛋白,对不同品种进行了食味品尝和测定。结果表明,36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不同,分为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优质食味品种分为不同类型,其食味水平主要受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蛋白质含量高、醇溶蛋白含量高显著地影响稻米食味。‘越光’、‘稻花香2号’是目前典型的优质食味品种,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优质食味品种新类型。关联分析表明,优质食味品种产量较高,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低。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提升麦茬复播谷子品质及防倒技术,2017—2019年在山西临汾采用裂区、随机区组方法分别开展了多效唑(PP333)不同叶龄期的不同喷施浓度、不同生育期微喷灌量对麦茬复播谷子品质及矮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喷施不同浓度PP333、不同生育期微喷灌量对麦茬复播谷子蛋白质及其3类氨基酸、脂肪、淀粉、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PP333在8叶期以1.2%浓度喷施可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8种必需氨基酸、4种半必需氨基酸、3种非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除色氨酸性状外,蛋白质及其他14种氨基酸含量在0.8%~1.2%浓度范围喷施PP333均优于清水喷施(对照);4叶期以1.0%、0.8%浓度喷施PP333分别有利于脂肪、淀粉含量的提高。随微喷灌水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及其8种必需氨基酸、4种半必需氨基酸、3种非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基本呈现下降趋势,除半胱氨酸、色氨酸性状外,蛋白质、3类氨基酸平均含量及其13种氨基酸含量、脂肪含量均以生育期微喷灌量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