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非鱼是我国引进推广比较成功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但由于养殖规模的迅速发展,越冬苗种的需求增大、种质退化、全雄率不高等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成鱼早熟、过度繁殖使得大量低值幼鱼争夺饵料和空间,严重影响了成鱼产量、品质(规模不整)及养殖效益的提高.通过投放部分食鱼的凶猛鱼类(乌鳢),控制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并将其转化成高档经济鱼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2001年我们利用4口池塘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罗非鱼是我国引进推广比较成功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已把实施罗非鱼产业化开发项目作为政府的一个工作重点来抓。由于罗非鱼养殖规模的迅速发展,其越冬苗种的需求增大、种质退化、全雄率不高等矛盾日益突出,其成鱼早熟、过度繁殖,使得大量低值幼鱼争夺饵料生物和养殖空间,严重影响成鱼的产量、品质(规格不整)和养殖效益的提高。在罗非鱼养殖池塘,通过投放部分摄食鱼类的凶猛鱼类,如杂交鲶、乌鳢、加州鲈等,以控制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并将其转化成高档经济鱼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池塘准备1.池塘条件 首先是水…  相似文献   

3.
由于罗非鱼养殖规模的迅速发展,越冬苗种的需求增大、种质退化、全雄率不高等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成鱼早熟、过度繁殖使得大量低值幼鱼争夺饵料和空间,严重影响了成鱼产量、品质(规格不齐)及养殖效益的提高。通过投放部分食鱼的凶猛鱼类(乌鳢),控制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并将其转化成高档经济鱼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2001年我们利用4口池塘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一、试验方法(一)池塘准备本次试验共用池塘4口,编号为1#、2#、3#、4#,总面积17.52亩,…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我国罗非鱼成鱼养殖40%集中在广东,养殖面积75万亩,年养殖产量74万吨,其中茂名市罗非鱼养殖面积26万亩,年养殖产量23.13万吨,是广东规模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茂名罗非鱼养殖业发展总体宏观环境向好,但养殖方式粗放、病害频发、产效不高、出口受阻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提高罗非鱼单产和降低罗非鱼养殖成本是养殖户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笔者在茂南三高良种繁殖基地进行罗非鱼池塘高密度高产养殖试验,并推广养殖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罗非鱼池塘高密度高产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胭脂鱼成鱼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是我国特有珍稀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的重要经济鱼类.其幼鱼体形独特,近年已成为国内外观赏鱼中的珍品.70年代以来,国内开展了胭脂鱼的移养驯化、人工繁殖及有关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但胭脂鱼成鱼池塘养殖尚未见专门研究.1990年《胭脂鱼全人工繁育技术》课题被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作者在承担该项目研究中,开展了胭脂鱼成鱼池塘养殖试验.现将几年来开展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6.
罗非鱼属热带性养殖鱼类,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成鱼上市的时间比较集中,经常造成成鱼滞销且售价比较低,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我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地热温泉水,巧打时间差,延长了罗非鱼成鱼上市时间。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以其独特的生物优势,已发展成为目前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为了解决成鱼养殖过程中繁殖过频、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的突出问题,专家们作过多种探索,目前比较可行的是单性养殖法。单性罗非鱼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雄性激素处理法,即在幼鱼的饲料中添加雄性激素,以外源激素促其性转变,雄性率可达80%以上;其二是种间杂交法,即利用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杂交获取全雄鱼种。理论上可获得100%的雄性,实际雄性率可  相似文献   

8.
<正>李家文是广东省吴川市兰石镇的罗非鱼养殖户,他从事罗非鱼种苗生产和成鱼养殖已有20多年。尽管历经过洪涝、寒冻等灾害几乎破产,李家文对罗非鱼杂交选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仍是不离不弃。他经营的水面有206亩,其中养殖成鱼用了120亩,种苗生产占去86亩。这两年,李家文凭借自产的优质罗非鱼种苗(暂定名"金山罗非鱼")和高超的养殖技术,创造了罗非鱼养殖亩产超万斤的奇迹,大大地挖掘出了罗非鱼的养殖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往罗非鱼的养殖(特别在生产单位),都是单一品种或是几个品种的混养。品种混杂,群体中雌鱼较多,在成鱼养殖过程中往往会繁殖出大量的小罗非鱼,这不仅影响了成鱼的商品规格,使经济效益下降,而且造成池塘条件恶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水产工作者在七、八十年代用激素诱导,不同品种的罗非鱼进行杂交等办法,使罗非鱼雄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罗非鱼成鱼养殖过程中大量繁殖出罗非鱼苗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两茬罗非鱼连养模式:分级标粗大规格罗非鱼苗种,在成鱼养殖池搭配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鲢、鳙鱼以及植食性草鱼,肉食性青鱼,一起纯投料养殖。待罗非鱼达到上市规格后捕捞出售,搭配养殖鱼类视规格大小决定是否出售。不于塘立即放养第二茬大规格罗非鱼种,养殖到罗非鱼达到上市规格出售后进行干塘,  相似文献   

11.
<正>罗非鱼因其食性杂、病害少、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经济效益好,近年来在我国养殖发展迅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消息称,罗非鱼是当今世界第二大淡水水产养殖品种,是世界水产业重点科研培育的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罗非鱼原产于非洲,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从仔鱼到成鱼人工养殖一年,体重一般在0.5~1千克/尾,野生个体可达3~3.5千克/尾。罗非鱼养殖热潮始于2000年初,先由广东、广西开始,然后到海南、福建,再到长江流域,十多年来,发展到全国各地均有  相似文献   

12.
湖泊、河沟、水库等大型水面养鱼,某些肉食性凶猛鱼类,在幼鱼阶段与家鱼争食天然饵料,成鱼期大量捕食放养的鱼种,影响养殖鱼类的成活率和回捕率,是制约大型水面养鱼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清除这些害鱼呢?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是一种优良的池塘养殖鱼类 ,但在养殖过程中自繁能力较强 ,一个养殖周期可繁殖 3~ 4次 ,群体不易控制 ,严重影响了成鱼规格和经济效益。加州鲈又名大口黑鲈 ,属鲈形目 ,太阳鱼科 ,为肉食性温水鱼类 ,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水域 ,80年代引进我国后 ,因其肉质鲜美 ,生长快 ,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现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特种水产品之一。根据生物学特性 ,为探求其与罗非鱼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我们于 2 0 0 1年 5~ 9月进行了池塘主养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niloticus)套养加州鲈(Micropter…  相似文献   

14.
通过显微镜检查胃、肠内容物,可以确定红罗非鱼是一种食谱很广的杂食性鱼类。红罗非鱼鱼苗阶段主要以有机碎屑、虫卵、枝角类和藻类为食,而人工饵料的出现次数百分比仅占6.2%;幼鱼阶段主要以有机碎屑、人工饵料、藻类和轮虫为食,食性已转化为小型浮游生物为主;成鱼阶段主要以人工饵料和有机碎屑为食。红罗非鱼能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养殖的鱼类之一,具有生长快、群体产量高、食性杂、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于在各种水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养殖。我国罗非鱼养殖生产规模位居全球首位,罗非鱼也是我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水产养殖品种和出口创汇品种之一。然而近年来,养殖水环境污染、病害频发、渔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带来严峻的质量安全问题,影响了罗非鱼产业可持续发展。良好水产养殖生产规范(GAP)是国际通用的从生产源头加强水产品和食品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本文针对罗非  相似文献   

16.
罗非鱼具有抗病强、食性广、养殖周期短等优点.我场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进行罗非鱼冬片越冬和池塘成鱼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池塘养殖经验和经济效益.2000年,为了探索在湖泊中养殖的方法,我们在艾溪湖进行了一次罗非鱼网箱养殖试验,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广泛分布在热带水域,后来逐步引进到亚洲、美洲进行养殖。罗非鱼为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浮游生物和植物碎片,成鱼时,摄食底栖藻类和碎屑。在养殖过程中,还要补充投饵如米糠、花生饼、废玉米及蔬菜。据报道,莫桑比克罗非鱼饲养在50%的海水中,其生长效果要比淡水快。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 peters)是一种优良的池塘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自繁能力较强,一个养殖周期可繁殖4—5次,群体不易控制,严重影响了商品鱼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控制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繁殖的幼鱼,1999-2000年连续两年在池塘主养罗非鱼池套养乌鳢,但效果均不理想;2001—2002年我们进行了池塘主养罗非鱼套养鲈鱼以控制罗非鱼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养殖罗非鱼主要病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引进罗非鱼养殖的省份之一,罗非鱼养殖业经四十多年发展,在苗种生产、成鱼养殖,饲料配套等方面都已形成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产规模。养殖面积达到0.78万公顷,产量9.96万吨,产值6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居福建省淡水养殖单一品种产值的首位。  相似文献   

20.
大银鱼是盛产于太湖的小型名贵经济鱼类。其成鱼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如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之一。因其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备受各地所瞩目,相继为全国各地所移植,并在许多水域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于1995年1月份首次移植大银鱼,现已初见成效。一、大银鱼的特点大银鱼是适合于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移植的敞水型小型凶猛鱼类。体长一般为10~20厘米,通体银白透明。幼鱼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阶段以小鱼小虾为食。作为移植对象,大银鱼具有以下特点:1、大银鱼对移人水域的生态系统无不良影响。它只是一种小型凶猛鱼类,仅在成鱼阶段摄食小型野杂鱼类,对经济鱼类不构成威胁。2、生物学周期短,仅一年,世代交替迅速,能加速水体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目前,我省养殖鱼类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