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用北美小蠹信息素对中国一些小蠹的引诱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南松大小蠹Dendroctonusfrontalis、西松大小蠹D.brevicomis,山松大小蠹D.pondrosae,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as和I.sp的信息物,对华山松的小蠹和光臀八齿小蠹I.nitidus进行了三年的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云杉八齿小蠹信息素用于光臀八齿小蠹成虫诱集是成功的,可用于预测预报,也可配合防治处理;几种美洲的大小蠹信息素对华山松大小蠹D.armandi等多种小蠹的引诱只可用以进行分布预测及成虫发生期预测;对小蠹天敌也有一定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2.
几种类型诱捕器对云杉八齿小蠹引诱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 L.),是云杉的重要害虫,不仅侵害衰弱木或风倒木,还危害活立木,引起树木流脂,减少结实量,导致针叶大量脱落,最终使林木大片枯死。为了控制该虫的猖獗和危害,开展聚集信息素诱捕云杉八齿小蠹的试验。云杉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弥散载体含有效成份为甲基丁烯醇、顺式马鞭草烯醇、小蠹二烯醇。使用自制塑料水管、塑料薄膜和硬纸板涂胶等多种诱捕器,通过1988—1989两年的试验,证明了选用塑料膜制成的管型诱捕器,制作简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其成本仅为常用的塑料水管的1/10,而且材料易得,运输和携带均方便,适于林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云杉八齿小蠹在延边州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在敦化市新开岭、新立、秋梨沟、红石、小牡丹等5个林场危害极为严重,致使天然红皮云杉集中连片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通过2004-2006年对云杉八齿小蠹生物学特性进行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杉八齿小蠹在本地1年发生2代。每年6月初,7月中旬,8月下旬出现3次成虫高峰期。第1高峰期为越冬后成虫,第2高峰期为第1代成虫,第3高峰期为第2代成虫。  相似文献   

4.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比较了自主合成的与国外引进的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诱捕效果,并应用自主合成的信息素进行了发生期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国内与国外信息素对重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国内释放介质对重齿小蠹的诱捕效果比国外的好。利用国内诱芯对重齿小蠹成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明确了成虫扬飞的始、盛和末期以及成虫的持续期。国内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杀防治效果显著,2块样地防治前和防治后小蠹总致死木数量平均下降了62.07%。国内诱芯可以取代国外引进的诱芯,并可应用于重齿小蠹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经过林区调查、信息素诱虫、室内鉴定,明确在坎布拉林场为害油松的小蠹科害虫有9种,其中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六齿小蠹、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小蠹等为青海省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油松是天山星坑小蠹、柏肤小蠹、钝翅细小蠹、云杉八齿小蠹、云杉小蠹、中重齿小蠹为害的新寄主。为林区小蠹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云杉八齿小蠹在阿勒泰地区1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山区生长的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等天然松树种类,同时也轻度危害欧洲山杨、桦树、鹿蹄柳等其他树种类。近几年,云杉八齿小蠹对阿勒泰山区天然松树林危害越加严重,该虫的分布也有加重的趋势。一、基本情况云杉八齿小蠹属于鞘翅目、小蠹科,是阿勒泰地区主要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以成虫和幼虫危害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等天然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大范围的暴风雨和暴风雪的危害或长期持续的干旱导致了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种群数量的增加和爆发。在抑制小蠹种群数量的治理项目中,应用了含有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排水管式诱捕器,这些诱捕器诱到的小蠹数量与一根一般的饵木一样多。在集约经营的森林中,大量诱杀是云杉八齿小蠹综合治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诱杀效果将随着寄主抗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八齿小蠹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在黑龙江省桦南县一年2代,部分个体一年3代。一年中出现三次以聚集信息素——化学信息为中心的扬飞侵入寄主高峰期。其成灾规律是在自然、气候及经营等多种削弱林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从倒木向衰弱木扩散。进而侵害健康木的恶性循环过程。根据虫灾发生的特点划分了急性及慢性两种猖獗基地类型,并阐明形成机理及相应的监测、测报和综合防治技术。1984—1985年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获得成功,有虫株率由1984年防治前的30%—65%下降到1%以下。提出了适于人工林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的IPC程序图。  相似文献   

9.
用小蠹虫性外激素诱捕云杉八齿小蠹成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5月我们从挪威Borregaard公司引进人工合成的云杉八齿小蠹性外激素,计划在小兴安岭林区进行试验,由于,当时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因而此项工作延迟了。今年4年中下旬,我们从牡丹江塑料厂買到做诱捕器用的塑料制品,接着到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选点、安装诱捕器,5月16日首次诱捕到云杉八齿小蠹成虫,从这一天  相似文献   

10.
沙地云杉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林间生测技术,对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a (H.Q.Wu) W.D.Xu]重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开展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聚集信息素组分配比的反应试验中,Id+EM+At(20 mg+20 mg+2 mg)的信息素组分配比诱捕效果最好;在不同聚集信息素剂量的反应试验中,最高剂量的Id+EM(200 mg+200 mg)诱捕效果最好;在不同类型的聚集信息素诱芯的反应试验中,开口塑料瓶式诱芯诱捕效果最好.但是,建议在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中使用海绵塑料袋式诱芯,信息素Id+EM+At的剂量和配比分别为20 mg+20 mg+2 mg和1∶1∶0.1.  相似文献   

11.
不同保存条件下云杉八齿小蠹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云杉八齿小蠹总DNA的提取方法。[方法]将野外采集的云杉八齿小蠹分别保存在95%的酒精浸泡、自然风干和-40℃条件下,采用改良CTAB法、KAc法、盐析法和SDS法对不同保存条件下样品材料总DNA进行提取。[结果]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可从95%酒精浸泡标本和-40℃冻存样品中提取出高质量的总DNA,相比之下改良CTAB法最为简单、高效、经济。以COI的通用引物对所提取的总DNA进行扩增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CTAB法可以从95%的酒精浸泡样品和-40℃冰存样品DNA中扩增出清晰的单一条带,片段大小700bp,经与已知昆虫的COI片段分子量对比,可以初步断定其为COI片段。[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小蠹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及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为潮州凤凰单丛茶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区选取5块样地(大庵村古茶园、大庵村新茶园、山外山新茶园、竹留村新茶园和深垭村新茶园),采用调查田间区块天牛排粪的方法研究天牛幼虫发生动态,根据种群聚集度指标法计算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法调查天牛成虫种群动态,通过室内观察的方法对天牛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天牛幼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天牛幼虫在3个样地均有发生,高峰期为8—11月,其中大庵村古茶园有虫株率明显高于大庵村新茶园和山外山新茶园,并具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2020年8月中旬—9月中旬和2020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有虫株率分别为12.7%和12.6%;有虫株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其中大庵村新茶园(海拔1100 m)和山外山新茶园(海拔1200m) 9月有虫株率分别为9.3%和8.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天牛幼虫在各样地均为聚集分布。天牛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大庵村古茶园诱捕到的茶树天牛成虫为四脊茶天牛(Trachylophus sinensis Gahan),其羽化期于5月中旬—下旬开始,而后诱捕数量逐渐增加,7月中旬—下旬单个诱捕器的诱捕量为11.67±2.62头,形成一个明显的发生高峰,高峰期雄雌比率为1:1.92; 7月下旬—8月上旬结束羽化,诱捕数量逐渐下降。室内观察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雄虫有假交配现象。雌虫多数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是茶叶上产卵量的5.42倍;雌虫可多次产卵,交配后第5 d产卵数量最多,达9.00±5.10粒/雌,随后产卵量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少。【结论】危害潮州单丛茶园的茶树天牛幼虫高峰期在8—11月,田间呈聚集分布;四脊茶天牛成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下旬,雌虫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根据潮州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在天牛发生高峰期前进行有效的物理、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减少虫口基数,以达到更高、更生态友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3.
Experiments with developing ambrosia beetles and fungi indicate that beetles may feed on more than one species growing in their tunnels. The yeast-like ambrosia propagules in mycangia of beetles arise from conida and ascospores picked up by callow adults during their stay in tunnels.  相似文献   

14.
黄粉虫不同发育期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对黄粉虫的不同发育时期各虫态进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发现黄粉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酯酶同工酶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性别的黄粉虫如蛹或成虫之间的酯酶同工酶也有所不同.现就酯酶同工酶在黄粉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对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具有明显诱捕效果的光波波长,研究成虫夜间活动节律,优化金龟成虫的灯诱防控技术。【方法】 2014~2015年评价19种不同波长(375~748 nm)LED灯对2种金龟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2019年分时段监测385 nm、395 nm的LED灯以及黑光灯(365 nm±50 nm)的诱捕数量。【结果】 2014~2015年,395 nm的LED灯对铜绿丽金龟的诱捕效果显著高于其他18种波长,395 nm的LED灯对暗黑鳃金龟的诱捕数量同样最多,但与418 nm之间差异不显著。2019年385 nm的LED灯诱捕到的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395 nm的LED灯,但与黑光灯之间无显著差异。2种金龟成虫的上灯高峰均在20:00~24:00,占整个夜晚(18:00~翌日06:00)诱捕量的68.9%~76.7%。【结论】 诱捕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最优波长是385 nm,最佳时段为20:00~24:00。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甲虫对植物挥发物和聚集素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珮  李源  尹春艳  闫硕  刘小侠  张青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26-10928
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上一种最主要的毁灭性害虫,在我国属于入侵性害虫。试验对已报道的马铃薯甲虫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和马铃薯甲虫聚集素进行了触角电位(EAG)测定。结果表明:原液、1/10原液、1/100原液3个浓度均为(E)-2-己烯-1.醇、1-己醇、2-苯乙醇和聚集素的EAG反应最明显,马铃薯甲虫雄虫对里那醇、壬醛、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酸甲酯原液的EAG反应值明显大于雌虫。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马铃薯甲虫田间引诱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对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lkv.)成虫生物学特性及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雄成虫出现的时间比雌成虫早24—36h。雌成虫羽化后24—42h为性信息分泌高峰期;羽化后30—48h的雄成虫对性信息素反应最敏感,故雄成虫提前羽化对交配有利。雌成虫无重复交配现象;雄成虫可重复交配,最多可达4次左右。雌、雄成虫在交配过程中有一定的行为反应。补充营养和交配次数对成虫寿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棘胫小囊树皮甲虫(Coleopterla:Scolytidae)是一种与树木或新鲜木材兰染真菌相关的昆虫。本研究用不同种的松树制备的圆木诱捕、采集棘胫小囊树皮甲虫,并对其种类进行了比较。自4月至7月,从Pinus.rigida和Pinus.korniensis诱捕圆木上收集昆虫,共获得了10种树皮甲虫,其中Hylurgops interstitialis是P.koraiensi上最常见的甲虫,而Tomicus piniperda则在P.rigida上最常见。5月是H.interstitialis出现的高峰期,T.piniperda出现的高峰期是在4月。在6月上旬,新的成虫自蛹中孵化而出。为了研究树皮甲虫的种群与树木兰染真菌分离获得的频率的相关性,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自成虫、卵/幼虫和树皮甲虫的虫道分离真菌。研究发现在越冬成虫和虫道上兰染真菌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00%和94%,但在孵化的卵或刚孵出的幼虫上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兰染真菌分离出现的频率上看,收集的时间与树皮甲虫的种群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于4月20日可以首次观察到在虫道的下面出现变色现象,2周内,木材变色迅速增长,100%变色。对这些分离获得真菌进行鉴定,发现Leptographium spp出现频率高于Ophiostoma s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