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分密度对木麻黄生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惠安15年生木麻黄为试材,对5种不同密度木麻黄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单株生物量减少,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增加,但树枝与小枝的生物产量趋于平稳;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根>树枝>小枝,净生产力表现为干>小枝>根>树枝。  相似文献   

2.
海岸退化沙地木麻黄人工林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福建沿海中部惠安县崇武林场1989年造的海岸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热值和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现存生物量为152.60 t·hm-2,净生产力为10.17 t·hm-2a-1,凋落物的年归还量为14.17t·hm-2a-1.木麻黄各组分干质量热值为19.26~20.53 kJ·g-1,平均为19.70 kJ·g-1,灰分含量为1.20%~11.92%,平均5.23%.整个林分能量现存量为2 986.92GJ·hm-2,各组分的分布为干(43.30%)>根(24.10%)>枝(13.60%)>皮(10%)>小枝(6.60%)>枯枝(1.60%)>果(0.80%).能量的归还量为294.56 GJ·hm-2,净固定量为196.80 GJ·hm-2,整个林分对林地有效太阳辐射能转化率为0.90%.木麻黄在东南沿海地区有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和生长适应性,是很好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3.
选择直线方程、对数方程、幂函数方程和指数方程4种数学方程,对木麻黄各组分(根、干.枝和小枝)生物量与测树因子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木麻黄各组分生物量与胸径(D)和胸径平方乘树高(D2H)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但不同数学方程的关系模型拟合的相关程度不同,在分别以D和D2H为自变量的两种关系模式中,均表现为直线方程对木麻黄根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幂函数方程对于、枝和小枝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木麻黄林生产力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木麻黄林生物产量随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龄的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木麻黄林生物量大小在不同立地表现为潮积沙土>风积沙土>残积沙土,立地愈好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愈高;15年生木麻黄林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但干材生物量百分率的变化趋势相反;林分净生产量随林龄而增大,至成熟阶段达到最大,到过熟阶段又趋下降,林俞生产力与叶面积指数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泡桐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1-8年生兰考泡桐生物量的研究,揭示了各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变化规律;泡桐各器官生物量与(-/D1.3^2H)有密切相关关系;树干生物量向上呈递减趋势;在中、幼龄阶段、细枝所占的比例较大,其次为中枝、大枝,6-7年以后大枝最重,其次为中枝、小枝;在树根生物量中,根桩所占的比例最大(40%-60%),各级根系生物量随树龄而异,树龄增加,较粗的根占的比例增大,而直长4cm以下的根呈减小趋势,全株各器官生物量3年生前顺序为:根>干>叶>枝;3年生后为:干>枝>根>叶>花>果。  相似文献   

6.
闽粤栲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树干解析计算分析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22年生闽粤栲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闽粤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分别达到16.5 m,19.5 cm和0.27 m3,期间分别出现3次、5次和2次生长高峰,其中,树高和胸径生长高峰出现年份一致,材积生长高峰出现相对滞后;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出现多次相交,材积各生长量曲线基本不相交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将闽粤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与林龄进行回归方程拟合,拟合效果理想;闽粤栲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干>枝>根>叶,各器官含水率表现为根>干>枝>叶,单株平均含水率为48.05%;闽粤栲种群生物量为295 261 kg/hm2,种群净生产力为13 420.95 kg/(hm2 ·a).  相似文献   

7.
几种木麻黄单宁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几种木麻黄单宁含量与种类、年龄、部位、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8种木麻黄小枝总多酚含量排序为: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na)>山地木麻黄(C.junghuhniana)>山神木麻黄(C.collia)>短枝木麻黄(C.equisetifolia)>鸡冠木麻黄(C.cristata)>粗枝木麻黄(C.glauca)>肥木木麻黄(C.obesa)>滨海木麻黄(Allocasuari-na littoralis);不同年龄木麻黄小枝总多酚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短枝木麻黄和细枝木麻黄总多酚、可溶性单宁、蛋白质结合缩合单宁以及纤维素结合缩合单宁含量大体上以细根>树皮>小枝。随着离海岸带距离的增加,木麻黄小枝总多酚含量降低。木麻黄小枝蛋白质结合态缩合单宁含量非常低,而纤维素结合态缩合单宁含量较高,这可能与木麻黄鳞片叶退化为小枝,纤维素含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 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 ~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 ~ 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 ~ 19.98%)>根(14.48% ~17.72%)>叶(5.55%~8.80%)>干皮(4.19% ~ 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 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 t·hm-2a-1).  相似文献   

9.
木麻黄人工林生物产量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麻黄干材、树皮、果实生物量及全林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提高,树叶、枝、根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变化呈相反趋势。随着林分的生长,木麻黄浓密的枝叶层由树冠下部逐渐上移,密集根层亦由土壤下层向上发展。不同生长级林木的生物量大小表现为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干、皮量随胸径增大而下降,枝叶量以平均木最高,果、根量则以优势木最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标准木法对江西省泰和困难立地和江西农大苗圃地晚松生物量进行实测,采用恒温氧弹量热计对晚松各组分热值进行测定,研究晚松作为能源树种的最佳采伐期。结果表明:(1)晚松实生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苗圃地单株净生产力比困难立地单株净生产力大。各组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比例最大。(2)立地条件对萌生林单株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萌芽林各组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比例最大。(3)23年生晚松1m×1m密度时,干的热量值最大,为203.57×108kJ/hm2。枝、叶、干3部分能源值中干的热值最大,并且热值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对生长法研究了中幼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生物量增长及其各器官相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白杨生物量以干才占主导;6a生以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不稳定,6~8a生以后,其分配趋势为干材>根>枝>干皮>叶;3个优良无性系每年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和固定的太阳能均为对照的2~4倍;净光合效率比对照高24.41%~27.81%.并建立了各器官生物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广西海岸沙地木麻黄防护林带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岸沙地木麻黄防护林带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3年生木麻黄林带的生物量为100.01t.hm-2,生物量的大小序列为干材>根系>树枝>叶枝>干皮>枯枝。立木生物量总量的空间格局是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器官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却有所不同,干材和干皮生物量随树高的增加而减少,树枝生物量则主要集中在树冠中层或中下层,叶枝则主要分布在上层或中上层。沙地木麻黄林带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为7.693t.hm-2.a-1。海岸沙地木麻黄这种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足以说明它对海岸沙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银中杨各器官生物量的测定和营养元素的分析,研究了其生物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密度为2m×4m,林龄为15年银中杨人工林生物量为188.389t/hm ̄2,其中干材所占的比例较大,叶片最小,地上部各器官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4.33%;根的生物量75.33%分布在地T20~60cm;林分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16.000t/(hm ̄2·a),干材最高,叶仅次于干材;每生产1t生物量需从土壤中吸收9种主要营养元素16.409kg;叶片中营养元素积累的速率明显高于其它器官,枝仅次于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海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并测定其生物量。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草本层地下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灌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3.41 t·hm-2)根(3.19 t·hm-2)叶(2.10 t·hm-2)枝(1.41 t·hm-2),干和根的生物量比例较大;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则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灌木层与草本层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不同立地木麻黄群落能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福建省东山县海岸带红壤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与均一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各组分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及群落能量分布与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红壤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和能量分别为 1 5 681 84g·m- 2 和 3 1 7795 3 1kJ·m- 2 ;均一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现存生物量和能量分别为 5 1 2 9 87g·m- 2 和 1 0 5 75 1 40kJ·m- 2 ;红壤性风积沙土的木麻黄群落各组分热值范围为 1 9 84~ 2 1 70kJ·g- 1 ,其中叶热值最高 ,根最低 ,各组分能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为 :干 ( 3 8 0 9% ) >枝 ( 1 9 48% ) >根( 1 7 0 9% ) >叶 ( 1 6 86% ) >皮 ( 6 83 % ) >枯枝 ( 0 88% ) >果 ( 0 77% ) ,凋落物的能量归还量为 90 70 47kJ·m- 2a- 1 ,2 0 0 2年群落能量的净固定量为 3 1 2 98 70kJ·m- 2 a- 1 ;均一性风积沙土木麻黄群落各组分热值在 1 9 98~2 1 3 9kJ·g- 1 ,其中枯枝的热值最高 ,根最低 ;各组分能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为 :干 ( 4 6 93 % ) >根 ( 1 6 44% ) >枝 ( 1 3 92 % ) >枯枝 ( 1 2 2 8% ) >皮 ( 5 87% ) >叶 ( 3 90 % ) >果 ( 0 66% ) ,凋落物的能量归还量为 2 0 61 77kJ·m- 2 a- 1 ,2 0 0 2年群落能量净固定量为 1 2 662 82kJ·m- 2 a- 1 ;在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 9年生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建立其估算模型 ,分析了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 :人工林总生物量为64.538.t/hm2 ,乔木层、林下植物层和凋落物所占比例分别为 :93.4 0 %、3.63%和 2 .97%。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依次为 :干、根、枝、皮、叶 ,所占比例依次为 :62 .79%、 16. 61%、 11. 11%、7.12 %、2 .4 7%。林分净生产力为7.17t/hm2 ·a,略低于中、北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的平均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林分密度为900,1 125和1 500株.hm-2的6年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urophglla丰产示范林进行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低密度林分是高密度林分的1.48倍;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林分比低密度林分高出16.82 t.hm-2.年均净生物量高于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水平,分别达到22.57,24.85和25.37 t.hm-2a-1.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出现W干> W根> W枝>W皮>W叶>W果的规律.林分结构以中密度林分合理,叶面积指数最高,干材生物量达63%以上.在湘南低山丘岗区发展潜力大,可作为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培育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直干桉在石漠化地区的生长适应性,以建水县半干旱石漠化地区4年生直干桉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获法,计算直干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含水率,分析直干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建水县试验地4年生直干桉单株生物量为9.767kg/株,其中树干生物量为3.989kg/株,树枝为1.772kg/株,根部为1.316kg/株,其中,干、枝、叶、根、皮各器官所占比例依次为40.84%、18.14%、15.98%、13.47%、11.56%。各器官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干枝叶根皮。含水率则为树叶树皮树干树枝树。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为5.564。4年生直干桉林分生物量为32.573t/hm~2,林分净生产力为8.144t/(hm~2·a)。  相似文献   

19.
根据湖南会同生态站10a的定位实测数据,对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代10年生杉木林的生物量为63.83t·hm-2,年净生产力为10.91t·hm-2,干和根的增长幅度大体持平;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死地被物层.该项研究可为杉木连栽造成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屏南县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屏南县黛溪镇玉洋村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并建立其估算模型,分析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5a生湿地松人工林总生物量为32.82t/hm2,林分年均净生产力为2.188t/(hm2·a)。林木各器官依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根、皮、叶;所占比例依次为:41.55%、12.31%、22.24%、10.3%、13.59%。应用W=a(D2H)b估测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