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规划对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治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大面积种植沙棘、柠条、沙柳、樟子松、紫花苜蓿等植物,提高采煤沉陷区绿化率,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全区绿色矿山治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林草植被恢复,可以改善由于采煤破坏了的区域生态环境。介绍了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林草植被恢复技术指标以及植被恢复流程,提出了对林草用地植被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吕影 《绿色科技》2014,(7):222-223
对张集矿采煤沉陷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沉陷区及其流域存在着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农药残留、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崩岸严重、水生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等对策,以改善采煤沉陷区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生态理念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与湿地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蓄水、供水、湿地构建、土地复垦、生态旅游开发的沉陷区综合利用模式,构建良好的、连续的河湖生态系统,持续发挥多种效益,促进沉陷区"人—水—环境—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国内尚无矿区地表覆盖分类指标体系标准的情况,选取抚顺露天矿采煤沉陷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和技术指标,探索构建了一套采煤沉陷区地表覆盖变化监测分类指标体系。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地表覆盖信息,统计了各地类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趋向,验证了监测内容与指标设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施雨其 《绿色科技》2014,(3):123-124
对大同矿区存在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介绍了污染成因及其主要表现,指出了主要成因是采煤沉陷区土壤养分的流失与煤矸石堆放区污染因子的扩散,针对这种状况下,提出了土地复垦等生态修复措施,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积极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再造"绿水青山"惠农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历年煤炭开采留下6.45万亩采煤沉陷区,我们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的突破口,先后实施了1号坑、2号坑等共计7个坑的塌陷地治理工程,累计治理面积4.5万亩。绿化造林为煤城披上了绿装。但由于我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伊敏矿区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在项目占地、采煤沉陷、露天矿开采挖损、排土场占压、矿区开发后形成积水区这5个方面,叠加五方面影响土地利用格局将发生变化,土壤沙化和土壤侵蚀强度有所增加。结合矿区开发与区域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综合整治体系,包括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地表沉陷治理区、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区等,并分区制定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自治区财政林业新技术及推广项目)石嘴山市惠农煤矿是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建设的大型煤矿,曾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经过50年的煤炭开采,地表逐渐沉陷,形成总面积达9.1平方公里的沉陷区。2016年,《石嘴山市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示范推广》被列入自治区财政林业新技术及推广项目,下达补助资金25万元,营建植被恢复示范林100亩,项目承担单位为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采用生态技术治理工业废弃地的经验总结,结合唐山市南湖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实例,分析探讨环境治理的生态理念和有效方法,为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楠 《绿色科技》2013,(7):252-254
指出了循环经济是一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双赢为目标,放弃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标,而不是以破坏环境最终发展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以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经济理论、企业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PEST分析,结合淮南当地支柱产业实证分析,探讨了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西部地区的特点和生态建设的性质 ,提出创新产业机制 ,挖掘人才 ,以生物高科技为核心技术 ,充分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构建生态科技产业的途径。提高西部风蚀沙化地的利用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化进程 ,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推进生态惠民的有力抓手.文中基于博弈论方法分析作为宏观主体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作为微观主体的森工企业和林区职工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探讨目前我国国有林区以政府为核心的林业生态产品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由单中心的政府主导供给模式转向多中心的林业生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矿区资源开发时采掘、废弃、塌陷区、尾矿等几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了针对性的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区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博州环境监测体系为例,分析了地级市站及县级站作为基层环境监测站的能力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试图寻找一条破解现实与发展、机遇与问题并存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区域消费及土地面积的定量研究以衡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环洞庭湖防护林建设区重点县——岳阳县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该县2007年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前后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岳阳县的生产生活强度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发展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防护林体系建成后,林业生态承载力在总的生态承载力中比重增加,说明防护林项目对维护岳阳县的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n approach that emphasizes strengthening interdependence amo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to rehabilitate degraded land by examining two cases in Bangladesh and one in the Philippines. The study considers the benefits obtained from forests and forest-related activities in the form of income and energy sources as key parameters to link the social system (local people) with the ecological system (fores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ata on land use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mproved both the wellbeing of local people and forest cover. In 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 social and ecological linkages were found to be strong, with local people rehabilitating the degraded land while also obtaining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ir total income from the activity. For the two Bangladesh cases, however, the level of dependency on the forest for livelihood declined as local people used their income from the forest and forest-related activities for diversification to non-forest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中心镇城市森林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心镇城市森林建设的特点着手,将城市设计的理念引入到中心镇城市森林建设中,利用城市设计手法将中心镇发展城市森林与大中城市开展城市森林建设进行有效的衔接,即在宏观层次要进行大区域协调规划,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中观层次要进行组团发展,促进生态功能耦合;微观层次要制定详细规划,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也提出了中心镇发展城市森林要力图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加强城市森林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世界非木材林产品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森林综合效益的提高,非木材林产品在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文中介绍了世界几个国家非木材林产品的生产利用、研究情况;分析了目前非木材林产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预测了非木材林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石缎花 《绿色科技》2013,(7):170-172
以古城矿区总体规划环评为例,分析了矿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古城矿区开发进行了环境影响识别,进而确定了矿区开发的主要资源环境限制因子,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三方面构建了古城矿区总体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