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种几个农艺性状遗传力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秀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19-5220
分析了不同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种几个农艺性状的差异显著性、遗传力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产量性状遗传力值的大小顺序为皮棉产量>株铃数>衣分>铃重;其他性状遗传力值大小顺序为株高>节位>生育期>果枝数。株铃数、衣分与皮棉产量,生育期与节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数与节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此相关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种7个主要性状的差异显著性、遗传力和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主要性状遗传力值顺序为皮棉产量〉株铃数)衣分〉铃萤〉节位〉生育期〉果枝数。株铃数、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节位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数与节位呈极显著负相关,此相关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评价2001~2014年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改良成效,以河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公告数据为依据,对2001~2014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的96个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河北省审定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单株铃数显著提高,单铃重有所增加,衣分变化不大;早熟性改良效果明显,全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单株果枝数增加,第一果枝节位、子指和霜前花率变化不明显;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状改良成效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河北省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疆早熟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多项式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疆早熟陆地棉预备试验品系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多项式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单铃质量及籽指与霜前皮棉产量成负相关,影响力顺序为生育期>籽指>单铃质量;果枝始节位、株高、单株铃数及衣分与霜前皮棉产量成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衣分>株高>单株铃数>果枝始节位。并提出新疆早熟棉区棉花育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目标为:生育期127~132 d、果枝始节位4.4~5.3、株高(7月15日打顶后自然株高)62~74 cm、单株铃数6.5~9个、单铃质量5.2~5.9 g、籽指10.1~11.3、衣分42%左右。  相似文献   

5.
<正>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育成。国家区试两年8省38个试点综合纤维品质、产量构成、早熟性、抗病性、出苗情况等模糊评判结果第1名。2015年国家黄河流域常规棉组区试对照品种;2017年河北省机采棉组区试对照品种。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24天,株高103厘米,果枝始节位7.5,单铃重5.8克,衣分38.76%,籽指10.8克,霜前花率91.5%。  相似文献   

6.
王春林 《现代种业》2005,(2):55-55,54
大铃巨丰一号又称千斤懒汉棉,生育期118天左右。苗期长势健壮,花铃期果枝外伸能力强,结铃性强,上桃快,且上中下部果枝结铃均匀,成铃率高,丰产性好,霜前花率90%以上,早熟不早衰。.结铃叶位6-8台,单铃重6.5以上,衣分41%,亩产800斤左右,高产地块可达1200斤。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测定,  相似文献   

7.
新疆早熟陆地棉早熟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2个新疆早熟棉区主栽陆地棉品种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配置组合,应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世代分析方法对新疆早熟棉早熟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5个早熟性状中除在组合Ⅰ的苗期性状无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其他性状均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其中生育期性状在不同组合中的遗传模型相同,且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率分量趋势较为一致;由2个组合各性状的总遗传率比较得出,生育期性状的总遗传率最高;从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的分量来看,蕾期及生育期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苗期、花铃期及果枝始节位在组合Ⅰ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组合Ⅱ中则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针对各性状的遗传模式提出具体的育种策略,为新疆早熟棉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特早熟陆地棉若干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遗传参数的估计和相关分析,采用合适的选择技术,可使特早熟陆地棉品种的早熟性、丰产性和纤维品质得到同步提高。早熟、丰产和纤维品质性状间多数均存在遗传负相关,在适当降低植株高度和减少果枝数的前提下,从增加株铃数和衣分入手,以霜前吐絮果枝数和霜前吐絮铃数作为早熟性指标进行选择,即可在实现早熟高产的同时,使纤维品质的总体表现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9.
棉花生育期的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品种早熟性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对早熟陆地棉亲本及其组合进行有利、不利位点基因型分析,为早熟陆地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源不同的6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采用半双列杂交配制组合,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估计亲本遗传组分及杂种F1熟性性状的有利及不利主位点组。【结果】在以611波、金字棉为遗传背景的早熟亲本新陆早8、10号中,生育期主位点组基因型主要表现为++,明显缩短各生育阶段的天数;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值依次为生育期花铃期苗期蕾期。在中熟亲本荆8891中,++及——主位点组基因型的加性效应同等重要。晚熟亲本宁早1号、苏棉12和TM-1几乎所有++及——主位点组基因型均是不利的,表现为各生育阶段的延长。在苗期、蕾期、花铃期、全生育期等主位点组的效应中,J=16位点组加性效应值大于其它位点组,表明该位点组的存在能明显缩短生育期。杂种F1熟性的表现不仅受杂合位点的影响,也受纯合位点的影响,杂种生育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主位点组的杂合性。【结论】棉花早熟性相关性状中,主位点组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蕾期、花铃期主位点组加性效应对早熟性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1农大棉9号1.1成果来源河北农业大学1.2所属产业种植1.3成果内容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品种,全生育期125d左右。株高92cm,单株果枝数13.1个,第一果枝节位6.9,单株成铃16.9个,铃重6.3g,籽指10.3g,衣分40.6%,霜前花率93%。抗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  相似文献   

11.
以北疆主推的14个杂交棉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多年多点栽培试验,对17个性状的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现蕾期、吐絮期、生育期、始节高、黄萎病病指极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显著负相关,并且籽棉产量与铃质量、株高显著正相关,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黄萎病病指与现蕾期、生育期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期、始节高显著正相关;始节高与现蕾期、吐絮期、生育期极显著正相关。产量性状因子、铃部性状因子、枯萎病因子、衣分因子和开花期因子5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7.469%;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可将供试材料聚为3类,其中金垦杂1064、七杂5号、新陆早43号的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地膜覆盖对盐碱地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滨海盐碱地上,对不同熟期的棉花品种在不同地膜覆盖方式下的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棉花产量、铃数、铃重和霜前花率,但对衣分影响不大,其中现蕾期揭膜的效果优于4叶期揭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时期减量灌溉对转抗旱基因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稳定遗传的转ScALDH21棉花株系T14-96为材料,受体新农棉1号为阴性对照,探究转基因材料与受体棉花在全生育期正常灌溉(CK)、苗蕾期减量灌溉30%(M3)、花铃期减量灌溉30%(H3)以及苗蕾期和花铃期连续减量灌溉30%(W3)下农艺、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正常灌溉相比,转ScALDH21棉花和受体在减量灌溉后株高、第一果枝高度、果枝数和单株结铃数均下降;M3和H3处理下,新农棉1号和T14-96的子棉产量分别提高了1.6%、1.4%和5.1%、4.1%;而W3处理下,除衣分和皮棉产量外,其余指标均下降。株高、第一果枝高度、果枝数、单铃重、子指、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是区分转基因与受体植株农艺和产量性状差异的主要指标。转ScALDH21基因棉花在不同生育期灌溉量减少30%,其耐旱能力、生长优势及产量的显著高于受体,但对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且苗蕾期适当水分胁迫,可达到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为选育棉花抗旱新品种和优化灌溉方式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露地移栽、地膜移栽、地膜移栽去早蕾和直播地膜4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棉花生育特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膜直播棉、露地移栽棉、移栽地膜棉相比,移栽地膜棉去早蕾处理生育期、株高和株高日增量、果枝数和果节量基本合理,节枝比增加,伏桃和早秋桃比例高,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显著增加,产量最高;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伸长率、反射率和纺纱均匀度指数等品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促进棉花早发、提高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陆地棉新品系主要性状进行详细了解和在新品种选育中指导亲本组配。[方法]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对9个陆地棉新品系进行杂交,对获得的36个杂交组合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籽指、霜前花率、株高、果枝始节和果枝数9个性状进行了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对品系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除籽指外,其余各性状在杂交组合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除株高的一般配合力外,组合间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差异显著。S801和S808是综合性状优良的陆地棉亲本,组合S801×S805和S802×S806有一定的生产利用价值。[结论]该研究可为杂交育种正确评价亲本和组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新疆棉花主推品种的机采农艺性状研究,筛选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品种类型。【方法】对100个新疆棉花生产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2个农艺性状中变异大于10%有7个性状,分别为叶枝(64.0%)、吐絮铃数(25.8%)、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20.2%)、吐絮率(17.1%)、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16.8%)、单株结铃数(16.0%)和果枝始节高度(11.5%)。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吐絮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单株结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中部夹角,下同)夹角与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铃数呈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枝与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主要和生育期、株高、果枝夹角、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有关。将100个棉花品种在遗传距离为44.0时划分为7类,初步筛选出第二类群中的11个品种更符合机采品种性状要求。【结论】筛选出11个更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株型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趋势,结合发展机采棉对品种特性的需求,阐述品种更替中适宜机采特性的变化,为新疆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2016年和2018年选择新疆近40年来自育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不同年代(1980s、1990s、2000s和2010s)大面积主栽品种(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45号)为材料,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对不同年代品种的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节枝比、株高、果枝始节、始节高度、果枝夹角、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共11个株型指标及主要经济性状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 随品种更替,棉株第一果节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节枝比逐渐增加,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株高、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逐渐增加,上部果枝与主茎的夹角逐渐减小,果枝上举,具有高产株型特征;根据棉花机采对品种特性的要求,2010s品种果枝始节高度和果枝角度较符合机采棉对株型的要求;不同年代品种间果枝数、叶枝数、倒四叶宽和茎粗无明显差异。皮棉产量、总铃数和衣分均随品种更替逐渐增加,其中1980s、1990s、2000s和2010s品种皮棉产量较当年区域试验产量分别高23%—53%、16%—20%、13%—14%和-2%—6%,膜下滴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对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2000s和2010s品种收获指数显著低于1990s品种。与1980s和1990s品种相比,2010s品种上部铃期短4—5 d,吐絮相对集中,对脱叶剂敏感,吐絮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差异,但生育期偏长;与审定时品种的生育期相比,1980s和1990s品种提前了3—7 d,2000s和2010s品种提前了0—3 d,这可能与膜下滴灌促早熟栽培技术应用有关。2000s和2010s品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和纺纱一致性明显改善,但马克隆值相对偏大,纤维强度的改善是以牺牲纤维细度为代价,纤维品质协调性不佳。【结论】 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经济性状改善,但品种株型由紧凑型向较松散型转变,生育期偏长,收获指数偏低,棉纤维马克隆值偏大;随着机采棉种植模式的应用,选育和选用纤维品质优、适宜机采的品种是保障新疆棉花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种质性状分布及变异特点,筛选出核心资源,选育出符合新疆棉花产业需求的品种.[方法]以保存396份陆地棉品种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鉴定方法,分析6个表型生育性状、6个经济学性状、5个纤维品质性状及田间黄萎病变异及分布.[结果]供试陆地棉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生育期在116~125 d适宜范围的占51.8%;...  相似文献   

19.
麦后直播短季棉密度及叶龄模式化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传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29-6730
[目的]为中棉所50麦后直播及高产高效种植提供配套栽培技术。[方法]设密度和缩节胺用量2个因子,共6个处理组合,重复3次,初花期每公顷追施磷酸二氨225 kg,后期叶面喷施10%尿素液和1%硫酸二氢钾补充施肥。[结果]试验表明,中等以上肥力麦田,麦收后及时整地,施足基肥,直播短季棉中棉所50,留苗密度12万~15万株/hm2,采取叶龄模式全程化控,DPC用量143.5 g/hm2,每公顷皮棉产量超过1500 kg,霜前花率92.3%。[结论]早期化调有利于促进花芽分化,降低果枝节位。  相似文献   

20.
按Eberhart和Russell(1966)的分析模式评价了八个陆地棉品种(系)皮棉产量等十个性状的稳定性。同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方法研究了皮棉产量稳定性与其他性状稳定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分析的大多数品种(系)皮棉产量等十个性状的平均表现与环境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皮棉产量的稳定性(平均产量对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与单株成铃数和衣分的稳定性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果枝始节的稳定性亦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进行稳产性育种可根据铃数、衣分、株高和果枝始节的稳定性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