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市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建设实践过程中,林业碳汇项目国际国内2类市场共存在9种机制类型,国际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际自愿碳标准(VCS)项目补偿交易和黄金标准(GS)项目,国内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自主开发项目、北京市核证减排量(BCER)项目、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项目、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项目和贵州省单株树碳汇扶贫项目,发挥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了碳市场交易产品,降低了排放企业减排成本,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行动,促进了林农就业增收和脱贫,拓展了林业生态补偿途径和形式,实现了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但也依然存在政策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自愿减排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项目产权不够明晰、项目开发交易流程复杂、碳汇交易品种和补偿机制相对单一、对林业碳汇交易认识不清、交易成本和风险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完善碳汇交易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自愿减排管理机制、明晰林业碳汇产权、简化林业碳汇开发备案程序、建立林业碳汇多元化补偿和投入机制、加强对碳汇交易的培训和宣传、创新机制降低林业碳汇项目交易风险、有序扩大林业碳汇市场需求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控排企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也是碳市场中林业碳汇的关键需求载体,研究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形成过程,识别影响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因素,对于科学引导控排企业选择绿色履约方式,实现市场化、生态化森林生态补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和企业自然资源基础观,探究碳交易背景下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维度影响因素来源的理论根基和深层逻辑关系,构建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理论模型,利用396份控排企业实际调研数据,选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各因素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选择意愿和需求程度的影响。【结果】绝大多数控排企业在有林业碳汇选择意愿的前提下,会尽可能多地使用林业碳汇减排量。管理者环境观念、绿色企业文化、林业碳汇双重优势、合作伙伴、减排成本和政策支持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管理者环境观念、林业碳汇双重优势、合作伙伴、消费者、减排成本和政策支持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程度有显著影响;管理者环境观念、林业碳汇双重优势、合作伙伴、减排成本和政策支持构成影响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因素。【结论】从管理者环境伦理、利益相关者驱动和企业减排压力的视角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形成过程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解释方案,扩宽了计划行为理论在企业绿色减排研究中的适用范围,明确了碳交易情境下影响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因素,为推进控排企业选择林业碳汇实际需求和促进林业碳汇市场化价值实现提供理论参考与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林业碳汇作为目前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文中界定了林业碳汇供给主体的产权权益,探讨了林业碳汇供给主体产权权益保障存在的现实困境,包括林业碳汇产权归属的供给主体不明、林业碳汇产权的收益权残缺以及林业碳汇计量门槛高、项目方法学尚需完善等;在剖析困境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碳汇供给主体产权权益保障的实现路径,即制定林业碳汇配套的法律法规、明晰林业碳汇产权归属的供给主体、保障林业碳汇产权收益权能的实现和完善产权权益受损救济途径等。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广东省林业碳汇交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进入碳交易市场程序复杂、成本高、林业碳汇项目少等问题;提出加强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交易制度等建议,以促进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项目为载体的林业碳汇作为重要交易标的,已经在国内外主要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中频繁出现。但是,由于不同碳市场产生的背景、主要目标及交易规则的差异,对参与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标准与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合格的可交易林业碳汇在全球林业碳汇市场中所占份额依然很小,林业碳汇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潜力。文中在对国内外林业碳汇市场发展概况进行简要梳理并对目前主要林业碳汇项目类型及其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碳市场发展与森林经营特点,提出了我国林业碳汇的未来发展策略:一是立足国内,建立多元化林业碳汇市场;二是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三是加强林业基础数据与信息化建设,降低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成本;四是加强不同碳市场衔接与协同,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交易。  相似文献   

6.
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是中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实现林业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对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文中在分析中国碳市场发展所面临压力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林业碳市场自愿减排机制的发展可能;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属性、方法学选择、发展趋势3个方面进行技术阐述;针对当前林业碳汇项目交易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未来加强中国林业碳汇项目行业管理的4项措施,以期为后期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配额抵减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龙乔 《林业调查规划》2023,(1):110-113+130
近年来全球性气候挑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成为人类活动的一大主题,碳汇项目应运而生。林业碳汇交易在国际碳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发展较快,但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在缺乏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呈现出森林碳汇权属不明、监管主体复杂且职能交叉、碳汇合同诈骗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保障林业碳汇项目的长远发展,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出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森林碳汇权属,完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法律责任等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广东碳汇林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碳发展是新时代的趋势,而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低碳时代进步的关键。碳汇林业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结构减排和广东开展国家低碳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省碳汇林业具有区别于一般林业的内涵和特征,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多种营造林工程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的碳密度、碳储量,减少森林碳排放、碳损失,增加碳汇、提升森林服务功能。把森林碳汇纳入国家低碳减排政策、把碳汇交易纳入区域发展、完善碳汇林业建设体系等是碳汇林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邓冬旺 《绿色科技》2019,(12):272-274
指出了广东省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碳汇交易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但目前广东省林业碳汇交易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程序太过复杂,交易成本较高、林业碳汇项目过少等,对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形成很大阻碍。为此,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广东林业碳汇交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在北京等七7个省市全面展开,林业碳汇作为重要的补充抵消机制均被纳入了试点体系当中。其中,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林业碳汇交易抵排项目的开发,并已在交易所成功挂牌。文章介绍了试点项目开发的进展与经验,分析了项目开发所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其他省市林业碳汇交易项目的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千岛湖林业碳汇项目可行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林业碳汇项目的背景,阐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念。分析认为,千岛湖森林碳汇容量大、潜力大,是开展林业碳汇贸易的最佳区域。同时,存在树种结构不合理以及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大等问题,对项目发展形成了制约。进而提出强化森林经营,调整林分结构,加强资源管护,加大科研力度,实施碳汇贸易,提高碳汇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林业活动项目进行碳库计量监测,了解项目固碳释氧价值是评估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的基础。介绍林业活动的相关概念和碳库监测内容、因子与方法,并根据森林碳库监测现状,提出构建森林碳库监测体系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森林保护碳汇项目是林业行业减排增汇项目的重要组成,因其多重效益已被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倡议和碳交易市场领域。文中基于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的需求,从计量碳库的选择、基线情景的确定、额外性论证及碳储量计量等方面研究出适合我国的森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提出将木质林产品、地上生物量、枯死木及枯落物作为计量碳库并采用蓄积法、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及衰减函数法计算碳储量的新碳汇项目方法学,以期为我国森林保护碳汇项目开发及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灵活机制,以促进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率先采取行动来缓解气候变暖趋势。其中,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文章介绍了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产生的背景,阐述了我国森林碳汇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在我国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利弊,提出了我国林业碳汇管理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rotation period w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ies, especially under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had two objectives: (1) to determine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optimal rotation periods for timber production when coupled to carbon sequestration, as predicted by time series prediction models for Pinus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s in China; and (2) to evaluate how different carbon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affected optimal rotation periods using the forest land expectation valu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ime series prediction models were valuable for estimating timber volum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s based on surveys of different-aged stands. Importantly, since integrating carbon sequestrations into timber production benefits did not increase optimal rotation periods, this should promote P.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 management. In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a higher carbon price increased the profitabilit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imber production, but not optimal rotation periods, though they were reduced under higher interest rates. In conclusion, incorporating both timber prod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benefits would sharply increase forest-based revenues, while realizing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P.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s. This approach was clearly use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estation/afforestation projects trying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与平衡中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森林面积806.37万hm2,森林覆盖率80.20%。丰富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蓄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以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的碳汇价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森林蓄积换算因子法,推算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碳汇价值:1986年碳汇价值10.110 3亿美元,1990年碳汇价值10.630 1亿美元,1995年碳汇价值10.266 3亿美元,2000年碳汇价值8.980 1亿美元。研究还表明,阔叶林和针叶林是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天然用材林重要碳库树种,为发展森工林区林业碳汇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开采利用天然林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保持和发挥现有天然林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于林分生长过程的Richards生长方程以及蓄积量转换生物量模型,评估了辽宁冰砬山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两种典型森林类型4个龄级的植被固碳速率、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的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总体上都是随着龄级的增加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在增加。除中龄林外,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个龄级的植被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均比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级森林植被单位面积潜在固碳价值在2 113~9 656元,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在1 594~4 195元。长白落叶松人工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14和11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1 700和1 3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降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4.8和5.4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600和7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木材碳封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封存可以分工业封存和生物封存, 工业封存包括地质封存、海洋封存、矿石碳化以及工业循环利用, 这些方法能快速回收CO2, 但工艺流程技术复杂, 成本较高。木材碳封存是生物碳封存的一种类型, 树木光合作用吸收的碳主要存贮在木材中。运用木材密度、微密度等检测仪器, 通过确定木材密度变化, 结合其含碳率来计量木材的碳封存过程以及封存过程中碳的分配格局, 同时研究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可以为研究森林的碳吸收动态提供便捷的方法和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