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经测定松毛虫越冬幼虫期和蛹期种群属于聚集分布型.蛹期调查取样以“Z”字形,越冬幼虫期取样以双对角线为最佳,并根据1wao提出的取样公式,制定了最佳抽样数参数表.  相似文献   

2.
思茅松毛虫蛹和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取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林中心长埠实验林场的晚松人工林中发生思茅松毛虫危害,蛹及越冬幼虫基本属于聚集分布,蛹期调查取样以棋盘式,越冬的幼虫以对角线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比较频次法、聚集度指标法研究了松埃尺蛾越冬代蛹和第一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越冬代蛹、第一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呈负二项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并应用Iwao方法分析、检验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4.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5.
采用屏蔽方法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屏蔽的方法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数量,可以克服因地形、地势、地被物和小气候等条件的变化改变幼虫越冬位置而影响常规调查,提高虫口调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从抽样单位的选择入手,调查和分析了马尾松毛虫越冬代恢复取食Ⅳ龄幼虫在寄主上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得出的中,高虫口密度发生量测报模式,估计算林分虫口发生量在虫情级3级(10条/株)以上时,预报准确度为80%~90%。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以幼虫在松树干皮缝里或树枝针叶束内越冬,称为越冬代松毛虫,越冬代松毛虫的虫口基数,常决定着来年松毛虫的发生趋势,越冬代虫的基数大,翌年成灾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反之。因此,抓好越冬代松毛虫的测报及防治,是控制松毛虫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湖南省邵阳市所辖5县,对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的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树高是影响越冬松毛虫分布的主要因素,在高大松树上(树高>7m),97.0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而在矮小松树上(树高<7m),只有72.14%的越冬幼虫分布在树干上。越冬松毛虫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越冬松毛虫虫情估计。  相似文献   

9.
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模型分析法对梅州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第2代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5种常用抽样方法进行了模拟取样、测定,且编制了最佳抽样株数参数表。结果表明:梅州市马尾松毛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抽样调查时,采用对角线法、平行线法、“Z”字形法效果好,抽样株数一般为20株。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 ,赤峰地区油松毛虫在树干垂直方向自下而上虫口分布百分率呈递减趋势 ,树干不同部位越冬松毛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山坡不同坡向之间 ,山坡与平地之间树干上越冬松毛虫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 ,树干上越冬的松毛虫仅占越冬总虫口的 3.7% ,且保持了 98%的高死亡率 ,不足以对冬季防治松毛虫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体色,可将马尾松毛虫幼虫分为黑色型和黄色型两种.用松针饲养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研究两种色型马尾松毛虫幼虫生长与发育.结果表明:虫口密度越大,色型比(黑/黄)愈大,黑色型马尾松毛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化蛹率和生殖力均大于黄色型,但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小于黄色型幼虫.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毛虫越冬幼虫在地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距树干周围直径为1m的圆区内,调查时选择西侧1/4扇形内的虫口数来估计全株虫口密度,准确率可达93.71%以上,其数学模型为y=8.095+1.236x。  相似文献   

13.
木毒蛾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和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比较频次法和聚集度指标法,测定木毒蛾各虫态的分布型。应用Iwao方法,计算各虫口密度下的林间最低抽样数,分析了中幼林中幼虫序贯抽样。研究表明,木毒蛾各虫态(卵块、幼虫、蛹)在木麻黄防护林中呈聚集分布,幼虫以聚集型扩散。幼虫在中低密度下,以对角线和棋盘式取样最佳,卵块以对用线取样最佳。对木毒蛾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坚持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其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省洞口县、通道县、会同县共选取4个马尾松毛虫发生区设置标准样地并选择标准株,采用捆草绳、粘虫胶2种方式,调查越冬代下树马尾松毛虫幼虫数量。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点,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不同,洞口县岩山乡试验林的虫口密度远大于通道县试验林的;不同的时间,下树越冬的幼虫数量差异明显。松毛虫幼虫进入树皮缝隙中越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湖南,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树干树皮缝隙越冬,至12月初结束;下树幼虫数量最多的时段在11月9—16日。用捆草绳调查越冬幼虫的方法简易、成本低,且其数据较准确;用粘虫胶的调查方法则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5.
泡桐金花虫成虫、幼虫、蛹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负二项分市,最适抽样方法为例“V”字型抽样,最小抽样比为成虫与幼虫为50:1,蛹为60:1。可用树冠下层虫口数回归估计整株虫数。  相似文献   

16.
白杨透翅蛾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子忠  米凌 《山西林业》2002,(4):22-22,28
1 需要进行防治与否的判断白杨透翅蛾的幼虫分布型属负二项分布。苗圃地平均虫口密度每株 0 .0 7为防治指标 ,需采取综合措施。防治与否的判断用序贯抽样法进行。调查需在越冬幼虫出蛰至化蛹前一段时间内完成 ,一般我省南部为3月下旬至 4月上旬 ,北部为 4月上旬至 5月上旬。对不同的树种及品种、不同的林种、不同的林龄 ,要分别进行调查。调查林带用“Z”字形 ,片林用对角线、棋盘式机械取样法抽取样本 ,对抽取的样本逐一进行观察。据此 ,统计出累计调查株数及累计虫口数。一是枝干上有虫瘿 ,并有排粪孔及新鲜的纤维状虫粪 ;二是虽无明显…  相似文献   

17.
油松毛虫不同虫态种群资料代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松毛虫卵、越冬幼虫、5龄幼虫和蛹种群的资料代换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所采用的7种代换方法中,卵(块)种群较特殊,任何一种代换都不能使方差稳定;越冬幼虫种群以反正弦代换和Taylor的代换方法为最好;5龄幼虫种群亦以Taylor法最为理想;蛹种群可用的代换方法较多,但以负二项分代换方法最佳。  相似文献   

18.
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林分中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的松毛虫发生区,混交林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明显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38.0%和74.8%;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43.9%和80.8%,3种油松林分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顺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9.
松毒蛾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应用频数分布的卡方(X~2)检验法,Iwao、Tay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和聚集度指标测定方法,研究了松毒蛾幼虫和越冬蛹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和越冬蛹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型分布,其中越冬蛹的概率分布适合于负二项分布。对越冬蛹的聚集度指标,用刀切估计方法给出了指标的刀切估计值和估计区间。用Blackith提出的种群聚集均数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松毒蛾幼虫和越冬蛹的聚集现象是由该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造成。通过分布型的测定,提出了数据统计代换的适宜公式,其中幼虫可选用对数代换和Taylor幂法则的代换公式;越冬蛹可选用对数代换、Iwao代换、Taylor幂法则代换公式。对Iwao回归模型参数α、β进行了偏离度的检验,表明越冬蛹的α、β值与0、1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樗蚕在荆州市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第一代幼虫期6月上旬~7月中旬,危害盛期为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期8月下旬~10月上旬,危害盛期为9月中旬.人工剪除越冬茧蛹,成虫羽化盛期使用黑光灯和杀虫灯诱杀,可降低虫口基数.在低虫口密度时,采取生物制剂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樗蚕的发生和危害;在高虫口密度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喷雾防治,可以迅速压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