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死人不偿命。”这句话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然而在社会主义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气死人”到底该不该承担法律责任?最近,河南省某县法院就审结了一起这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2007年3月4日上午10时左右,被告人张某与原告李某因一句话发生争执,进而相互对骂,双方在气头上都使用了污  相似文献   

2.
“气死人不偿命”是东北的一句俗话,然而发生在哈尔滨的一件气死人的事,把保险公司推上了被告席。去年11月19日,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郭立华诉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哈尔滨市香坊支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人被气死,保险公司到底该不该赔”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事情起因是:原告郭立华之父郭万德,于1998年6月8日因患心肌梗塞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与该院签订了《住院病员医疗责任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保险单中约定,病员在保险有效期间因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技推广》2007,23(7):49-49
我叫孙振山,今年57岁,是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华山镇大范庄村的果农。在1999年前后我们左右邻村的几十户果农,都相继大胆试验栽种了不少在我们徐州地区少有的樱桃树,盼望能在当地一鸣惊人挣大钱。结果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几十家从1999~2006年,7年了,所有的樱桃树都没结果,有个别的也结了几个,有几户1亩地最多的才收了13千克,真是气死人了。  相似文献   

4.
商周时代人们信仰上帝鬼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至子思,则提出以“中”和“诚”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子思认为,“中”和“诚”虽无形影,却具有与上帝、鬼神一样的至上性和神妙性,它已经不仅是一般学者所理解的“时中”之“中”和诚信之“诚”,它同时是“天下之大本”和“天之道”。后世儒者因而称子思善于“体道”。大凡“本体”问题,皆很难证实或证伪,但将“中”和“诚”视作“本体”,便使之进入了信仰的层面。子思在孔子创立仁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之后,又建立了“中”和“诚”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许多地方搞了县、乡干部与农民“三同”的“鱼水工程”。干部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许多地方已成为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举措。但在有些地方看似热热闹闹的“三同”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不能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三同”成了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甚至成了增加基层负担的“大呼隆”。有些干部下到乡村,进的往往不是群众的“万家门”,而是村干部的“独家门”;有的干部即使来了,也是到村干部家里坐一下就走了,与农民照面都不打一下;而最让农民反感的,还是那些打着“三同”旗号搞“清欠”的“促农团”、“鱼…  相似文献   

6.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大不相同的概念。“教”主要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而“育”则包含道德养成、思维开启等更为深刻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真正内涵并不完全清楚,以至于“教育”弱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的质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词源学分析为手段,结合西方近现代教育理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初步梳理了“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义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7.
陈宇 《新农村》2010,(1):48-48
新年“派利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大吉大利、好运之意,老人家称之为“红纸”。“利是封”就是将红纸封起来的意思,即俗话说的“红包”,其封面多印有“恭喜发财”、“富贵荣华”、“万事如意”、“花开富贵”、“一帆风顺”、“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祝福字样,为节日增添了不少祥和的气氛。  相似文献   

8.
夜幕下的郑州仿佛是一位不化妆的美女,脸上的“粉刺”“暗疮”逐一显现出来,凌晨3点,这个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把“粉刺”“暗疮”一一清除。 卫生靠大家 二七广场。 当夜幕降临,这里就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区”,卖衣服的、卖鞋的、卖小吃的云集于此,“大减价了”“大甩卖了”,各种声音交织成一片,这一切创造出了一派热闹繁华的局面。午夜之后,曲终人散,留下的只有一堆堆“垃圾山”,这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带来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刘菁 《今日农村》2002,(4):9-11
中国“国饮”为何物?茶也。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曰“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至俗与至雅,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叶羞雾含轻抖出,香借风送得雨还”———倘若品茗闻香时能见此情此景,我心足矣。对茶的偏爱使我认识了“得雨活茶”,因“得雨”又知道了景德镇有个德宇集团。“得雨”的灵气中国茶之灵气离不开一个“水”字。“西湖龙井”中的“井”、“庐山云雾”中的“雾”,莫不沾连着“水”意。“得雨活茶”,只小小一个“雨”字便平添了烟雨朦朦、叶羞含雾的茶之境界。“得雨活茶”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特供茶…  相似文献   

10.
“苏南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早在70年就重视发展集体经济,以农业的原始积累孕育了乡镇工业。乡镇工业坚持集体经营,为形成“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力、集资创造条件,建设现代农业”的“苏南模式”奠定了基础。实现“第一个飞跃”后,面临农业徘徊,工业调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采取了由“以工补农”转向“以工建农”。形成了以“地方为主、集体为主、农民参予”的积累机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服务体系的功能,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第二个飞跃”,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提出了在发展过程中有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到“人尽其才、百花齐放”的新“土改”,地处东北“旮旯”的元宝村,闯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近日,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的“暴风骤雨”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新型“地主”。54岁的郇金德指着墙上“土改阶级划分依据”笑着说:“按当时标准,我可是‘大地主’。”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报》4月10日刊登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张德元的文章说,我们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村委会选举上,很多地方都是选了就算了,似乎村民自治工作就是这项选举工作,不到换届选举,村民自治就几乎没有人提了。实践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自我教育”确实被大大忽视了。我认为,“选举后怎么办”可能才是村民自治更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村民自治的本意不是为选“官”而选“官”,更重要的是要使“官”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去做事。假如选举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工作没有做好,“官”就可能“不做事”或“做坏事”,  相似文献   

13.
我是《村委主任》的一名热心读者,基层干部。一次我进城探亲,路过报刊亭,顺便看一看书报,无意中发现了《村委主任》。我当时觉得有点好奇,于是买了一本。《村委主任》绝对适合我们农村。我购回后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被它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从此结下了不解缘。我特别喜欢“政策快报”、“新农村建设”、“主任风采”、“经验交流”、“农村新事”、“各地传真”、“致富视野”、“工作研究”、“乡村论坛”、“咨询服务”、“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栏目。  相似文献   

14.
优势晚籼品种“923”的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早熟亲本“莲塘早”抗性较好的“IR36”和优质稻“外3”,“涟选籼”进行复合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代选择育成优质晚籼品种“923”,报道了“923”的选育经过,介绍了其主要性状表现,试种情况和栽培技术要点,对优势稻的育种提出了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刘盛龙 《农业考古》2004,(2):154-154
我曾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宜宾电视台举办的《茶之秀》文艺晚会,观看了市里有名的“景盛茶坊”“亨达茶楼”“假日茶楼”及“叙府茶业公司”表演的“乌龙茶艺”“绿茶茶艺”“水果茶艺”,使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文化的熏陶。我最早接触到茶艺是在1989年北京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周上,那时我观看了台湾代  相似文献   

16.
如今,开一家胚芽米店,正是抓住了“营养”、“健康”、“绿色”这些餐桌上的绝好题材,顺应了人们由“吃饱”到“吃好”的消费升级需求,虽是寻常生意,依然可以成就勤劳致富的妙手文章。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调查入手,走访园艺界老前辈、果业经营大户,征询业内人士的意见,深入实际考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加上作者从事果业技术推广工作30余年了,熟知当地果树生产和经济社会状况.该文描述了“现状”,看到了“优势”,提出了“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上面拨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筹一点”,农民称之为“三点式”。这种集资“三点式”为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村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确实解决了不少资金上的困难。 然而,农村“三点式”搞多了,势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些强制性的“农民筹一点”,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情绪。某村去年……  相似文献   

19.
上海水直播稻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种植方式由育苗移栽改为水直播以后,病虫发生与危害也有了相应变化。系统监测结果主要表现为“二重”,“三轻”,“二推迟”,“三不变”,并据此提出了推广高产抗病品种,推广群体质量栽培,改革化学防治策略,调整农药品种结构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可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危害,达到“三增”,“三减”的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一、“十一五”时期“三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面临的形势 1.“十一五”时期,“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郊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按照有成常委的说法,“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