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氮磷养分特点及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了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限际土壤的N、全P、有效N、有效P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水曲柳和 叶松在上述养分含量方面存在互补性。水曲柳根际土的有效磷含量较低,而其余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则相反,混交林分含量接近甚至超过纯林。总体养分水平水曲柳纯林根际土>混交林根际土>非根际土>落叶松纯林根际土。从春到夏。混交林根际土的有效机下降幅度、全磷量上升幅度均明显大于纯林,全氮量下降幅度则小于相应纯林,混交改善了纯林根际土壤养分状况,使根际氮磷养分例更加均衡合理,促进了养分的吸收和循还,是林木增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之间的差异显著,相同植被下同种酶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大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主要呈现两种趋势:蔗糖酶和淀粉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草灌;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灌。根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酶、养分因子"根际效应"都较明显,土壤酶和土壤养分因子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而土壤酶和pH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秦岭南坡锐齿栎林及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化学性质及土壤的酶活度特点。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明显优于锐齿栎林,特别在土壤N、P、K含量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土壤活性酸pH锐齿际林在表层土壤明显低于松栎混交林,交换性酸、交换性氢及交换性铝显著高于松栎混交林;所测定的几种主要酶类活度锐齿栎林林明显小于松栎混交林林地,说明了锐齿栎林地土壤的生物活性及物质转化速度比松栎混交林林地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半定位对比分析,探讨林地污染后对土壤养分及林木组织中养分含量、状态、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林地土壤污染后,林地土壤pH伍明显升高,土壤全盐量增加,土壤及林木组织中营养元素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减少,这种变化在根际土壤中表现最明显,故林地土壤污染可使土壤养分减少,有效性降低,林木营养失调,生长受抑或死亡。  相似文献   

5.
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根际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细柄阿丁枫和杉木纯林根际土、全土及混交林全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树种均具有明显根际效应,但细柄阿丁枫的根际效应比杉木的大;根际土有机质、全氮、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区系及土壤酶活性均比全土大,但速效性氮、磷、钾则比全土小;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生物学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是杉木纯林的1.16倍和1.20倍,混交林林分总蓄积比杉木纯林增加19.99%.  相似文献   

6.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pH值变化对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春夏季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的pH值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季除水曲柳纯林根际土pH值略高于非根际土外,其它林分根际土的pH值均低于非根际土。pH值大小顺序为:水曲柳纯林根际土>非根际土>混交林根际土>落叶松纯林根际土。水落纯林根际土壤pH值差异显著。而混交林中二者差异较小。从春到夏,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曲柳根际土pH值有所下降,而落叶松根际土pH值有所上升。总体上混交林变化幅度大于相应纯林,说明混交改善了纯林状态下的根际土壤酸度。因而促进了林木生长。并探讨了pH值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秦岭南坡青林及青—华山松7红桦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特点。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林地土壤酸性淋溶过程及物质迁移过程比青林地土壤弱;混交林明显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N素含量而降低了土壤有效P及有效K的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水解性总酸度青林地土壤比针阔混交林地高而盐基饱和度比针阔混交林地低,说明了在青林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中置换性酸所占比例较大而盐基离子所占比例较小;脲酶活性是针阔混交林地比青林地高而磷酸酶活性比青林地低,这与两种林地土壤中水解N及有效P含量高低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22年生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氮、磷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混交后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比纯林提高50%~100%;但对于根际土壤,混交后杨树有所提高,而刺槐则有所下降. 说明混交后更有利于氮、磷养分的转化,并且杨树得益大于刺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桉树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酚酸物质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改善桉树纯林的土壤质量、合理经营桉树人工林及适宜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凭祥市选择6年生桉树纯林以及桉树与豆科树种(降香黄檀、格木)、非豆科树种(红锥)的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铵态氮、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pH、自然含水率)、酚酸类物质含量及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并采用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方法揭示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自然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总体高于桉树纯林。(2)与桉树纯林相比,混交林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升高,表现为桉树×红锥混交林(50.01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38.39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36.94 μg/g)>桉树纯林(27.76 μg/g);非根际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表现为桉树纯林(21.45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16.35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15.50 μg/g)>桉树×红锥混交林(13.52 μg/g)。(3)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蛋白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桉树纯林;桉树混交林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低于纯林,而非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纯林。(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间酶活性的差异。【结论】混交造林对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影响显著,能够增加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积累,减缓非根际土壤酚酸富集,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其中红锥与桉树混交更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湿地松马尾松和福建柏混交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湿地松马尾松低产林地营造福建柏混交林,结果表明福建柏在林内生长快,栽培容易,天然更新能力强,与稀疏松林混交能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松柏混交林每公顷蓄积量比松纯林提高111%,能显著提高林地生产力,是松低产林改造的一种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美琴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72-173,175
对福建中部沿海山地不同树种混交造林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搭配由于种间关系及树种适应性差异,混交林的经营效果不同,以火力楠、福建柏、木荷和枫香4个树种为主林木,以湿地松和台湾相思为伴生树种是该区营造混交林较为适宜的树种,在生态林建设中应用是可行的。针对福建中部沿海山地的土壤条件状况,结合树种适应性、改良土壤效果和防火性能,火力楠、木荷+台湾相思(伴生树种)混交组合适合在山谷、山脊营造以增强防火性能,火力楠、木荷、福建柏、枫香(主林木)+湿地松以及福建柏、枫香(主林木)+台湾相思可在防火线以内营造。  相似文献   

12.
静电场处理对杉木等树种种子活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各种静电场强和不同时间处理杉木、木麻黄、木荷和建柏种子,研究其发芽率、活力指数、电导率、TTC含量,试验表明各树种种子经静电场处理能激活种子内脱氢酶活性、增加膜修复功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具有显著增强种子活力作用.杉木和木荷种子最佳处理为种子经浸种后静电场强-500kV/m,处理时间分别为1min和2min;木麻黄和建柏种子最佳处理为种子未经浸种静电场强-100kV/m,处理时间分别为5min和10min.  相似文献   

13.
木荷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木荷×马尾松、木荷×黄山松及其纯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排序为:木荷×黄山松混交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黄山松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荷混交林较其纯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4.
林内和林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 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木荷和马尾松混交林林内和林窗土壤呼吸,并分析了枯落物层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探讨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林窗土壤温度略高于林内;保留枯落物层处理的土壤湿度略高于排除枯落物层,表明枯落物层能减缓土壤水分的散失速率;林内和林窗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1.28、1.35μmol.m-2.s-1,排除枯落物层后,分别减少了10.70%、23.22%;在林内,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的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然而在林窗,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湿度与土壤呼吸的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林内或是林窗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双因素模型均比单因素模型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模拟氮沉降对鹤山3种人工林表土碳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大气N沉降对森林表层土壤碳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大气N沉降处理土壤样品,用碱吸收法测定土壤的碳释放量,并计算土壤碳释放速率,分析大气N沉降对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湿地松(Pinus eliotii)、荷木(Schima superba)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3种人工林土壤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松林表土碳释放过程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加强。低水平的氮沉降对荷木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碳释放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沉降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吕圣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44-13846
[目的]研究杉木—木荷混交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方法]通过对23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和土壤进行调查。[结果]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更能促进林木生长,混交林中的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比纯林中的杉木分别提高了20%、18.97%。混交林林分的总蓄水量为1 947.98 t/hm2,纯林林分总蓄水量为1 640.16 t/hm2,混交林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同时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改土培肥作用,0~20 cm土层中,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磷、水解氮分别比纯林中提高34.05%、47.66%、19.29%、55.04%、49.15%和20.63%,而在20~40 cm土层中各种养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营造对林木生长、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水源涵养均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方福建柏保护区福建柏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强  游泳  陈坤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27-7228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为我国特产的珍贵稀有裸子植物,通常以散生状态分布于常绿阔叶林中,在大方福建柏保护区形成以福建柏为主的常绿针叶林在国内尚不多见。对福建柏种群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方福建柏保护区的福建柏种群总体为不完全种群,特别是一些中等大小径级或更新层的缺失使之成为一种不连续种群。随着年龄增长,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种群的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8.
重建森林对退化红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地处赣中吉泰盆地的泰和县严重退化红壤区为研究对象,对1991年采取8种模式重建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采取不同模式重建森林的土壤微生物总数、生物量及层次分布有明显差异,利用最优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各重建模式样地微生物特性的优劣次序为:54号>66号>78号>83号>15号>42号>13号>5号.木荷纯林模式的微生物特性最好,其次是枫香马尾松株间混交模式、枫香纯林模式、枫香湿地松行间混交模式、桉树纯林模式,3种针叶纯林模式的微生物特性都较差.  相似文献   

19.
福建柏檫树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福建柏与檫树混交林多年标准地调查监测资料,于1994年对混交林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组成及分布等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混交林分生物量达222.32t/hm2,远大于对照福建柏的101.412t/hm2和檫树的111.886t/hm2,混交林乔木层、地下部分的物生量均高于对照,生物量分层分布,关系较为协调,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闽南山地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杉木纯林采伐迹地上分别营造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的混交林,造林后16 a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在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改良地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类型林分。3树种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内生长环境和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其林分蓄积量,比纯林提高45.13%-127.03%,比2树种的混交林分提高15.27%-30.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