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温湿度对菜青虫幼虫发育历期及食叶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温湿度对菜青虫幼虫发育历期及食叶量的影响,制订出合适的菜青虫经济阈值,利用计算机扫描技术,测定了不同温湿度组合下菜青虫幼虫的发育历期,总食叶面积和日平均食叶速率。结果显示,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菜青虫幼虫发育历期缩短,全幼虫期总食叶面积下降,日平均食叶速率增大;相对湿度对菜青虫发育历期和日平均食叶速率的影响不大,但与全幼虫期总食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茶芽粗腿象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方法]通过对成虫出土进度、死亡进度及食叶量进行研究,提出其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结果]茶芽粗腿象羽化出土时间前后约20 d,在江西婺源始见期为4月初,始盛期为4月上旬末,盛期为4月中旬,盛末期为4月中旬末,末期为4月下旬。茶芽粗腿象成虫的为害期与春茶期吻合,成虫室内取食量大的时期与田间发生为害盛期也是一致的。其成虫的食叶量和寿命个体间差异较大。成虫食叶量平均为202.9 mm2/头。根据该虫食叶量和被害鲜叶的价值,该虫的防治指标定为900头/hm2。[结论]为有效防治茶芽粗腿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食虫沟瘤蛛种群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动态和捕食效应.通过组建Logistic发育速度模型、繁殖特征生命表、种群动态模型、Holling功能反应模型和Hassell-Varley干扰反应模型,测定出食虫沟瘤蛛实验种群的各项参数,使实验种群研究纳入量化指标.文中还在实验种群稳定年龄组配测定的基础上,应用Leslie矩阵模型模拟实验种群动态,并建立种群增长模型:N=105.3318e~(0.0470(?))(21℃);N=113.3249e~(0.05831)(27℃).  相似文献   

4.
灰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在中国广泛分布,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观测,研究了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在浙江新昌地区年发生6~7代,第1代幼虫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以后约每月发生一代,10月中下旬陆续开始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羽化。灰茶尺蠖幼虫4~5龄,总食叶量平均736.2 mg·头-1,3龄后食叶量总计占96.01%,各龄食叶量呈指数增长,食叶量(y)与虫龄(x)的指数曲线为y = 1.012e1.5857x。在室内饲养条件下,灰茶尺蠖每雌平均产卵2910粒,卵、1~3龄幼虫、4~5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3.8%,98.6%,98.6%,98.6%,82.2%和92.0%,雌雄性比为1∶0.85,种群增长指数为98.9。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0;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说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相似文献   

6.
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兰考县1985~1995年泡桐大袋蛾发生和防治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泡桐大袋蛾的发生可分为蔓延期(1985~1990年)、高峰期(1991~1992年)和破产消亡期(1993~1995年).在发生蔓延期,大袋蛾年扩散速率平均为115%;在发生高峰期,全县受害,扩散速率接近0;在破产期,大袋蛾种群趋于灭亡.根基注射甲胺磷防治效果较好,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是控制大面积大袋蛾危害的最有效手段.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袋蛾损叶量没有显著差异,幼虫前4龄平均损叶量为191.71cm2.不同虫口密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有显著差异,其中密度为400头/百叶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为31d,200头/百叶为52d,100头/百叶为71d.该文提出了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观点,并计算得到破产阈值指标TCr=355头/百叶,即当1~2龄幼虫虫口密度超过355头/百叶、扩散速率为0时,种群将自然、迅速地崩溃,这时的防治措施对大袋蛾种群消亡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饲养天蚕温度与幼虫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25℃和30℃,稚蚕1-3龄期,相对湿度70%,大蚕4~5龄期,相对湿度75%,饲养天蚕幼虫,探讨天蚕幼虫在不同温度下的食叶量、消化量以及消化率,对天蚕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茧质等方面进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25℃区的各项指标优于30℃区和20℃区。5龄期叶丝转化率,雌、雄平均茧层率25℃区8.0%〉30℃区7.5%〉20区6.7%。可确认适宜的饲养温度:1-3龄的稚蚕为25℃~28℃,湿度70%;4~5龄的大蚕为22℃-24℃,湿度为75%。  相似文献   

8.
在1986年7月—1987年7月分别在辽宁省喀左、朝阳、建平县,调查了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赤松毛虫(D.spectabilis But-ler)、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分布。采用Iwao的m~*-m回归分析和Taylor幂的法则,测定三种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其单一种群一样呈聚集分布,以个体群的形式存在于林间。聚集原因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每株2.1238头幼虫是三种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也是生产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生物学指标。文中利用了分布型中的有关参数,引入资料代换、序贯抽样技术和抽样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时变延迟过程为基本模式,建立了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根据室内条件下饲养所得幼虫各龄期的有效积温,在模型中的温度为旬平均温度.模型中包括了自然死亡率,天敌捕食率对于种群变化的影响,反映了个体发育的差异对于群体结构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相符,显示了较强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扩散型指数法、回归模型分析法、Fuzzy ISODATA聚类分析和二维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油松毛虫幼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越冬幼虫上树后直至化蛹期间的空间格局皆属聚集型,种群聚集度第逆密度制约的,表现在时间序列上的总趋势是离心运动(扩散);幼虫种群空间动态系统可划分为4个阶段(亚系统),与之相对应的种群生物学阶段,分别是越冬幼虫刚刚完成上树期、幼虫稳定取食为害期、迁移扩散期和蛹期;m^*(T,m)关系的二维趋势面方程对种群空间动态作出了客观的描述。此外,文中还对Iwao的准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使之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的地理变异,本文系统调查了棉铃虫江西永修种群、山东泰安种群和辽宁喀佐种群幼虫在20℃,交替接受长光周期(L16:D8)和短光周期(L12:D12)下的滞育诱导的光敏感阶段.当用5d长光周期干扰生长在短光周期(L12:D12)背景条件下的幼虫时,最高光敏感期:永修种群出现在4龄第4天至5龄第3天(77.5%~ 93.7%个体发育),泰安种群出现在3龄第5天至5龄第1天(64.06%~ 89.55%个体发育),喀佐种群出现在第6龄(57.69%~60.78%个体发育).当泰安和喀佐种群幼虫分别饲养在交替的短光周期(L12:D12)和长光周期(L16:D8)时,泰安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5龄前,而喀佐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4龄后.这些结果揭示了棉铃虫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存在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7a 来积累的气象资料和黑光灯诱集大田为害程度调查数据及室内幼虫取食量测定资料,提出了油菜螟的为害程度分级,为害损失预测模型、为害程度的预测模型和确定防治指标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4种松毛虫的亲缘关系,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在获得的636 bp的COI序列中碱基的平均频率为:A=34.75%,T/U =34.75%,C=15.25%,G=15.25%.马尾松毛虫遗传多样性最高(核酸多样度为3.93%),落叶松毛虫最低(0.62...  相似文献   

14.
干旱胁迫对西府海棠和贴梗海棠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桂彬  李月华  窦德泉  肖婧  蔡婧  彭小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02-5203,5309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对西府海棠实生苗、贴梗海棠实生苗和贴梗海棠扦插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利用盆栽控水方法对各种苗木叶片水势、电导率、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干旱加剧,各种苗木土壤含水量不断下降,西府海棠实生苗叶片水势和电导率普遍低于贴梗海棠,其脯氨酸含量积累峰值出现较晚,SOD酶活性最高,3种苗木POD酶活性上升趋势基本一致。[结论]西府海棠实生苗抗旱能力强于贴梗海棠实生苗和扦插苗。  相似文献   

15.
对中华虎凤蝶杭州种群与南京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群除在各龄幼虫历期及取食量上有一定差异外,在卵孵化时间分布、幼虫存活率、幼虫总历期与总取食量、蛹历期及化蛹时间分布、羽化进度等生物学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异。可见,中华虎凤蝶各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作者建议当某地种群濒危成数量急剧减少时,可通过引进异地种群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命表方法研究南京地区1981年第二代大螟自然种群动态的结果表明,该代个体死亡主要出现在低龄和老龄幼虫期。就其致死原因而言,低龄期主要是气候因素(暴雨),老龄期则主要是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该代大螟种群的世代存活率为4.99%,种群增长指数为5.43。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广两优47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0 cm(D2)的种植密度,经济产量达到9.9 t/hm~2,产量分别较株行距16.7cm×30.0 cm(D4)和10.0 cm×30.0 cm(D1)处理的提高14.5%和7.3%;与D3无显著差异;D2具有较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功能叶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好,下部黄叶少。值得关注的是D3处理种植密度与D2相似,D3处理只是采取了宽窄行的种植规格(宽行40.0 cm、窄行20.0 cm),其群体质量也表现出与D2相似的规律。研究结果还表明,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水稻个体分蘖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是发掘杂交水稻生产潜力、取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导法测定紫花、橙红和斑叶三角梅叶片在低温胁迫下的电解质外渗率,配合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计算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通过观察3个品种三角梅越冬期间的冻害等级,测定叶片的丙二醛含量、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来研究其耐寒性的强弱.结果表明:紫花、橙红和斑叶三角梅叶片的£%分别为-3.48、-2.99和-2.37℃;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会导致三角梅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升高;三角梅不同品种间耐寒性的差异与越冬期间的冻害等级、叶片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关;紫花三角梅的耐寒性高于其他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19.
林分因子与油(赤)松毛虫危害程度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首次提出了林下植物喜湿度参数MLP(Moisture LovingParameter),并用包括MLP在内的14个林分因子与松毛虫危害程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主林层郁闭度、海拔高度、油松平均胸径和林下植物喜湿度参数4个关键因子,与松毛虫危害程度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进一步用这4个因子与松毛虫危害程度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对松毛虫危害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