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年小麦生长后期气候潮湿,江苏部分地区赤霉病或纹枯病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苏南未防治区病穗率高达30%~50%,往年小麦赤霉病罕见的淮北地区病穗率平均为5%~10%,严重田块达30%;小麦纹枯病,在淮北地区的部分田块枯白穗率高达70%以上。小麦病害综合治理示范区经受了考验,综防效果显著,病穗率控制在2%左右,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1998年在我县严重发生。5月下旬调查,全县5万hm2小麦病田率100%,病穗率20%~40%,高的达70%以上。有的全穗发病、有的半穗或1/3穗发病。病穗部分籽粒干秕、皱缩,有的发黄,同时颖枯、叶枯病伴随危害,减产20%~30%。过去小麦...  相似文献   

3.
崇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影响崇阳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许多因素中,赤霉病对小麦的生长影响最大。重发年份,小麦病穗率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1发病特点1)小麦赤霉病在崇阳县发生流行特点是暴发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化大,大约每2年就要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崇阳县小麦赤霉病为重发生年。2)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感病品种病穗率70%~80%,严重田块病穗率达100%;中感品种(约占小麦种植面  相似文献   

4.
湿段天气在小麦赤霉病定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本县小麦感病期内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在该期内各日2:00、8:00、20:00的空气相对湿度达85%,14:00达82%,且在此湿度标准上持续30h以上,平均气温达12℃的湿段天气累计持续时间长,小麦赤霉病发生重。依据湿段天气段在小麦感病的穗期开展赤霉病的短期定量预测,10年次的回报病穗率误差为2个百分点左右,7年次的预报病穗率误差为0.29 ̄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自1992年以来在我区发生有加重趋势。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1.8万hm2,占全区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0%;病穗率一般为50%~70%,沿湖和低洼田块病穗率达90%以上。据测定,千粒重平均下降26.8%,预计产量损失可达23625t,...  相似文献   

6.
2018年,在淮河平原主产麦区河南省平舆县开展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发布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78.77%,发生程度为5级,试验田小麦3个品种实际发生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45.3%,最高为51.8%,平均发生程度为5级,预测准确度平均为90.95%,有两个小麦品种的预测准确率达到100%。该系统预测准确,先见性强,人工调查简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致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困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江苏河网交错,春雨较多,赤霉病流行频率高。2003年赤霉病见病时间早、发生范围广、自然为害重,是江苏历史上的第九个大流行年。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概况江苏淮南往年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流行区域;淮北属于偶发区,基本上不作为主要防治对象。2003年全省以沿江、苏南局部及丘陵地区发病最重,自然发病病穗率高达60%~80%;其次是沿淮及江淮地区,自然发病病穗率40%~60%;再次是徐州、宿迁、连云港3市,自然发病病穗率在10%以下。据各地调查,赤霉…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孝感市植保站李炳清,周书文,丁金元,张红梅1994年,我市小麦收获面积11.87万hm2,比去年的12.03万hm2亩减少1.3%。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偏重流行,其发病特点是面积大,市部重于北部,病穗率高,但程度轻。全市小麦赤霉病发...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咸宁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发生年份,病穗率一般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可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的损失严重。1发生特点1.1重发频率高小麦赤霉病在咸宁市暴发频率高,造成小麦减产,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发生有差异,大约每两年就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和2016年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试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2019年,在长江流域及黄淮沿淮麦区6个县(市)开展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生程度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9.9%和67.1%。其中,对赤霉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准确率在黄淮沿淮麦区平均为84.3%,高于长江流域的50%;对病穗率的预测准确率在黄淮麦区平均为86.8%,高于长江流域的73.0%。模型对黄淮及沿淮麦区小麦赤霉病的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合川市一种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的小麦病害。据调查 ,在中度流行年份 ,病穗率30%~50% ,减产5%~20% ;大流行年份 ,病穗率可达50% ,减产20%~40%。赤霉病不仅使小麦减产 ,而且有毒性 ,会严重降低小麦品质。人食病麦后 ,四肢无力、头昏、腹胀、腹泻、呕吐。牲畜吃了 ,食欲减退、腹泻 ,严重的会中毒死亡。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生育期病害 ,能引起种、苗、秆、穗的腐败。穗腐危害性最大 ,其次是秆腐 ,苗腐只在个别情况下发生。病穗呈枯黄色 ,在病部出现一层粉红色胶状物 ,叶片、叶鞘呈灰白色。病穗子粒干秕、皱缩、丧失…  相似文献   

12.
2019年-2020年, 在安徽贵池进行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试验示范, 并依据预测结果指导大田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以确定最佳的药剂使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在最佳防治时期前15 d内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的病穗率, 预测准确度达100%。2020年, 依据该监测预警系统预测结果及赤霉病病穗率防治指标, 在小麦扬花初期及1周后每667 m2分别使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 mL和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0 mL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优药剂用量, 防治效果达95.32%。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风  马群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13-14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除受小麦品种、稻桩带菌率影响外,主要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的雨日、雨量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安徽省1975~2003年的28a中,中等偏上发生的年份为8a(1975、1976、1977、1985、1990、1998、2002、2003年),占28.6%。2003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部麦区大面积严重流行,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且田间发病早、持续时间长、病穗率高。六安、蚌埠病穗率加权平均分别为52.5%、41.04%,最高病穗率达100%。全省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受赤霉病为害的损失达6…  相似文献   

14.
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施药时期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施药时期及其安全性,进行了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施用浓度和时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EC在有效成分150g/hm2和75g/hm2两个施用剂量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对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7%、86.0%和85.1%、88.5%;25%戊唑醇EC在有效成分150g/hm2施用剂量下在齐穗期到灌浆初期喷施对小麦安全,以盛花期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和84.1%,其次为齐穗期和初花期施药,对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9%、53.3%和54.6%、56.8%,灌浆初期施药的防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夏禹甸 《植物保护》1965,3(2):78-79
一、病情调查和计算方法 小麦赤霉病(穗腐)的为害程度,一般用病穗率、病穗严重度及病粒率三者表示。由于病粒率与病穗率及严重度有相关性,而田间对病粒率不易进行调查,故可只用病穗率及严重度表示为害程度。为了便于综合比较,可将病穗率及严重度合并计算为病情指数,以代表某一调查对象的受害程度。 1.病穗率: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麦株生育期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肥力、地势等因素使麦株长势和抽穗开花先后有不同,而形成同一田内,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7.
2012年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小麦赤霉病在六合区的大发生、大流行,是继2003年大发生以来的第二个重发年份.大田一般病穗率42.3%,病指15.74,每667m2产量325.6kg,比上年432kg减产106.4kg,减幅达到24.6%,给本地区的夏粮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本文分析了南京市六合区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和引起赤霉病大发生的重发原因,提出主动出击、示范抗耐品种、强化技术指导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在田间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不同的小区。作者系统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所致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及病穗率与病粒率和病情指数问的关系。得到了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的数学关系式。感病品种垦大一号的关系式为:L=I/(0.49 0.018I),抗病品种克旱九号的关系式为:L=I/(0.55 0.018I)(L——产量损失率,I——病情指数)。经济损失方程为:UEL=UY·L·P(UEL——经济损失,UY——667m~2产量,P——小麦单价)。同时得到病穗率与病粒率的经验公式为:G=0.1935E 0.97(G——病粒率,E——病穗率)。病穗率与病情指数的经验公式:克旱九号为I=E/(2.82—0.014E),垦大一号为I=E/(3.31—0.02E)。  相似文献   

19.
本所从1975年以来,对子囊孢子飞散数量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相关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3月中旬至4月中旬各旬的子囊孢子捕捉数,与当年的病穗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尤其是3月下旬子囊孢子捕捉数与病穗率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明确了小麦赤霉病病情严重度和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率极显著正相关,并建立了病穗率、病粒率、病情指数等指标与产量损失率回归方程。同时,可衡量分级标准。提出了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调整建议,可为小麦赤霉病调查监测和发生程度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