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芬  吴泉源  张辉  徐燕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2-5385,5656
综合运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济南市历城区1993年TM、2001年ETM、2009年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分析了研究区在类型和景观2个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6年间,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显著。①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由1993年的488.15 km2减少到2009年的324.37 km2,减少了33.56%,斑块数目增多,破碎化程度增加,连接性降低;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呈现扩展趋势,面积显著增加,增幅达147.05%,斑块结合度指数增大,连接性增强。②从景观总体水平上看,斑块个数、蔓延度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都呈下降的趋势,斑块形状趋于简单,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都呈上升的趋势,景观异质化趋势上升。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2.
以地形图与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采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结合热点分析方法,对1970-2012年霍林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0-2012年霍林河流域土地利用的综合动态度呈先减小后增加,而空间变异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斑块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而邻近指数的变化与斑块密度相反;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流域破碎化程度较高地区由下游逐渐向中游地区转移,而上游地区破碎化程度一直较低;流域下游地区斑块形状较单一,景观聚集度较低,景观多样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流域的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热点地区的数目逐渐减少,流域上游热点地区的面积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以呈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1996、2001、2007和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ENVI 5.1和ArcGIS 10.1平台下提取呈贡区1996—2011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信息,基于FRAGSTATS 4.2软件提取研究区的斑块指数、形状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1年,呈贡区的景观格局变化表现为种植土地和其他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种植土地斑块数量总体增加,但总面积减少,景观趋于离散分布;林草覆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波动幅度较大;水域没有较大波动;其他用地总面积呈现减少趋势。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是当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龙里县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土壤侵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龙里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2009年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R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了龙里县2002—20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土壤侵蚀。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水域呈平衡状态保持相对不变;(2)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呈递增趋势,平均斑块呈减少趋势,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呈总体上升;(3)土壤侵蚀面积由449. 79 km~2减少为405. 22 km~2,其中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呈下降趋势,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取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高新区)为研究靶区,以2008、2013、201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2008—2017年研究区生态类型格局面积变化及转移矩阵进行分析,并选取7个景观特征指标,即绿地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类型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聚集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地景观转入量主要来自裸地及农田,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90.38 km~2增加至113.34 km~2,2017年绿地面积相较2013年增加了22.96 km~2,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了2百分点。研究区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新区绿地面积较小,斑块个数最多,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最高,绿地生态功能较弱。绿地斑块形状及绿地景观结构的复杂性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城市绿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其中因水磨沟区部分山区绿地景观连通性较强、破碎度小,城市绿地聚集度最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地优化建议,为研究区城市绿地景观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同时为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85、1995、2000、2007年北京市Landsat—TM遥感影像,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研究期间北京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在1985—2007年时段内,北京市景观格局中景观斑块种类变化不大,景观组分的面积和斑块数变化明显,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呈单纯的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北京市总面积的7.66%,农业用地与林地的面积呈现波动变化但总体呈减少趋势;景观斑块数量先增后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耕地与林地斑块数的变化最为明显;自然、半自然斑块受到人工斑块的影响严重,人为干扰的影响使北京市各景观斑块种类分布趋向集中;景观斑块形状更加简单、有规律,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北京市景观格局中主要的景观斑块种类和斑块类型,从而导致在景观水平上北京市景观指数变化明显,城市化过程对北京市景观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RS与GIS的北京近30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S图像处理和GIS信息提取和分析功能,确定北京市区域湿地的景观分类系统,获取北京湿地景观数据。同时,基于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斑块数及斑块密度、斑块聚集度、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分维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等空间结构指标,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1978—2005年近30年来北京湿地景观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的湿地资源面积呈现显著退化趋势,湿地面积由1978年的68491.63hm2减少到2005年的31416.31hm2,减少了54.0%;2)1978—2005年,北京湿地斑块趋向于不规则化,破碎程度急剧增加,导致湿地易消退、湿地功能难以发挥;3)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北京湿地类型多样性指数值在1.2以上,与均匀度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二者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15年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17年时间段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2003、2008、2013年和2017年4期区域绿地斑块,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以及变化程度等方法,从规模与格局的角度对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区域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2003-2017年,区域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2003年的6 090.33 km2减少至2017年的5 577.92 km2。其中2008年前,区域绿地规模变化较大,动态度为-1.55%,2008年后规模减速放缓,动态度为-0.09%;2)研究期内,区域绿地面积减少率位于70%~100%区间的单元数呈递减趋势,粗放式的区域绿地开发得到控制,但区域绿地总体稳定性不断下降。区域绿地面积增长率主要位于0~30%,面积总体增幅较小,增长率≥100%的单元分布离散,并呈现由山体周边向山体内部、沿江沿河处转移的特征;3)区域绿地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不断增加,斑块大小中位数、连接度以及聚集度总体下降。区域绿地在斑块特征上呈现小型化、破碎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离散的特征;4)高程、第二产业占比、公路里程等因素是影响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伏牛山区近20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蔚霖  黄珺嫦  孟庆香  冯新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21-15023
以1987、1997和2007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获取伏牛山区景观类型图,选取典型景观指数,分析其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7-2007年,伏牛山区的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变化不明显;耕地、林地和水域的斑块总数增加,平均斑块大小下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而建设用地的斑块总数和平均斑块大小都呈增加趋势;研究区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减小,香农多样性指标和香农均匀度指标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以期从景观格局角度为今后实验区的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策略依据。【方法/过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lobeLand30为数据源,将土地覆被类型分为7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平潭综合实验区各项景观类型指数差异值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2010—2020年间,从景观水平看,实验区分维数、蔓延度指数持续下降,香农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度态势严重,人为活动干扰对当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明显增多,斑块数量大幅下降,斑块凝聚度值升高,森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湿地与水域的景观类型斑块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数与斑块凝聚度值降低,斑块边界形状趋于简单,内部自然链接程度下降。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直...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积的45%,构成区域景观的基质;区域内景观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城关区最高为1.447,均匀度七里河区最高为0.811;区域中人工景观斑块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自然景观分维数较高,其中荒草地分维数1.443;受人为影响,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城市人均绿地9.47m2,但绿地斑块分布散乱,生态效益低;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缺少较好的生态廊道,格局连接性较低;分离度城关区为0.015、七里河区为0.045、西固区0.037、安宁区为0.021.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GIS支持下对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景观斑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 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城市梯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研究结 果表明,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18 470个,绿地面积11 023.29 hm2,斑块数以面积小于3 000 m2的中小型斑块为主,占总数的72%,绿地面积以面积大于3 000 m2的大 中型和大型斑块为主,占总面积的86.64%;北京五环内城市绿地斑块密度为167.6个/km 2,边缘密度为2.58 m/hm2,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2,均匀度为0.82;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沿城市梯度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总体表现为人类活动干扰增强,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降低,分布较为均匀,整体绿地景观受面积影响较大;主要景观类型之间景观特征差异明显,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强,景观类型斑块边缘密度加大,破碎化严重. 平均斑块面积公园绿地最高,斑块密度附属绿地最高,斑块形状附属绿地最为复杂,斑块的聚集程度以公园绿地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邹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以邹城市2006年的SP015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ERDAS IMAGINE8.5对图片进行处理,利用Ar-cview GIS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景观要素图斑,计算景观格局的异质性指数。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邹城城区绿地系统的景观优势度较小,均匀度较大。绿地面积分布较为均衡,但是各类型绿地分布并不均衡。通过对景观异质性指数的分析,探讨了小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了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9年QuickBird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对各种绿地面积及景观特征的研究,对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绿地景观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绿地面积为10.18 km2,城市绿地率29.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很高,但整体绿化率距其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绿地景观类型较齐全,且分布较均匀。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分别为研究区城市绿地景观的基底和廊道。居住绿地的破碎化程度较高,防护绿地边缘割裂的程度较高。城市绿地景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分别为1.73、0.75和5.43。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今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19881、9921、9992、006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红水河梯级开发18年间广西大化县库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岩砾石地和灌草地是库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持续增长,优势度则动态递减;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平均斑块形状指数递增发展;斑块面积变异系数不断递长。各类景观要素也发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变化,1988~2006年间研究区各类景观格局时间序列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变化。自然条件制约与人类干扰活动的加强,区内耕地、林地、灌草地、裸岩砾石地之间的转换关系复杂,生态恢复与生态退化同时存在,整体景观处于不稳定状态。人类活动在改造和利用景观的同时带来了石漠化、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植被破坏等一系列不良的生态效应。提高喀斯特山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应对退耕与库区人口不断增加所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将生态建设与社会环境有机相结合来调控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将有助于库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选取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分离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绿地廊道密度指数、分维数指数和城市绿化覆盖率等8个评价指标对合肥市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结构按行政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城3 000 m2的大中型和大型缀块虽然个数较少(仅5.19%),却是构成该市城市绿地景观的主体(总面积占39.05%)。合肥市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742,均匀度指数为0.697,景观优势度指数为0.816,总分离度指数为1.839,破碎度指数为0.372,分维数指数为1.265,绿地廊道密度指数为2.391。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总体表现为各区发展不平衡,绿地类型分布不均,各种类型相差较大,破碎度较小,多样性程度不高,分形维数指数偏低,绿地景观的自然性和复杂性不够等问题。综合评价结果为全市总体上较好;包河区最佳,景观结构最为合理,蜀山区和庐阳区较好,瑶海区一般;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肥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东莞市高土步镇土地利用规划为例,预测小城镇尺度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高土步镇内农业用地面积减小,工矿仓储用地、管理与服务用地、公园与绿地、交通运输用地的面积增加;农业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等零散、小斑块被合并,斑块数减少,形状趋于规则化;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上升,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下降,分布更趋均衡化,景观异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郑州市边缘区西北象限样带为例,分析了该区域5个不同梯度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斑块密度等指数.结果显示,随着人类干扰度的降低,绿地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破碎度减小,异质性先增加后降低,生态稳定性逐步增强.对不同梯度区域景观要素构成及异质性指数的分析表明,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及维护生态...  相似文献   

19.
石河子市作为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深居中国内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景观斑块,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石河子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类型绿地面积中以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最大,道路绿地次之;公共绿地中以面积>10 000 m2的大型斑块为主,居住区绿地中各级斑块数量相当,但仍是大型斑块所占面积最大;市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79),破碎化指数为22.87个·km-2,绿地廊道密度指数较高,为2.21 km·km-2。表明石河子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状况良好,但仍应加强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并注重使用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