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京郊主栽玉米品种等雨播种安全期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 比较分析了京郊主栽玉米品种生育期的伸缩性及产量表现。试验结果显示, 安全生长期内参试品种的生育期长短与播种日期呈显著负相关, 晚熟品种生育天数增减幅度大于早熟品种。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地区不同熟期主栽玉米品种适宜播种时期和临界安全播种日期。为京郊玉米雨养旱作生产的品种选择和安全播种期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探讨辽宁西部地区玉米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通过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运用数理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出苗速度、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发育速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在水分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玉米播种至出苗阶段生长速度加快,出苗至抽雄、抽雄至成熟阶段生长速度减慢,日照时间增加可延长玉米生育期。≥10℃积温每增加(减少)100℃·d,产量每公顷增产(减产)约455 kg。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延长生育期可提高单产,应考虑引用偏晚熟玉米品种,增加喜温作物比例。辽西地区最佳播种期在4月20—30日之间。研究成果可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用CERES-Maize模型模拟吉林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需要确定主栽春玉米品种的遗传参数。采用晚熟春玉米品种‘吉单159’和‘先玉335’多年田间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土壤等数据进行遗传参数调试,并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个春玉米品种生育期的模拟值和实测值散点均在1:1线周围。‘吉单159’播种至开花天数和播种至成熟天数RMSE值分别为3.78和10.90。‘先玉335’播种至出苗天数、播种至开花天数和播种至成熟天数RMSE值分别为1.12、3.20和4.85。2个品种春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在抽雄期接近,三叶期和七叶期差异最大。‘吉单159’和‘先玉335’产量的RRMSE值分别为4.31%和4.81%。说明CERES-Maize模型对吉林春玉米生育期和产量模拟效果较好,地上部生物量次之,叶面积指数一般。总之,CERES-Maize模型能够应用于吉林省气候变化对春玉米影响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东北早熟春播玉米区的优良新品种,为该区域玉米生产推广提供参考。本试验以5个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吉单27’为对照,比较了参试品种的丰产、稳产及适应性等指标,并对不同试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为9642.8~12663.2 kg/hm2,‘XS60’、‘XS63’、‘XS64’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分别增产4.4%、6.4%和3.6%;对参试品种稳定性进行F测验得出,不同品种稳定性差异极显著,‘XS63’和‘吉单27’的稳产性较好;‘XS61’、‘XS63’和‘XS64’与‘吉单27’的生育期相同,百粒重以‘XS63’为最重,‘XS62’、‘XS63’和‘吉单27’的出籽率超过80%,‘XS61’和‘XS63’的空杆率小于‘吉单27’。综上,‘XS63’的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在东北早熟春玉米区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可在该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掌握兴安盟半干旱地区谷子生长发育性状,找出适合兴安盟半干旱地区谷子的适宜播种区和播种期,指导科学育种与生产工作。本研究以兴安盟半干旱地区谷子主栽的‘大金苗’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兴安盟中部、南部、东部地区3个地块进行10个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延后,生育天数缩短,突泉县生育期缩短了56天;根据大金苗品种生理特性突泉县更适合种植。随播种期的延迟,各生育阶段的天数不同。播种期主要影响三叶-拔节阶段与抽穗-乳熟2个阶段,此阶段为兴安盟谷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6月5日前后播种充分利用了生育期的热量,符合当地科学种植谷子需求。播种期对谷子平均单株鲜重、平均单株干重、平均单株穗长、理论产量的影响均有所不同。5月29日与6月5日播种产量较高,播种提前或者延后产量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播种期对玉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播种期对玉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分析这两类品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利用外观品质预测营养品质的可能性。在黄土高原山西省春播中晚熟玉米生态区田间自然条件下,以‘强盛49’和‘屯玉6号’为材料,借助现代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外观品质,借助现代近红外技术获取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播种期明显影响了玉米的外观品质,适期(第3期)播种的籽粒饱满度指数最高,提前或者推迟的时间越长,饱满度越差;容重的播期主效显著,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第4期;物质密度主要受品种影响。玉米营养品质受播种期的影响强烈,适期(第3期)播种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播期;‘强盛49’的淀粉随播期出现递增趋势;‘强盛49’前3期播种的脂肪含量高于后3期,‘屯玉6号’变幅更大,但是却没有明显规律。粒长、籽粒面积、矩形度和单粒重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矩形度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要想获得较高的籽粒品质,可以通过调节播期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最适宜播种期,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18—2020年开展的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区域联合试验—西峰春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玉米全生育期天数缩短5.5 d,播期对于春玉米全育期天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出苗时间、苗期生长阶段,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时间和苗期生长阶段所需时间均缩短;玉米全生育期天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影响较小。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的单株籽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SD2、SD3大于SD1、SD4播期。适当晚播种,抽雄前降水量充沛,抽雄后气温高、积温多有利于百粒重及单株籽粒数的增加,从而增产。陇东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宜选择在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气象条件配比最有利于春玉米生长发育,可最大程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适宜的播期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基于辽宁省40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从玉米成熟所需的热量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确定玉米最迟播种期的方法,通过对玉米播种开始日期、最迟播种期的计算,对30年(1971-2000年)玉米播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大部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在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30年中,玉米播种开始日期全省总体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仅辽东和辽北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有提前趋势,约每10年提前2天左右。30年中辽宁各地初霜冻日均表现出延迟的趋势,全省平均变化趋势为1.6 d?10a-1。各地玉米的最迟播种期均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初,初霜冻日的推迟加之气候变暖趋势使得玉米最迟播期的气候倾向率为4.0-5.0 d?10a-1。本研究给出了辽宁省各县(市)适播品种、适宜播种的时段分布并提出了适宜播种期确定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当前玉米密植与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利用国外优异玉米种质材料组配基础群体,采用高密度大群体,定向接种鉴定等方法,以选育的抗病优良自交系‘RP86’为母本,‘RP06’作父本,杂交组配育成耐密抗逆高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瑞普909’。区试平均产量为12589.5 kg/hm 2,比对照品种增产7.1%,试验点111个,增产点占93%;生产试验产量为12601.5 kg/hm 2,比对照品种增产7.7%,试验点54个,增产点占95%。区域和生产试验平均倒伏(倒折)率1.6%,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穗腐病。籽粒粗淀粉含量75.24%。研究表明,该品种高产稳产、抗病抗倒、品质优良、适应性广、耐密植、宜机收。2017年通过山西省审定,2018年通过陕西、内蒙古和国家审定。适宜在东华北、西北春播中晚熟区和山西南部等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7年在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以早熟玉米品种华美1号、登海518和中熟玉米品种登海605、郑单958为材料,分期播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2种熟期玉米生育期均缩短。6月17日播种比6月10日播种的早熟夏玉米产量略降低,播种期再推迟,早熟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中熟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日均温、平均土壤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均降低,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均减少;气象因子对早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平均土壤温度>日均温>降水量,气象因子对中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照时数>日均温>平均土壤温度>气温日较差>降水量。生产上,鲁南地区中熟夏玉米适宜播期在6月10日左右,早熟夏玉米品种适宜播期在6月10日至6月17日,夏玉米在麦收后应及早播种,为实现高产和子粒机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作物生育进程受环境直接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分布,阐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北方冬麦区小麦播期推迟,传统品种生育期缩短;西北区冬麦越冬死亡率降低,水分利用率提高,但全生育期缩短。东北区春玉米适宜播期提前,近50年来潜在适宜生长期延长10天左右,晚熟玉米面积增加;华北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适宜生育期延长,推动了小麦—玉米“两晚技术”发展;西北区玉米整体播期提前,灌区玉米全生育期延长,旱区生育期缩短。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育期普遍提前,除东北区水稻生育期延长约3天/10年,其他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基本呈缩短趋势。总体而言,气候变暖使生产中作物春季适宜播期提前,秋季适宜播期推迟,生产中传统作物品种生育期普遍缩短。通过品种选择和播期调整,可以充分发挥热量资源潜力,规避关键生育期灾害风险,并通过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Global warming has lengthened the theoretical growing season of spring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NEC), and the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have increased. In practise, crop producers adjust sowing dates and alternate crop cultivar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lengthening growing season and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crop data and daily weather data for 1981–2007 at five locations in NEC to quantify the utilization of the lengthening growing season and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by adjusting sowing dates and cultivar selection for spring maize production. If these two positive factors are not fully utilized, then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these climatic trends on spring maize grain yie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NEC, both the actual and theoretical growing seasons are lengthening, i.e., the sowing dates have been advanced and the maturity dates have been delayed. The actual sowing dates are 1–8 days later and the actual maturity dates are 6–22 days earlier tha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dvancing sowing dates and changing cultivars led to 0–5 days and 6–26 days extens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For the potential thermal time (TT), adjusting the sowing dates decreased the unutilized TT before sowing, while the cultivar selection increased the utilized TT and decreased the unutilized TT after maturity. On average, the unutilized heating resource before sowing is less than that after the maturity date (0.3–1.9% vs. 2.1–7.8%). During 1981–2007, for per day extens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the spring maize grain yield increased by 75.2 kg ha−1. The spring maize grain yields have increased by 7.1–57.2% when both early sowing and changing cultivars during 1981–2007. In particular, adjusting the sowing dates increased the grain yield by 1.1–7.3%, which was far less than the increase effect (6.5–43.7%) from switching to late maturing cultivars. Therefore, selecting late maturing cultivars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improve maize grain yields in NEC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 context. Nevertheless, if the currently unutilized TT were fully explored, the local spring maize grain yield would have increased by 12.0–38.4%.  相似文献   

13.
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甘肃省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6年灌溉春玉米发育期观测数据,研究了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石羊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品种调整及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6年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6年灌溉春玉米播种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有延后趋势,拔节期和抽雄期有提前趋势。灌溉春玉米播种期到抽雄期日数减少,抽雄期到成熟期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减少。1981—2008年大多数年份播种期早于适宜播种期(≥10℃活动积温初日),2009—2016年播种期均在适宜播种期之后,成熟期绝大多数年份在初霜日之前。1981—2016年对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气温,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活动积温初日提前、温度生长期日数增加、作物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生育期日数的影响比作物生长期的日照时数更显著。全球变暖背景下,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适应农业生产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内陆河流域不同播期对春玉米土壤温度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温度是限制玉米高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了寻求合理的播种时间,使玉米生长发育处于适宜的土壤温度环境中,从而保证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通过在内陆河流域代表区域武威开展不同播期对大田地膜春玉米进行试验,采用全生育期连续定点观测春玉米发育期、产量结构和20 cm、40 cm两个深度的土壤温度变化,分析了不同播期对春玉米生物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不同播期处理各层次地温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拔节之后即进入生殖生长期,地温呈降低趋势。第二播期(4月20日)生长状况好,干物质累积量高,尤其是乳熟期和成熟期差异明显(P<0.05)。第二期产量构成优于第三期(4月30日)和第一期(4月10日)。第二播期处理,可以在苗期获得较高的地温,土壤增温明显,而在拔节期以后可保证适当较低的温度,从而保证干物质积累时间和产量结构的形成,是当地最适宜的地膜春玉米播种期。第一播期生物量则表现最差,说明正常情况下作物适当提前播期,延长生长期的做法在玉米的生产上是有一定风险的。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适宜的春玉米播种期,合理安排春播生产,利用内蒙古1961—2016年气象资料和玉米主产区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56年地温和霜冻变化规律,并以10 cm地温稳定通过8℃、9℃、10℃、11℃、12℃初日分别作为玉米播种指标,通过计算不同界限温度下玉米出苗后霜冻概率阈值,确定适宜的玉米播种指标和播种期。结果表明,56年来内蒙古地区10 cm地温稳定通过8℃初日大部地区提前2~20天,玉米春季霜冻结束日期提前3~20天;适宜采用10 cm地温稳定通过8℃初日作为玉米播种指标的地区有扎兰屯市、突泉县、松山区和准格尔旗,科尔沁区适宜采用9℃初日,土默特左旗和临河区适宜采用11℃初日,凉城县适宜采用12℃初日作为玉米播种指标;根据适宜土壤温度指标计算出内蒙古各地区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在4月6日—5月3日,比目前的实际播种期普遍提前8~22天,可以适当选择生育期略长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了解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对寻求适宜播期及优质高效生产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S1为5月1日,S_2为5月10日,S_3为5月21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_1、S_2处理生育期日数延长;S_1、S_2处理在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生长率明显高于S_3处理,干物质积累向果实转移量增大,其产量分别增加230.6、317.7 kg/hm~2;S2处理在3个处理中最优,水热等气候资源利用程度高。哈尔滨市大豆适宜播期为5月8—10日,但适播期应考虑春季土壤水分或春季首场透雨,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全生产日期是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温光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季节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长江中游地区47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温度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50年(1960-2009)该地区50%和80%保证率的双季稻各安全生产期。发现生产中常用的80%保证率安全生产日期,后25年(1985-2009)较前25年(1960-1984)早稻覆膜旱育秧安全播种期推迟了3 d,早稻露地水育秧安全播种期提前了3 d,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4 d,杂交晚籼稻安全齐穗期提前了3 d,常规晚籼稻安全齐穗期推迟了1 d,晚籼稻安全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早稻覆膜旱育秧条件下的双季稻安全生产季节天数缩短了4 d,早稻露地水育秧条件下的双季稻安全生产季节天数延长了1 d。本文列出了后25年各气象台站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按就近指导原则可以作为各地双季稻生产季节安排、品种和种植方式选择的依据。对比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及安全生产日期变化并不显著。除早稻露地水育秧安全播种期、早稻安全移栽期明显提前,有利于早稻提早播种、增加产量潜力外,其他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并不利于延长生长季节和增加产量潜力,其中晚稻安全齐穗期还略有提前。因此,从生产安全性的角度,该地区不能盲目地推广直播稻,机插稻也应重视安全生产日期的问题,搞好品种选择和播期安排。  相似文献   

18.
灌溉方式和播期对地膜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加剧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和生态风险,寻求合理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提高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应性。通过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播期对大田地膜春玉米进行试验,采用全生育期连续定点观测春玉米发育期、产量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喷灌和漫灌3种灌溉方式中滴灌最有利于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第二播期生长状况好,干物质累积量高,尤其是乳熟期和成熟期差异明显(P<0.05)。滴灌、喷灌较漫灌根系多;喷灌根系长而粗,与滴灌、漫灌差异极显著(P<0.01)。滴灌、喷灌果穗长、果穗粗好于漫灌,滴灌秃尖最短,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为滴灌>喷灌>漫灌,且差异显著(P<0.05)。第二期产量构成优于第三期和第一期。滴灌产量高,耗水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产量较高耗水最少的第三期水分利用效率高,差异显著(P<0.05)。总之,滴灌是最适宜于干旱区的抗旱、节水、节肥和增产的灌溉方式;第二期是最适宜的播种期,且气候变暖有利于晚播、晚熟品种的推广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APSIM玉米模型在东北地区的适应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东北地区6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玉米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对APSIM模型(农业生产系统模型)在东北玉米产区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先依据各站第一组玉米试验数据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调试、确定,再利用另一组试验数据检验模型模拟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地上部总生物量和产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APSIM模型模拟的播种至出苗、开花和成熟各阶段天数与实测天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误差分别为0~2.0、0.7~2.0和0.7~2.3 d;哈尔滨地区模拟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总生物量相对均方根差分别为33%和11%,模拟效果较好;黑龙江哈尔滨、海伦、泰来,吉林桦甸、通化和辽宁本溪的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的NRMSE分别为18%、13%、4%、4%、5%和2%。说明APSIM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地上部总生物量动态变化过程和最终产量具有较好的模拟结果,验证后的APSIM模型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上结果为今后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玉米生产潜力以及解析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与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