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羽衣甘蓝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赏羽衣甘蓝作为秋冬季节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抗寒性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为了阐明羽衣甘蓝响应低温的生理特性,揭示抗寒机理,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课题组选配的优良F1杂种作为研究试材,分析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电导率变化和半致死温度,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羽衣甘蓝叶片电导率在-5℃以下迅速升高,-10℃左右达到最大值;半致死温度为-10.3~-13.7℃,红色类型低于白色类型,羽叶和圆叶低于皱叶类型。上述研究结果与观赏羽衣甘蓝田间抗寒表现一致。低温处理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响应特性表明,不同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了可溶性糖在-10℃含量最高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在-5℃或-8℃达到最大值,并随温度进一步降低而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是导致羽衣甘蓝抗寒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建立羽衣甘蓝抗寒性评价体系,进一步解析抗冻机理,培育抗寒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光照对鹤望兰幼苗培育及抗寒性的影响,以不同光照条件下的18 个月鹤望兰为材料,用生理生化方法从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POD 等生理指标研究叶片在自然降温过程中抗寒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半致死温度也逐渐降低,夏季遮荫的半致死温度由-1.79℃到-3.32℃,全年遮荫半致死温度由-0.72℃到-1.51℃;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也变化明显;且均表现为夏季遮荫抗寒力最强,POD活性比较稳定,对温度敏感性低。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鹤望兰抗寒力由强到弱为夏季遮荫、全年自然光、全年遮荫。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叶片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米808、冬引0801、小黑麦、冬麦9625、冬麦138)为试验材料,测定各材料在不同温度(13,7,4,-18,-21℃)下处理2h后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片中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超氧化歧化酶的活性(SOD).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4℃→-18℃→-21℃),小麦叶片中MDA、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小麦叶片SOD总活力随胁迫温度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经低温胁迫后,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米808、冬引0801在-21℃胁迫下,相对电导率变化率最低.米808、冬引0801在-18℃→-21℃时,MDA含量增幅较大;米808 SOD总活力在-18、-21℃时变化率最低.冬引0801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变化率均在21℃时最大.  相似文献   

4.
葡萄砧木抗寒性的鉴定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10个葡萄砧木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分别在-10℃、-15℃、-20℃、-25℃、-30℃、- 35℃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未处理沙藏的枝条为对照,测定其萌芽率、生根率、电导率、褐变指数、自由水束缚水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淀粉含量等生理指标,并通过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10个葡萄砧木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葡萄砧木的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半致死温度的计算,对供试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10个供试葡萄砧木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贝达’>‘101-14’>‘山河1号’>‘5A’>‘5BB’>‘188-08’>‘山河3号’>‘5C’>‘SO4’>‘8B’。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对黄连木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连木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研究了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内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内SOD和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4.88℃、-26.58℃。  相似文献   

6.
低温锻炼对低温胁迫下菊花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低温锻炼下菊花生理变化特点及特异性表现,以切花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秋白菊叶片为试验试材,在4℃下对其进行5 h的低温锻炼,然后在-5℃下分别进行0,0.5,1,3和5 h不同时间的低温胁迫.通过对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及5'-核苷酸酶、过氧化物歧化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研究了低温锻炼对菊花抗寒性的诱导.结果表明,低温锻炼的菊花叶片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比对照减小,而脯氨酸含量、SOD和5'-核苷酸酶活性比对照增加,说明低温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菊花植株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电场处理强度为EN =0.5×N(kV/cm),N=0,1,2,…,12,对照组为Eo(电场未处理),处理时间T=10 min和T=5 min处理小麦干种子.处理组幼苗在4℃的条件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小麦幼苗各项抗寒性指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3种保护酶(POD、SOD、CAT)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小麦种子不但明显提高了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而且提高幼苗的抗低温胁迫能力.处理组幼苗在4℃的低温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同时电场处理还降低了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且小麦幼苗各个抗寒性指标变化的最大幅值均出现在处理条件4.5 kV/cm,10 min,由此得出高压静电场处理种子提高小麦幼苗的抗寒性的最佳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栽培的7个核桃品种幼苗叶片为材料,进行不同梯度的低温胁迫试验,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指标,从而对不同品种的抗寒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个核桃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随着温度的降低都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则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将电导率变化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推算不同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为:‘漾泡’(-3.6℃),‘铁核桃’(-5.13℃),‘大砂壳’(-2.17℃),‘云新306’(-4.56℃),‘云新高原’(-5.91℃),‘温185’(-7.10℃),‘新新2号’(-7.37℃)。利用隶属函数对抗寒性能进行评价,得出7个核桃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新新2号’>‘温185’>‘云新306’>‘云新高原’>‘铁核桃’>‘大砂壳’>‘漾泡’。  相似文献   

9.
转CBF1基因地被石竹的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以4个转拟南芥CBF1基因的地被石竹株系及非转基因地被石竹为材料,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进行抗寒性评价。研究发现不同低温处理后,转基因株系比对照植株(CK)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低,而脯氨酸含量高,说明转入CBF1基因后,地被石竹的抗寒性增强了。转基因各株系之间有差异,其中株系27的抗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4个野生早熟禾属草种的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草地早熟禾栽培种“午夜”为对照,通过测定高温胁迫下4个野生早熟禾属草种的几项生理指标,探讨了半致死温度、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叶片脯氨酸含量以及叶片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硬质早熟禾、细叶早熟禾、早熟禾和“午夜”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6.56℃、55.95℃、53.78℃、52.88℃和56.09℃;高温胁迫下,各草种随着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都表现为质膜透性增大,游离脯氨酸积累先增加后减少,丙二醛含量持续增长。4种草受高温胁迫时伤害的程度存在差异,耐热能力强弱依次为草地早熟禾、硬质早熟禾、早熟禾、细叶早熟禾。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于矾根花粉萌发的培养条件和离体培养基,本研究以矾根‘红妆魅影’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对培养基的pH值、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进行优化,然后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矾根花粉萌发的离体培养基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达100 min时,萌发效率最高;对矾根‘红妆魅影’花粉萌发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蔗糖>PEG4000>硼酸>氯化钙;最优处理组合为A3B1C3D5(11),即在10 %蔗糖+0 mg/L氯化钙+100 mg/L硼酸+20 %PEG4000的处理组合下,矾根‘红妆魅影’的花粉平均萌发率最高达73.2%。本研究优化所得的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可为矾根属植物有关花粉活力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薇甘菊在德宏州入侵的危险性,对不同生境薇甘菊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监测,建立风险分析评价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其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薇甘菊发生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立体分布明显,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热区,发生面积31991.87hm2,入侵风险评估R值达68,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目前,尚有304985.4hm2潜在发生区处于薇甘菊的威胁中。薇甘菊入侵农田、荒地、林地,不仅给农业、林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严重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防除薇甘菊的高效药剂,本研究测定了2,4-滴微乳对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通过测定抑制率求取抑制薇甘菊生长90%的有效剂量ED90,以覆盖度防效和鲜重防效为指标研究其田间防治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后30天,18% 2,4-滴微乳剂(ME)抑制薇甘菊茎叶生长的ED90值是制剂用量125.9 mL/667 m2,抑制地上部和根部鲜重的ED90分别为制剂用量99.3 mL/667 m2和141.3 mL/667m2。在田间条件下,喷药处理后15、30天,供试18% 2,4-滴ME制剂用量60~180 mL/667 m2处理时覆盖度防效均为90%以上,显著优于或相当于70%嘧磺隆WP制剂用量25 g/667 m2处理防效。处理后45天时,18%2,4-滴ME制剂用量120、180 mL/667 m2对薇甘菊的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与70%嘧磺隆WP制剂用量25 g/667 m2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供试18% 2,4-滴ME对薇甘菊选择作用明显,具有“灭薇保草”的效果,适用于林地、非耕地和城市绿化地防治薇甘菊,有利于受薇甘菊破坏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薇甘菊提取物在有害生物防治上的功能,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薇甘菊 3种溶剂提取物对椰心叶甲的胃毒和拒食活性。结果表明 3种溶剂提取物均对椰心叶甲表现出一定的胃毒活性, 但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LC50的 95%置信区间之间均存在部分重叠; 而拒食活性比较中正丁醇提取物和环己烷提取物的拒食活性呈现出显著差异。薇甘菊提取物具有用于椰心叶甲防治的潜力, 研究结果可为椰心叶甲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远兵  李军  刘爱荣  叶梅荣 《种子》2001,(2):30-31,34
根据有关文献及试验观测,探讨了瓜叶菊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杂交育种工作中的几个技术性问题,为瓜叶菊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化感自毒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感自毒作用是同种植物个体之间的一种化学作用,是植物经过长期适应环境和进化选择而获得的一种种内有序竞争机制.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三种有机溶剂和水分别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地表茎叶和地下根系进行梯度提取并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后采用营养液扦插法培养薇甘菊幼苗,12 d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薇甘菊不同部位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但茎叶和根系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综合抑制效应对应一致,幼苗受抑制程度均为:乙酸乙酯>乙醇>水>正己烷.薇甘菊不同部位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新生根长、新生株高和新增鲜质量之间的抑制率存在差异,三者受抑制程度总体表现为:新生株高>新生根长>新增鲜质量;且地表茎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对应的根系提取物.  相似文献   

17.
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外来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入侵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期揭示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方法】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在广州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GGE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59.6%和54.2%;三叶鬼针草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60.0%和58.6%。DGGE图谱中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表明: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入侵引起变化的优势菌群为与α、β、γ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有很近亲缘关系的不可培养细菌。【结论】2种入侵植物在不同入侵程度土壤中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种类,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微环境,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草甘膦与2,4-D混配后防治薇甘菊的效果,采用温室盆栽试验,计算出2种除草剂复配后对薇甘菊的鲜重防效,结合等效线法评价二者的最佳配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剂混用对薇甘菊具有增效作用,在草甘膦和2,4-D(153.75,175)到(170.65,161)两等效线坐标点之间范围地上部增效作用最明显,此两点的相互作用指数为1.58和1.60;而草甘膦和2,4-D(153.75,203.15)到(202.76,161)两等效线坐标点之间范围根部增效作用最明显,此两点相互作用指数为1.48和1.53。可见,草甘膦153.75~170.65 g a.i./hm2与2,4-D 161~175 g a.i./hm2的配比范围内对地上部的防效达到了最佳增效作用,而草甘膦153.75~202.76 g a.i./hm2与2,4-D 161~203.15 g a.i./hm2的配比范围内对根部的防效达到了最佳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返魂草种子休眠机理及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佳梅  张卫东  赵书巍 《种子》2006,25(2):4-5,9
目的:为解决返魂草驯化栽培中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方法:研究返魂草种子的休眠特性,并进行解除种子休眠的种子处理试验。结果:返魂草种子具有种皮吸水障碍性休眠特性,并含有抑制发芽物质。结论:浸种、低温及赤霉素处理均可打破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20.
外来入侵物种金钟藤的水抽取物对菜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宋君  曾倞  郑雪萍  郑枫 《种子》2005,24(11):22-24
金钟藤是一种新近在广州地区被发现的局部危害作用相当巨大的外来入侵植物.本研究以金钟藤根、茎、叶的不同浓度的水抽取物处理菜薹种子,分析不同处理对菜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钟藤根、茎、叶水抽取物在实验所采用的任何浓度下均抑制菜心种子的萌发,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在相同浓度下,金钟藤比用于对照外来植物薇甘菊抑制菜薹种子萌发的能力强;金钟藤不同器官的水抽取物的抑制强弱表现为叶〉茎〉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