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张瑞福研究员与南京农业大学生科院崔中利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捕食性粘细菌防控土传枯萎病的根际生态学机制,发现粘细菌在根际分泌物的驱动下,向根部迁移并定殖,在迁移过程通过其捕食土传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并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研究为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魔芋软腐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志勇 《科学种养》2013,(11):32-32
软腐病是魔芋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魔芋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常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是制约魔芋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常在球茎、土壤、病残体内和杂草根际越冬,并成为初次侵染源。种芋消毒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经过处理可以杀灭或减少种芋带病数量。本试验通过对种芋进行不同药剂处理,以期从中筛选出最佳的处理药剂,达到减少种芋带菌,降低软腐病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与魔芋软腐病发生相关的土壤微生物,从患软腐病腐烂的魔芋球茎深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ZX001。将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种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结合细胞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将ZX001菌株初步鉴定为Bacillus megaterium。该菌株具有降解和利用魔芋葡甘聚糖的能力。在降解利用魔芋球茎的实验中,该菌株不能在魔芋球茎皮的表面上生长,但能够在魔芋果肉上生长。这些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不是魔芋软腐病发生的致病菌,但其有可能通过球茎皮上的伤口进入,并产生多种酶降解魔芋果肉,从而加剧魔芋球茎的腐烂,增加魔芋软腐病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区系之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际是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物质交换的活跃界面,植物作为第一生产者将部分光合产物转运至根部,通过分泌物供给根际微生物碳源和能源;根际微生物则将有机养分转化成无机养分利于植物吸收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维持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对根际土壤微环境研究的深入,根际微生物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不同因素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5.
植物根际微生物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和植物生长发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微生物可以通过提供有机肥料、固氮、促进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抑制病原菌等方式促进植物生长。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入手,综述了植物根际微生物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西洋参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北京两个产地不同年限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比较,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有总体水平看,均有所增长,土壤理化性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鉴别出西洋参根际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并且得出西洋参根际的主要病原菌(Alternaria sp.)等和拮抗菌(Thrichoderma sp.)等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菌剂对烤烟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旨在为微生物菌剂在烟草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以‘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为供试材料,采用育苗基质添加微生物菌剂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烤烟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胶质芽孢杆菌促进‘云烟85’根际土壤脲酶活性较佳,EM菌剂或胶质芽孢杆菌提高‘红花大金元’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显著;EM菌剂和胶质芽孢杆菌剂混合处理提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在旺长期和成熟期提高了10.31%和50.26%;与对照相比,添加微生物菌剂,显著降低了‘红花大金元’烤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胶质芽孢杆菌剂促进‘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根际土壤脲酶活性,EM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混合菌剂对提高云烟85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AZ04及其受体亲本非转基因大豆A04为材料,研究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对土壤生态系统及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抗草甘膦转基因与受体亲本非转基因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并且根际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同一时期非根际土壤酶活性。转基因大豆与其受体亲本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土壤脲酶活性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加,大豆出苗后整个生育期大多数时间内转基因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物酶呈现先增长后波动的趋势,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及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甘薯长期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重茬种植对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甘薯重茬障碍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甘薯重茬种植后土壤微生物总数减少,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而真菌数量增加,土壤由高肥的"细菌型"向低肥的"真菌型"转化;重茬种植加重甘薯病虫害的发生,造成甘薯减产。施用抗重茬剂木美土里后甘薯重茬地土壤根际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下降,但是与轮作正茬相比总体土壤微生物区系差异仍然较大,抗重茬剂可以增加甘薯的总体产量,但不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不能显著增加甘薯的有效产量。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甘薯重茬地减产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若是不能进行轮作倒茬,可以施用抗重茬剂后再配施药剂防控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植茶年龄的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随着植茶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种养分因子为根际土壤多于非根际土壤,20年生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最高,4年生次之,38年生较低;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且与土壤pH、有机质密切相关,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总数量以20年生茶园>4年生茶园>38年生茶园;茶园土壤酶活性为根际>非根际,且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值随茶树种植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土壤酶活性对分析土壤肥力状况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甜菜抗病品种产生抗性的土壤微生物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甜菜和根腐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发病程度甜菜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以期获得抗性品种、发病程度和根际微生物相互间的关系,揭示抗病品种的土壤微生物机制。利用抗病型和感病型两种甜菜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并从2种品种中分别选取了发病轻和发病重的甜菜根际土壤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发病较轻的甜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和抗病型甜菜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相对较高。NMDS分析表明甜菜品种能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而发病程度则能同时明显改变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结构。在根际微生物富集方面,抗病型甜菜根际富集了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节杆菌(Arthr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等有益细菌,而感病型甜菜中则富集了较多的病原微生物-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另外,发病较轻样品中富集了较多的未分类的酸杆菌纲属、芽孢杆菌(Bacillus)、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未分类的放线菌纲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等有益细菌。除此以外,FUNGuild功能预测表明,感病型甜菜和发病较重样品中检测到更多的植物病原菌。抗病品种和健康植株根际微生物虽然在种类上不同,但是其根际均聚集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而感病型品种和发病严重植株则更容易在根围定殖病原微生物。抗病品种的抗病机理之一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招募了更多的有益细菌作为抵御病原菌的侵染第一道防线。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组的角度对抗病品种抗性机制进行了阐明,充实了抗病品种抗性产生的理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蒜根腐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解析根腐病发生时大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明确大蒜根腐病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关系,探明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以新疆连续3年的大蒜根腐病发病田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大蒜根际土壤总DNA的真菌ITS区序列进行大规模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相比,在门的水平上,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真菌是大蒜根腐病根际土壤的优势真菌类群,其中高水平的子囊菌门菌群与病害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属的水平上,注释获得137个属,其中19个属与大蒜根腐病有较大的相关性。镰刀菌属真菌数量在病土中高于健康对照。随着连作年限的延续,根腐病的发生愈发严重,土壤中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真菌属的数量逐年降低,大蒜根腐病的发生与植株根际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密切相关,土壤真菌类群的平衡和多样性改变是根腐病发生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13.
菌株ZX67是魔芋软腐病病原菌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为进一步了解该病原菌的特性,便于更好地研究防治软腐病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该菌株基因组总长度为4,909,724 bp,GC含量为51.27%,包含4,977个编码基因,其序列长度占总基因组的85.25%,预测的非编码RNA主要包括74个tRNA、22个rRNA及100个sRNA,有10个基因岛,6个转座子,预测存在2个前噬菌体,每个前噬菌体的平均长度为26,258 bp,有5个CRISPR序列,每个序列的平均长度为621 bp,并分析了与降解寄主细胞壁相关的裂解酶、与侵染植物相关的5种蛋白分泌系统。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软腐病病原菌的特性提供了机会,也为研究新的防治方法提供了新的出发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未还田小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并系统调查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小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未还田的严重。秸秆还田后,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五个生育期中,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均比未还田区的发病率高,分别高出12.00%、13.00%、17.50%、17.00%和16.00%,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比未还田区分别高出3.38、5.28、7.37、8.25和8.13。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未还田土壤中的显著增加,真菌的增长幅度最大,在小麦五个生育期中分别比未还田土壤中的真菌增长591.32%、373.63%、212.62%、285.74%、373.95%。因此,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加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葡甘聚糖等碳源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芋软腐病主要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E.c.c.)和菊欧文氏杆菌( Erwinia chrysanthemi, E.ch.)引起,本研究通过稀释平板计数法,明确了葡萄糖、淀粉、甘油、甘露醇、蔗糖、葡甘聚糖、麦芽糖这7种碳源对魔芋软腐病病菌两个亚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亚种都能很好的利用蔗糖,且在清水生长情况与在含魔芋粉、淀粉的培养液中生长情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葡萄糖培养液中生长情况还没有清水的好。  相似文献   

16.
健康与根结线虫病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烟草根结线虫病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健康烟田和根结线虫病发病烟田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表明:健康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与发病烟田差异不显著,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健康烟田样本与发病烟田样本分布基本一致。健康烟田与根结线虫发病烟田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组成相似,但物种丰度存在差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在健康烟田中占优势,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子囊菌门(Ascomycoda)、球囊菌门(Mortierellomycota)在发病烟田中占优势。在属水平上,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基本一致,但健康烟田与根结线虫发病烟田微生物物种丰度存在显著差异,Cylidrocapon、镰刀菌属(Fusarium)等致病菌在发病烟田中占显著优势。种水平上,健康烟田中的Actinoallomurus spadix和分枝节杆菌(Arhrobacter ramosus)与发病烟田组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发病和健康烟田土壤真菌、细菌功能组成相似,但发病烟田样本功能丰度大于健康烟田。因此,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无直接关系,而是可能与物种丰度及样本功能丰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来防治烟草根结线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菌剂拌土对盐碱地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及促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制促进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玉米生长和预防茎基腐病的微生物菌剂。选取耐盐碱微生物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拮抗法筛选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的拮抗菌、检测产酶能力及相容性,利用微生物菌剂田间拌土法测试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病及促生效果。从177株喜盐和嗜碱菌中筛选出4株拮抗菌,产酶能力较强,B-2和N-16鉴定为索诺拉沙漠芽胞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N-17为短小芽胞杆菌 (B. pumilus)、B-26是副地衣芽胞杆菌(B. paralicheniformis);4株菌不互相抑制,以混合粉剂、土壤调节剂、微量元素和载体为主要成分的2种微生物菌剂JF和YF,拌土处理对宁夏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效果在60%以上,具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效果。微生物菌剂JF和YF拌土可以促进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玉米生长和有效预防玉米茎基腐病,对于盐碱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大豆根腐病对生产的危害,笔者介绍了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以及目前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抗病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大豆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此外,笔者还综述了中国大豆根腐病抗(耐)病的种质资源,以及大豆根腐病菌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并总结了大豆根腐病的不同防治措施。本综述将为大豆抗根腐病的分子机制及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