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筛选防控甘蔗螟虫和绵蚜的缓释长效低毒低风险多功能配方新药剂及精准高效施药技术,选用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和1%Bt.噻虫胺颗粒剂根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和1%Bt.噻虫胺颗粒剂对甘蔗螟虫和绵蚜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螟虫和绵蚜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低风险多功能配方新药剂,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可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和发展。两种药剂田间使用最适宜用量均为45 kg/hm2,可在1-7月结合新植蔗下种、宿根蔗管理或大培土,按每公顷用药量45kg与每公顷施肥量1200-1800 kg混合均匀一次性撒施于蔗沟、蔗桩或蔗株基部覆土或全膜盖膜,对螟害枯心苗的防效可达79.2%以上,对甘蔗绵蚜的防效可达98.8%以上;甘蔗实测产量和糖分分别较对照增加41555 kg/hm2和6.5%以上。缓释长效强内吸性多功能新药剂与底肥追肥混匀一次性根施,施用方便,精准高效,省工省时,环境友好,值得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新玉 5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玉 59号在75 000株/hm2、82 500株/hm2、90 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种植密度82 500株/hm2时,植株干物质最重,达10 098.0 kg/hm2,产量也表现最高,为7 909.21 kg/hm2,比 75 000 株/hm2、90 000 株/hm2种植密度分别高16.6%和13.9%。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获悉,当前全区甘蔗生长已进入伸长期,发生的主要病虫有甘蔗螟虫、甘蔗蓟马、蔗龟等,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该站要求各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病虫监测预报和防控指导工作。一、甘蔗病虫发生动态及预报甘蔗螟虫:第一代甘蔗螟虫经过防治后,田间仍有一定残虫量。龙州、兴宾、博白等地新植蔗平均枯心率1.05%1.71%,田间残虫量平均10.4头/亩1.71%,田间残虫量平均10.4头/亩42头/亩,宁明、龙州、博白等地宿根蔗平均枯心率4.6%42头/亩,宁明、龙州、博白等地宿根蔗平均枯心率4.6%15.02%,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黄芩在甘肃中部地区最佳的定植密度和采收年限,本文以黄芩种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黄芩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20万株/hm2的二年生和三年生药材,测定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相关指标,并估算效益。结果表明:两年生和三年生黄芩在栽培密度为45万株/hm2时,其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50.46 kg/hm2和62.77 kg/hm2;密度为105万株/hm2时,其鲜药产量较高,分别为11167.23 kg/hm2和16725.84 kg/hm2;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时,药材的平均单根最长最粗,鲜药和籽粒产量较高,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41009.39元//hm2和85083.64元/hm2。三年生黄芩除折干率外,产量性状指标均极显著高于二年生黄芩,纯收益增加35237.89~44074.25元/hm2。可见,适于甘肃中部地区黄芩最佳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收获年限以三年生为好。  相似文献   

5.
2011~2012年以3个不同类型的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谷子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5380.35kg/hm2、5472.45kg/hm2和5308.20kg/hm2、5378.03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0.19%、1.52%和9.67%、10.36%;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4420.20kg/hm2、4890.49kg/hm2,分别较同密度的CK增产19.46%、18.08%。结果表明夏谷免耕栽培产量略大于CK,常规品种与抗除草剂品种留苗75万株/hm2较适宜;杂交品种留苗以37.5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不同钾肥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施钾量与栽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在地膜覆盖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钾肥量和密度试验,两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随机区组排列,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中薯3号’。结果表明:不同施钾量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A(2硫酸钾375 kg/hm2)>A(3硫酸钾225 kg/hm2)>A(1硫酸钾525 kg/hm2),理论最佳施钾量为硫酸钾367.5 kg/hm2;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B(1 63000株/hm2)>B(2 69000株/hm2)>B(3 78000株/hm2),在栽植63000~78000株/hm2范围内,马铃薯产量与栽植密度呈负相关,理论最佳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2B1,即硫酸钾37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为17577.7 kg/hm2;不同施钾量水平下的商品率为A1>A2>A3,随着施钾量的减少,商品率降低;不同栽植密度水平下的商品率为B1>B2>B3,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商品率下降;商品率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1B1,即硫酸钾52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商品率最高达68.4%。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 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肥收获指数、单株蒴数及千粒重逐渐降低,而植株秸秆氮和总氮量逐渐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18.75万株/hm2处理最高。100kg/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2年中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9.70%和16.91%。同一密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密度处理以18.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年较11.2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5.30%和16.69%。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100kg/hm2、密度18.7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氮肥吸收利用率为5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为4.27kg/kg以上,是白芝麻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甘蔗螟虫是我国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通、让甘蔗专家们颇为头疼的一类害虫。它钻入甘蔗茎内,把蔗苗变成枯心苗,或是甘蔗株变成死尾蔗,使甘蔗品质变劣,糖分下降。调查显示,广西每年约有250 ̄300万亩甘蔗受到不同程度的螟虫为害,产量损失10% ̄25%,每年共计减产100 ̄300万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和掌握2013年广西蔗区甘蔗中期生长情况,于2013年9月9日至9月11日对百色、崇左、来宾3个主要蔗区进行调查。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结果表明:2013年广西甘蔗中期长势总体情况与2012年相当,综合3个蔗区数据,新植蔗有效茎数增加了2955株/hm2,宿根蔗有效茎数与2012年基本持平;新植蔗平均株高降低了7cm,宿根蔗平均株高增加了24cm;新植蔗茎径平均增加0.06cm,宿根蔗茎径平均减少0.0lcm;螟害枯心率和黑穗病自然发病率均略少于往年。2013/2014年榨季全区甘蔗产量预计与上榨季基本持平。针对调查结果,建议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加强现代甘蔗种植技术培训,加强糖业相关管理部门对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同时,要积极调整甘蔗品种种植结构,扩大桂糖系列优良甘蔗品种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0.
韩梅 《作物杂志》2010,26(5):74
以蚕豆品种青海12号为材料,通过筛选出的施肥量和密度的最优组合试验,研究其对蚕豆蛋白质和总黄酮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N34.50kg/hm2、P2O5138.60kg/hm2、K2O135.00kg/hm2、密度13.50万株/hm2,与常规施肥相比:单产增加18.77%,蛋白质含量增加2.59%,总黄酮含量增加16.23%。  相似文献   

11.
闽糖92-505的品种特性及遗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为了更好地了解闽糖92-505的特性,为闽糖92-505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对闽糖92-505从品种比较试验、福建省预备区域试验到国家区域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糖92-505萌芽率为74.66%,比对照种闽糖70-611高2.07%。分蘖率为109.06%,比闽糖70-611高33.51%。株高为296cm,比闽糖70-611低12cm。茎粗2.560cm,比闽糖70-611低0.013cm。有效茎数为84055条/ hm2,比闽糖70-611多18339条/ hm2,平均蔗茎产量118.424t/ hm2,11-2月份平均蔗糖份15.05%,平均含糖量17.887t/ hm2,比闽糖70-611增产24.30%、蔗糖份提高0.87个百分点,增糖32.20%。闽糖92-505早熟,高产稳产,适应性较广,中抗花叶病、抗黑穗病,抗旱能力中等。遗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闽糖92-505共含有13个不同基础种质,遗传组成丰富。  相似文献   

12.
新引进甘蔗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明新引进甘蔗品种的种性表现,采用品比试验方法,于2010-2011年在广东省增城市宁西华南农业大学基地进行新引进甘蔗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8个参试品种中,Q200B、Q189和Q208综合表现较好,表现为早熟或中早熟、高糖、稳产、宿根性好、农艺性状优良,新宿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平均蔗糖分含量分别为14.53%、15.11%和14.23%,分别比对照‘新台糖16号’降低0.44个百分点、提高0.14个百分点和降低0.74个百分点,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提高0.03个百分点、提高0.61个百分点及降低0.27个百分点;蔗茎产量分别为110829 kg/hm2、105830 kg/hm2和92674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16号’增产29.1%、23.3%及8.0%,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1%、减产4.3%和7.2%;含糖量分别为16110 kg/hm2、15999 kg/hm2和13186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16号’增糖25.4%、24.5%及2.6%,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糖0.4%、减糖0.2%和17.8%;Q155、Q151表现特早熟、高糖,但中小茎、蔗茎产量低;Q190表现丰产潜力大、前期生长极快,但迟熟低糖;Q157、Q96的综合表现最差。并对参试品种的利用意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了解闽糖86-2121的特性,为闽糖86-2121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对闽糖86-2121从品种比较试验、福建省预备区域试验到福建省区域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糖86-2121萌芽率为61.32%,比对照种闽糖70-611低5.90%。分蘖率为134.97%,比闽糖70-611高44.21%。株高为305cm,比闽糖70-611高6cm。茎粗2.621cm,比闽糖70-611粗0.078cm。有效茎数为73374条/ hm2,比闽糖70-611多11479条/ hm2,平均蔗茎产量117.581t/ hm2,11-2月份平均蔗糖份14.40%,平均含糖量16.938t/ hm2,比福建目前主栽品种闽糖70-611增产28.06%、蔗糖份提高0.19个百分点,增糖29.85%。中晚熟,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高抗嵌纹病、黑穗病、赤腐病、梢腐病和锈病,抗旱能力中等。遗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闽糖86-2121共含有14个不同基础种质,遗传组成丰富。  相似文献   

14.
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法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氮肥在甘蔗种植中的利用率,以当地甘蔗当家品种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和3种不同施用方法,通过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的调查,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促进甘蔗分蘖、伸长生长和增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但增产量并非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600 kg/hm2尿素施用量增产效果较好。甘蔗蔗糖分则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有所下降。氮肥早施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的积累和提高甘蔗品质。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分别比三次施氮法增产5010 kg/hm2、4600 kg/hm2,高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比三次施氮法增产8175 kg/hm2;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分别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65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高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甘蔗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参加2005—2006年区域试验的11个甘蔗新品系的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蔗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公顷含糖量、茎长、茎径、萌芽率、单茎重、有效茎、分蘖率,说明甘蔗公顷含糖量和茎长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为甘蔗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单作常规施氮量为对照(CK),设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A)、氮化肥减量40%+间作绿豆压青(B)和氮化肥减量60%+间作绿豆压青(C)3个处理,通过测定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和甘蔗叶片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绿豆影响新植蔗分蘖,分蘖率显著低于CK,但对甘蔗有效茎数影响不显著。新植蔗产量表现为A>B>CK>C。氮化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宿根蔗发株率、株高、有效茎数、甘蔗茎径有促进作用。宿根蔗蔗茎产量表现为A>B>C>CK。2年的甘蔗蔗糖分含量表现为C>B>A>CK。氮化肥减少20%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提高甘蔗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有促进作用。综合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氮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和经济效益的表现,试验以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的A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甘蔗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CK),对参试的9个甘蔗品种(系)进行田间一年新植和一年宿根的品比试验,调查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抗逆性状及产量构成性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参试品种(系)比CK增产增糖的品种(系)有6个,其中桂热2号和凉蔗02-186的分蘖率、宿根发株率、蔗茎产量、含糖量和有效茎数等较CK有明显的优势,福农41号的枯心苗率和梢腐病率最高,凉蔗07-53、凉蔗03-23和凉蔗03-81蔗糖分偏低,其他材料与CK差异不大。通过产量和总含糖量综合分析,桂热2号、凉蔗02-186、桂糖42号表现优异,适宜在广西南宁地区及气候相似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峨山县旱坡地抗旱甘蔗品种(系)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适宜山地甘蔗栽培的抗旱优良品种,解决山地甘蔗发展因干旱胁迫而面临着单产和糖分不高等问题,在云南省峨山县旱坡地实际栽培条件下,开展6个抗旱甘蔗品种(系)的种植比较试验研究,并采用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2个主要指标对甘蔗品种的抗旱性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德蔗03/83’、‘高海拔一号’和‘云蔗03/103’的抗旱性能较好(高产和高糖),3个品种的蔗茎产量依次为97.80、83.05、72.40 t/hm2,分别为对照种产量(‘新台糖22号’,88.16 t/hm2)的110.93%、94.20%、82.11%,蔗糖产量分别为11.01、11.30、10.58 t/hm2,比对照种的蔗糖产量(9.95 t/hm2)分别增产10.65%、13.57%、6.33%。因此,‘德蔗03/83’、‘高海拔一号’和‘云蔗03/103’可初步作为山地甘蔗的抗旱优良品种,其宿根性有待于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9.
S. Nibouche    R. Tibère 《Plant Breeding》2008,127(1):38-42
We conducted an assessment of the stalk damage of the spotted borer,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on 65 cultivars and elite clones under natural infestation conditions in Réunion Island, with the objectives (i) of comparing seven damage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quantitative genetic parameters and (ii) of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rer resistance and sugarcane yield components. The heritabilities of the damage measures related to counts of borer exit holes were low, whereas the heritabilities of the damage measures related to bored stalks or internodes were high and similar amongst them. The percentage of bored stalks exhibited high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orrelations with the other damage measures, and appeared as the best cost effective damage measure. Genetic correlations reveal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ance to borer and cane yield, due to a relationship of stalk damage with stalk length and (in a lesser extent) with stalk number. No signific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ance and sugar content parameters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