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世忠 《动物保健》2011,(Z1):96-97
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浆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是呈世界性分布,弓形虫最早于1908年发现于突尼斯的龚地梳趾鼠,1923年发现于人体。国内于恩庶1955年在猫、兔体内检获弓形虫虫体,谢天华1964年在江西报道了人的病例,1977年上海农科院报道了  相似文献   

2.
绵羊弓形虫病的诊疗张静坤郭乃武(辽宁省辽阳市兽医卫生站,111000)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地区于1979年首例确定猪弓形虫病到现在,该病已成流行趋势。但,羊的弓形虫病至今尚无报道。我市于1995年8月中旬首次发现1例绵...  相似文献   

3.
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虫最早由法国学者Nicolle等于1908年在北非的刚地趾鼠中分离到,因其滋养体呈弓形或新月形,故此得名。猪的弓形体病由Farrella于1952年在美国最初报道。我国弓形体病的研究始于1957年,于恩庶和钟惠澜分别从猫、兔及人肝穿刺涂片中发现弓形虫,1977年,  相似文献   

4.
猪弓形虫病(Toxopla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多种有核细胞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俗称弓形体病或“无名高热”病。此病属于人畜共患病,有广泛的宿主种类,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比较高。据报道人群感染率25%~50%,推算下来,全球大约有5亿人感染弓形虫。  相似文献   

5.
弓形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原虫病,在人、畜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有时感染率很高。猪弓形虫病最早的报道是在美国俄亥俄州(1952年),继之在日本以及其他许多国见也相继有发生本病的报道。猪爆发弓形虫病时,常可引起整个猪场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因此,目前猪弓形虫病在世界各地以成为重要的猪病之一而受到重视。我国于1977年在上海发生的"猪无名高热",最后确诊为猪弓形虫病。  相似文献   

6.
猪弓形虫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猪的两种血液寄生虫病。临河地区 1 990年首次报道该病后 ,较长时间内 ,这两种病引起的猪只死亡使养猪业受到严重损害 ,挫伤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通过我站 1 990年~ 1 992年 3年的病理化验资料 ,结合近几年的临诊实践 ,我们对这两种病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也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1 流行病学猪弓形虫病的病原体是龚地第弓形虫引起的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折光性较强的小附红细胞体引起 ,近期也偶尔能检出无折光性的大附红细胞体。两病的病原体都是血液原虫。这两种病可经子宫、胎盘垂直传播 ,也可由虱、蚤、螨…  相似文献   

7.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可寄生于包括鸟类在内的多种宿主、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的原虫.本文就鸟弓形虫病的发现、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鸟弓形虫病人工感染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概述,特别是对近年来基于PCR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其基因型鉴定上的应用作了介绍.表明鸟类自然感染弓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8.
猪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我国曾称之为“无名高热”。该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肉用动物和人类,是当今最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自1952年 Farral 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首次发现猪弓形虫病以来,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本病的发生。日本学者曾用间接血凝试验(IHAT)测得东京郊县猪弓形虫病阳性率为36%,并且证实,凡血清学检查弓形虫病阳性猪,90%可以分离到弓形虫。1977年上海某猪场暴发猪弓形虫病,发病率为100%,死亡率达64%。目前,该病已在我国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9.
弓形虫病是由真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细胞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该病多呈隐性感染。以患病猪的高热、呼吸困难、腹泻、皮肤出现红斑及神经症状,妊娠母猪的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特征。在人、畜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有时感染率很高。据国内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可高达25%~50%,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备受重视的猪病。现笔者将在北京某猪场诊断猪弓形虫病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弓形虫病也称弓形体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原虫病,分布非常广泛。弓形虫是1908年第一次从北非的一种梳趾鼠的单核细胞中发现的,根据形态将其命名为弓形虫。之后,我国境内也发现了弓形虫,尤其是在一些家畜(类似于狗、兔等)的体内发现了弓形虫的存在。近年来,猪弓形虫病在猪群之间的暴发性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损失,也使人们重新关注猪弓形虫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弓形虫为人兽共患性寄生原虫,是一类重要的水源性和食源性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寄生虫,能够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是引起人和动物流产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弓形虫病世界五大洲各地均有报道,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论文对弓形虫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危害、诊断和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为弓形虫病的相关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8日龄仔猪暴发弓形虫病的诊疗报告骆永泉,邓绍基(广西贺县兽医站)弓形虫病是猪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生较多,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研究,报道较多,但8日龄仔猪暴发此病尚少见。现将我们所遇病例诊疗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本县沙田镇芳林村某养...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病是一种名叫刚地弓形虫(T.gondii)的原虫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患病的人畜共患病。自1908年Nicolle &  Manceaux从非洲鼠体及 Splendor从美洲兔体分离出弓形虫以来,至今90年了,以此期间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和报告了家畜弓形虫病及其对畜牧业的危害。1999年2月12日农业部第96号公告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种名录”包括了弓形虫病,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了摸清天峻地区马弓形虫病感染情况,于2000年7月对天峻县的5个乡的马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4.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犬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之一.对犬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诊断监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不但在公共卫生上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畜牧业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寻找敏感、特异、快速的弓形虫病诊断方法,国内外学者在弓形虫病诊断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弓形虫病调查、诊断的方法有病原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但免疫学方法仍是进行弓形虫感染调查、弓形虫病诊断的常用方法.检测抗弓形虫抗体或循环抗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有染色试验(DT)、凝集试验(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胶体金技术等.文章就该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6.
弓形虫又称弓形体、弓浆虫、毒浆虫,是由弓形虫科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人、畜禽和野生动物共患的原虫病.猪感染弓形虫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呼吸困难、肺炎、淋巴结炎、皮肤出现紫红斑或出血点、死胎、流产、失明及神经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以上,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多发生在5~10月,夏季是发病的高发期.本文将对临床接诊的一起仔猪弓形虫病诊疗过程报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免疫酶技术以其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弓形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弓形虫病的防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就几种常用的免疫酶方法在弓形虫病的应用概述如下: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971年Engvall和Van Weeman等首次创立ELISA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用酶催化底物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提高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的检测敏感性。Volley等首先将ELISA用于检测弓形虫病患  相似文献   

18.
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可感染200多种动物和人类。根据不同国家和使用不同的诊断方法测定猪的发病率为7%~86%,死亡率高达60%以上。近年来该病在我国时有发生,给养猪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据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约25%~50%,有人推算全世界约有1/4的人感染弓形虫。2001年11月湘南某猪场暴发猪弓形虫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原虫病。弓形虫实际上是猫的一种球虫 ,其整个发育过程 ,需要两个宿主。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 ,在其体内进行有性繁殖 ,随粪便排出卵囊。人和多种动物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在其体内进行无性繁殖 ,形成弓形虫速殖子和包囊 ,一旦侵入中间宿主体内 ,皆可引起弓形虫病或隐性感染。猪弓形虫的感染率较其它动物高。仔猪及成年猪均易感染 ,常可在猪场暴发 ,或呈地方性流行 ,其死亡率高达 60 %。弓形虫对某些猪也可造成隐性感染 ,不显症状 ,但长期存在于猪体内。因此本病对养猪生产 ,食品卫生和人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近…  相似文献   

20.
弓形虫病是由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寄生在细胞内的一种原虫病。犬感染弓形虫病后町通过受损的皮肤、呼吸道、眼等途径传染。弓形虫作为一种机会性感染因子可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是引起致死性病变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