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概况1953年5月間在磁縣一區陳家莊初次發現小麥吸漿虫,後經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齊兆生同志證實爲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an。據當時調查結果麥穗被害達70%,一穗中有虫最多14個,平均3.6個。1954年北京農業大學到磁縣進行生產實習,河北省農林廳希望農大將該地小麥吸漿虫發生的情況澄清一下,同時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麥作工作組亦在邯鄲專區內瞭解小麥吸漿虫的情況,經取得聯系,此次調查工作由農大和農研所配合進行並具體分工:農研所負責調查面的分佈,農大負責磁縣一區重點深入,但因按排整個實習工作瞭解情況和當地調查用具的準備工作,躭擱了一些時間,直至4月20日才開始調查,以後又不斷受共他工作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未能進行深入系統的調查。因此下面的結果和根據這些結果所做的初步分析,僅供以後繼續進行這一工作的參考。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辉清 《农村科技》2010,(12):27-27
<正>一、危害症状叶片受害,先在叶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成不规则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叶片背面边缘产生白色霉状物。植株茎部受害,产生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潮湿时,病斑上也长出白霉,病害发展快时,病株很快枯萎。病薯内部组织变褐坏死,与健康组织无明显分界,无食用价值,土壤干燥时,呈干腐状。  相似文献   

3.
一、病害症状马铃薯幼苗和成株均能发生。植株叶、茎、块茎均能被侵染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气候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被尤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和叶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受害时形成淡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由中心病株再扩大传播,病菌孢子又被带到块茎上,使块茎感病。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雨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的温度且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  相似文献   

4.
<正>晚疫病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播前严格淘汰病薯。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施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一次,二三次即可控制病害发展。厚培土,使病菌不易进入土壤深处,以减少块茎发病率。环腐病防治方法:种植脱毒薯。用小型种薯实行整薯播种。播前淘汰病薯。切块的  相似文献   

5.
1 播前拌种或浸种 因为带菌的种薯是晚疫病唯一的初侵染源,因此对种薯进行处理以控制初侵染菌源很有必要。种薯带病,重者不能发芽或发芽未出土即死亡;轻者发芽出土,发展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6.
台灣自1973年開始推動農業機械化,迄今就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而言,在水旱田整地、水稻揷秧及收穫方面均已高達98%以上,雜糧機械乾燥90%,主要雜糧作物機械播種95%以上,機械收穫90%,每公頃耕地平均馬力數爲3.0馬力以上,另園藝作物之種植、栽培管理、收穫及收穫後處理及畜牧機械亦有多項作業逐步機械化。因此台灣農業機械?壹蠢?用機電技術致力于除農業田間機械外的其它方面之硏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早熟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马铃薯早疫病发生危害也逐年加重,为控制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探索出以下综合防治技术。 一、发病症状 病株叶片产生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同心轮纹和少量黑霉,病斑外面有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薯块形成暗褐色圆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病斑下面组织干腐变褐。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02,(7):26-26
<正> 1、病状 黑星病在北京地区夏秋季节最易流行。月季病株叶片上出现直径3~4毫米黑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叶片脱落,发病严重时月季植株只剩下枝条及染病嫩芽。  相似文献   

9.
梨黑心粒遼西梨區的秋子梨上普遍發生,嚴重時減產七、八成,為害甚大。該病的症狀特徵為果心變黑,開花後一個月以後病果逐漸脫落,殘存者生勢惡劣,作"木梨"狀。調查資料顯示該病係由於花期遭受凍害所致。  相似文献   

10.
1 甜(辣)椒疫病的田间为害症状 其为害具体症状是:发病区有明显的中心病株.发病初期植株萎蔫,叶果不脱落,不变色,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植株茎基部一周变褐色,甚至缢缩。严重时上部茎叶果均染病.湿度大时,果实上产生白色霉层,干枯皱缩后,仍挂在枝上,叶片严重染病后,由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迅速扩大软腐,干燥后斑变为淡褐色,此时果叶易脱落:茎易在根部分枝处首先发病,严重时皮层软化腐烂易折断2 甜(辣)椒疫病的发生原因2.1 气候条件是疲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 当气温条件适宜时,一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中的马铃薯卷叶病外壳蛋白基因(PLRV-CP)全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马铃薯卷叶病毒RNA为模板,克隆了马铃薯卷叶病外壳蛋白基因,在pBI121的基础上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利用PLO(Poly-L-Ornithine)将PLRV-CP基因导入到马铃薯加工型品种大西洋的原生质体中,获得了转基因后代。在5株转化后代中扩增出长度为610bp的目标DNA片断,说明导入的外源PLRV-CP基因已经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CR结果的正确性。RT-PCR结果表明,在3株转化后代叶片中具有阳性表达。马铃薯卷叶病毒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比对照有明显的马铃薯卷叶病抗性。  相似文献   

12.
申玉香  李洪山  乔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60-10762
[目的]为稳定芹菜生产。[方法]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芹菜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并用10%、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芹菜叶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或残留病株,发病适温为22~30℃,相对湿度85%以上。该病普遍发生在苗期至成株期,主要为害茎、叶。芹菜叶斑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株率、严重度逐渐增加,但与当时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其中,病株率增幅为11.11%,1、35、级平均病斑数为8.141、7.28、29.33个。芹菜叶斑病病叶随着茎枝的生长,发病部位向上移升。苯醚甲环唑可有效防治芹菜叶斑病,防效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结论]芹菜叶斑病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发生普遍,发展迅速。苯醚甲环唑对芹菜叶斑病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Aphid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insect pests on cultivated plants in temperate regions. Their 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and phloem feeding behavior directly damage crops and deplete plant nutrients. Potato(Solanum tuberosum 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sources on the planet, and several aphid species, e.g., Myzus persicae(Sulzer)(green peach aphid) and Macrosiphum euphorbiae(Thomas)(potato aphid)(Hemiptera: Aphididae) colonize potato and transmit several economically important viruses. Aphid-transmitted potato viruses have been emerging all over the world as a very serious problem in potato production, inducing a wide variety of foliar and tuber symptoms, leading to severe yield reduction and loss of tuber quality. In this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of potato viruses with their hosts, aphid vector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试管微型薯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的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大化县七百弄乡进行马铃薯试管微型薯(MT)与普通种薯(CT),以及与当地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MT作种薯的生育期较CT的长;马铃薯的商品薯数不受种薯类型的影响;CT和MT作种薯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8450和26300kg/ha,分别是2006年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的259%和177%;MT作种薯的商品薯鲜重和干重分别是CT的69%和71%;以CT和MT作种薯种植的马铃薯商品薯折干产量1999年分别为6400和43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个玉米新品种的平均产量,2000年分别达7500和56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户农民的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产量。因此,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可以利用MT作种薯来发展马铃薯生产,并可利用该地区作为秋冬种马铃薯的种薯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报道了近年来在马铃薯生物工程方面研究的结果。在染色体工程方面,深入研究了花药培养诱导双单倍体及一倍体的方法,扩大了诱导范围,提高了诱导频率,获得了大量双单倍体品系,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有些材料正在育种方案中应用。用花药培养法从双单倍体诱导出了一批一倍体植株,并且首次发现从雄性不育双单倍体能诱导出一倍体植株。这些植株表现型分离广泛,无一相同的植株,说明均来自减数分裂后的细胞而不是来自花药壁的体细胞。一倍体植株均具有2n=X=12的染色体数,减数分裂不正常,无有效花粉形成,有些植株虽可产生浆果,但无种子。对染色体加倍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用双单倍体或一倍体试管苗的茎段或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植株的方法加倍的效果最好。在细胞工程方面,对马铃薯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从一些品种(品系)中诱导出了原生质体植株。在基因工程方面,研究了用土壤农杆菌对马铃薯进行单转化和复合转化的方法,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转化系统。用致癌和致根农杆菌进行复合转化得到了复合转化植株。这些植株具有茎粗壮、叶片皱缩等特性,其根的生长仍保持致根农杆菌转化毛根向上或平行生长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抗马铃薯X病毒(PVX)的植株,从疑似感染马铃薯X病毒的马铃薯叶片中提取出PVX cp cDNA,将其保守片段插入到RNAi质粒PHellsgate12中以构建编码发夹结构RNA的载体,通过Agroinfiltration的方法在本氏烟植株中瞬时表达.结果表明:病毒侵染10 d后,15株引入该载体的本氏烟植株对PVX均具有抗性,此载体可用于产生对马铃薯X病毒具有高抗性的转基因植物.  相似文献   

17.
甘薯资源抗(耐)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2年采用嫁接法接种对“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保存的162份甘薯资源进行病毒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资源在指示植物Ipomoea setosa上显示出带毒症状,但是资源的病毒病潜育期之间存在着差异,甘薯地上部分不显症并不意味不带病毒。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所培养的 3个基因型的马铃薯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均获得再生植株。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及基因型对分化频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甘薯病毒病广泛见于福建省各甘薯主产区,甘薯病毒种类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 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其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是最主要的种类。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甘薯品种田间带毒率为100%。通过对甘薯脱毒技术、指示植物法甘薯茎尖苗带毒检测技术、脱毒苗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机理及脱毒苗繁殖和利用等进行研究,建立了福建的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量(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冷凉灌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冀张薯12号’为供试品种,开展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二因素试验,设3个施肥量(600、1100、1600 kg/hm2)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6万、6.75万、7.5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能延缓马铃薯生育期,提高种植密度能缩短生育期;随施肥量增大,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均显著增大;随种植密度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与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株高、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肥量>密度;随施肥量和群体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大薯产量、大薯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产量要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以处理F2D3的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通过二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当施肥量达到1065.366 kg/hm2,种植密度达到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