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7个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种源4a生时的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模糊聚类法对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7个种源间存在分化和差异,其中15508号种源平均树高及单株材积最大,分别为10.48 m、0.022 8 m3;13019号种源平均胸径和保存率表现最优,为8.09 cm和79%;种源16500号干形生长表现最优.(2)树高、胸径与单株材积三者与干形、保存率及海拔间均存在负相关;保存率与南纬、东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呈现负相关;干形与南纬、东经呈现负相关,与海拔间呈正相关.(3)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巨桉种源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干形及保存率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0.267 5,0.262 9,0.266 8,0.163 5和0.039 3.(4)根据综合评分及模糊聚类,第Ⅰ类种源(种源13019、15508、15875和16500)生长表现最优,适宜在引种地种植,其余种源可通过进一步测定选择优良个体作为世代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选出适合伊春栽培的最佳种源,研究了10个种源五味子建园后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栽培后第1年,五营和伊春种源在株高、地径上表现最好,栽培第2年和第3年,各种源间在株高、地径上无显著差异。五营种源单株和单位面积鲜果产量在各种源中最大。综合比较10个种源五味子在伊春地区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及产量等的综合指标,初步选出五营种源为最佳种源,绥棱种源和伊春种源在果实产量上也是比较理想的种源。  相似文献   

3.
韦塔桉种源多性状综合评价及育种值的估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6个韦塔桉种源生长性状、形质性状的差异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各性状的差异极显著,种源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68.65%~93.45%,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42.20%~82.63%,呈中等至强度遗传;除干形与保存率外,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均呈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时17831种源生长最优,平均单株材积达0.08970m^3,比生长最劣的种源增加85.87%,17834种源形质指标最优,成活率与保存率最高。经综合评价,17834、17831和17835为较好种源。估算了6个种源的各个性状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栽培在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的13个地理种源马褂木植株,经连续5年的观测,研究各种源的适应竞争与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各种源植株的保存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贵州黎平种源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其保存率达72%,而福建柘荣种源适应性最差,保存率仅为8%.生长表现方面,种源间树高、胸径及年均树高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对各种源的保存率和生长量进行综合比较,以贵州黎平、湖北鹤峰及浙江松阳3个种源表现较好,可作为南京地区的优良种源推广;而江西庐山、陕西汉中和云南金平3个种源则表现较差,不适宜在南京地区引种栽培.其中,福建柘荣种源在试验过程中个体大量死亡,原因在于该种源主要来于近交群体,近交衰退可能是存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油用牡丹‘凤丹’果实性状及其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油用牡丹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筛选选择育种的重点选育目标,以8年生‘凤丹’牡丹为材料,根据结实量采集果实,对其单株产量、果实、籽含油率、脂肪酸成分等经济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平均单果质量、小果数量、平均小果质量、最大小果质量、最小小果质量、干果质量、干籽质量、干籽出仁率等与产量相关指标在高产组和低产组间差异显著,且单株产量与其余差异显著指标间均显著正相关;干籽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等指标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中,以单株产量作为重点选育目标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合闽南地区造林生产的优良红豆树种源,以8 a林龄红豆树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种源红豆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参试的不同种源在闽南地区整体生长良好,表现出优良的适应性和速生性。8 a林龄时,不同种源红豆树保存率均较高且种源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源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差异显著,其广义遗传力分别达到77.40%、75.23%和70.93%。福建华安种源的胸径、树高和立木材积均为最大,且显著优于除福建浦城种源以外的其他种源。7个种源中福建华安种源、福建浦城种源和福建德化种源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比群体均值高1.48%~8.87%、0.51%~8.50%和2.81%~26.01%,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1%~6.67%、0.36%~6.03%和2.17%~20.13%。  相似文献   

7.
为选择红锥优良种源,对在闽南山地开展的7个红锥种源试验林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与选择,结果表明:参试种源的适应性较强,各种源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高,且种源间差异小;从生长性状看,苗期和幼树期以葛山漳平、福建华安、广西凭祥和福建安溪的种源较好;7 a林龄幼林期,不同种源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遗传方差均大于环境方差,遗传力分别达88.79%、86.64%和88.66%。生长性状最优的种源为福建华安、广西凭祥和福建安溪,它们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比群体均值分别提高9.33%~14.12%、9.12%~18.52%和20.51%~50.57%。综合分析结果,初步选择出福建华安种源、广西凭祥种源和福建安溪种源为优良种源,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4.66%~12.54%、7.90%~16.05%和18.19%~44.84%。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广西3个不同的区域试验点进行种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地点间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及种源间显著,地点与种源的交互作用不明显;筛选出在各个区域点都表现优良的浦北和博白种源,与种源整体平均值比较,平均树高提高9.10%和12.24%,平均胸径提高13.49%,单株材积提高38.13%和44.68%,优良浦北种源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7.44%、11.33%、30.06%,优良博白种源遗传增益分别为10.02%、11.33%、35.23%;2个优良种源在形质指标上同样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与种源整体平均比较,通直度、圆满度、枝下高、分枝角度、最大分枝、冠幅分别提高6.71%和5.97%、6.31%和5.24%、6.64%和5.59%、2.97%和3.99%、3.03%和2.32%、3.92%和2.8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变异规律,为白栎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白栎自然分布区14个天然种源368个单株果实,分别测定4个形态特征指标和6个营养成分含量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白栎4个形态特征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差异极显著,6个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白栎果实形态特征的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为1.839,其中,果实宽度(1.886)>果实长度(1.837)>长宽比(1.832)>百粒质量(1.801);(2)白栎果实10个特征参数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仅个别存在显著相关性;(3)对10个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可将14个白栎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湖北利川、四川邻水、四川阆中、贵州黄平、湖南新晃、江西宜黄和广西全州种源为第一类;重庆万州、重庆江津、湖南龙山、福建武夷山、浙江武义、浙江西湖种源为第二类;浙江遂昌种源单独归为一类。[结论]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在种源内和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种源内的变异高于种源间的变异,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说明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果实特征参数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聚类分析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浙江遂昌种源果实综合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出适合牡丹江地区栽培的最佳种源,研究了8个种源刺五加建园后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栽培后第5年,东京城种源在株高、地径上表现最好,栽培第6年和第7年,各种源间在株高、地径上无显著差异。东京城种源单株产量和果实性状在各种源中表现最好。综合比较8个种源刺五加在牡丹江地区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及产量等的综合评价,初步选出东京城种源为最佳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