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广东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利用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光学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学特征,测序分析病原菌的rDNA ITS序列.[结果]基于柯赫氏法则的致病性测定,证实从发病西番莲茎基部主干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对西番莲具有致病性.BLAST在线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rDNA ITS序列与多个腐皮镰孢菌菌株的相似性在99%以上.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及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引起广东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结论]近年来引起广东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防治西番莲茎基腐病需注重早期预防,提早防治;合理规划种植,加强栽培;做好冬季清园,合理疏剪.  相似文献   

2.
番茄茎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茎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和果实,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商丘地区番茄茎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茎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苹果链格孢菌(A.alternate)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与链格孢属的其他小孢子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番茄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掌炭疽病和叶霉病是危害切花红掌生产的两种重要病害。本研究通过传统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切花红掌生产中两种主要病害进行鉴定,并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从感病植株上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通过ITS序列分析和比对,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红掌炭疽病的致病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与GenBank中查到的登录号为KC17207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红掌叶霉病系复合侵染,其致病菌为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和Alternaria alternata,分别与GenBank中查到的登录号为KC880082.1和JX406531.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分别为96%和97%。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广东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株菌株,所有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一致,菌落圆形,白色,背面浅灰白色至肉桂色,分生孢子团橘红色,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单孢;ITS和TUB2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的菌株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均聚类在一起,置信度分别为82%和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的症状与田间的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病样发病症状、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ITS和TUB2)分析,发现引起三明市明溪县的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相似文献   

6.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却极为相似;通过不同菌株的rDNA ITS序列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与高粱生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相似度达99%,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不丰富。  相似文献   

7.
福建坛紫菜赤腐病的病程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0月-2012年2月,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泉州市和晋江市等海区发生的坛紫菜腐烂病害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发病特征以及镜检,详细记录了该病害的侵染过程,并在发病组织中观察到双鞭毛游动孢子以及孢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等重要结构特征,病菌形态与条斑紫菜上的紫菜腐霉相似;利用半海水玉米琼脂培养基分离提纯该病菌,命名为FM1.经感染试验证实,FM1引起的发病症状与自然海区患病紫菜的症状一致,说明FM1为致病菌.通过扩增该菌核糖体DNA ITS序列,并构建基于ITS+5.8S序列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FM1菌株与紫菜腐霉的ITS区相似度很高,达到99%.综合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确定,紫菜腐霉是导致此次病烂的主要病原菌,该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称为"赤腐病".  相似文献   

8.
从观赏海棠干腐病病斑处分离纯化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确定病原菌种名,得到观赏海棠干腐病相关病原菌ZWY0501、ZWY0502(登录号:MG554650、MG554651),分离频率分别为55.36%、42.86%。2株孢子均无色,香蕉形或椭圆形,(3.13~5.51)μm×(1.19~1.89)μm。ITS系统发育树中,2株约590bp菌株与已登录的苹果腐烂病病株(Valsamali,登录号为:KP337612)同源性最高,最大相似率达到99%。形态学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ZWY0501、ZWY0502均为苹果黑皮腐壳菌(Valsamali),其为观赏海棠树皮腐烂病病原。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控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2013年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试验田的白菜上出现了一种叶片黄化,根茎部维管束变色的病害,查明其病原种类.[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茎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沾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rDNA-ITS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的ITS序列(登录号KC156636.1)相似性达98.0;,故将其鉴定为V.dahliae.[结论]明确了新疆石河子地区白菜黄萎病的病原种类.由于黄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在黄萎病重病田轮作倒茬时不要种植白菜,以免引起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广东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一火龙果种植基地发现了一种火龙果新病害,命名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通过病原菌分离与纯化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引起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白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其形态特征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相似。病原菌接种后,火龙果果柄出现白色菌丝,与自然发病果实症状一致。病原菌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与已有木贼镰刀菌的r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和rDNA-ITS基因序列鉴定结果,最终确定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特性及贮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秀  熊友华  刘念  寇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96-9497
[目的]为姜花属植物的引种驯化、杂交后代的培育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温度、基质、光暗条件对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并且对其适宜的贮藏温度和湿度作了初步探讨。[结果]普洱姜花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25~30℃;在珍珠岩、沙子、滤纸3种基质中,以珍珠岩为基质黑暗处理种子萌发率最高,且萌发整齐、迅速;种子不存在休眠现象,种皮也不存在抑制物质;贮藏时适宜保持干燥。[结论]影响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基质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2.
荒漠肉苁蓉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提高荒漠肉苁蓉产量,改良其品质为目的,首次对肉苁蓉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的研究.使用秋水仙素与0.1;琼脂和二甲基亚砜混合液处理植株生长点,分别处理1、2和3 d.处理3 d能得到多倍体植株,多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相比,在形态上,多倍体植株肉质茎变粗,子房体积增大,花粉粒明显变大,小孢子染色体数目为2 n=2 x=40,而原二倍体植株的花粉染色体数目为n=x=20,初步证明诱变植株为同源四倍体.用HPLC对肉苁蓉中松果菊苷进行定量测定,发现诱变株有效成分增加12.7;.  相似文献   

13.
王德礼  顾地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66-19267
[目的]筛选出长白柳嫩茎离体培养各阶段的培养基。[方法]以长白柳嫩茎基部直接再生形成的丛生芽团为试材,利用"延缓生长"的方法在试管内对长白柳进行种质保存,应用均匀设计法探讨了影响长白柳丛生芽团试管保存的主要因子和水平,筛选最适于长白柳丛生芽团试管保存的培养基。[结果]长白柳最适宜的丛生芽团试管保存培养基为:N-68+根皮苷3.20 mg/L+KT0.70 mg/L,保存43个月生长率仅为0.97%。对保存前后的芽苗生根情况对比结果表明,保存后的芽苗生根速度快,生根率达99.6%以上,较未保存前的生根率99.0%高。[结论]在试管内采取"延缓生长"法保存长白柳丛生芽团是切实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彭锐  李隆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09-22310,22327
对太白贝母的药用历史、分布与生境、栽培与组织培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太白贝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金铁锁应用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笔者采用白色农膜覆盖、黑色农膜覆盖、不覆盖任何农膜(CK)研究了金铁锁种子直播栽培的效果。结果表明:用地膜覆盖栽培比不盖膜栽培第1 年可明显提高保苗率,增加根重;第2 年保苗率明显降低,根重无明显差异;第3 年保苗率和根重都明显降低。种植第1年可用农膜覆盖,种植第2、第3年不能再盖膜。3年连续盖膜栽培可导致金铁锁最终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湖北麦冬叶片的快繁体系。[方法]以湖北麦冬幼嫩叶片为外殖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向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GA后进行培养,探讨外源激素对其愈伤形成、不定芽分化、增殖与不定根形成的影响。[结果]采用MS+0.1~2.0 mg/L 6-BA+0.01~0.5 mg/L NAA培养基,愈伤诱导率在20%以上;采用MS+0.1~1.0 mg/L 6-BA+0.01~0.5 mg/LNAA+0.1~1.0 mg/L GA培养基,对芽的生长及增殖效果好,说明GA具有提高成苗率的作用;采用1/2MS+0.1~0.5 mg/L NAA或0.1 mg/L IBA或0.1~0.5mg/L IAA,20 d内生根率可达97%以上。在腐叶土∶珍珠岩=5∶3的基质中驯苗,成活率可达90%以上。[结论]优选出了湖北麦冬叶片的最佳快繁体系,为麦冬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叶黑柴胡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品种鉴别、生物学特性、种植栽培研究等方面,对小黑叶柴胡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华木莲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线路踏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华木莲SinomanglietiaglaucaZ.X.YuetQ.Y.Zheng植物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优势度、群落均匀度以及物种丰富度等指标进行了计测,并初步分析了群落类型、结构与特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该植物的生境和花木莲种群特征,最后指出华木莲为中性偏阳性树,在林内天然更新困难,在现状植被中,该种群为衰退种群。  相似文献   

19.
以陕北地区8个县(区)种植2~3代疑似带毒的马铃薯叶片为材料,Trizol法提取马铃薯叶片总RNA,以已公布的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反转录合成cDNA,RT-PCR扩增目的 DNA片段,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回收纯化CP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和测序,采用DNAstar软件分析序列一致性。结果显示,所有马铃薯叶片中均扩增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长度为400 bp的目的片段,表明这些马铃薯均感染了Y病毒;陕北8个县(区)马铃薯Y病毒CP基因与国内外其他地区12个样品之间的序列一致性为88.4%~99.8%,表明马铃薯Y病毒的CP基因序列比较保守,不易发生变异。RT-PCR方法可快速、准确地检测马铃薯Y病毒,从而为马铃薯茎尖剥离脱毒生产脱毒种苗(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沙漠地区肉苁蓉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肉苁蓉主要成分、功效、产品开发市场前景、产业效益估算,提出了沙漠地区肉苁蓉产业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