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条件下佳木斯市旱涝灾害演变规律。【方法】以1951年以来佳木斯市春季逐日降水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实时资料为依据,用降水距平百分率Ri和Z指数法分析佳木斯市春季旱涝类型、出现频率及时空分布特点并建立春季降水预报方程。【结果】1961—2015年,佳木斯市所属县(市)出现大涝和大旱的频率在72%~96%,1996年以前出现大旱频率较高,而1996年以后出现大涝的概率更大;佳木斯市在年降水量减少的同时,春季3—5月降水变化呈上升趋势,在55年的线性变化趋势中,每10年增加约9.6%;从地域分布看,佳木斯西部地区比东部更易发生旱涝且转换更加频繁;佳木斯春季旱涝趋势主要受前一年春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以Minitab 16筛选的环流特征量为因子,建立春季降水量预报方程,其预测春季旱涝类型准确率为63.6%。【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佳木斯市春季旱涝灾害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枣庄地区春旱降雨特征。[方法]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干旱分析方法,应用枣庄地区35°N南北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枣庄地区近50a春旱气候特征。[结果]1961-2010年间枣庄地区春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平均值在-0.64~-0.59之间,呈不显著变湿趋势。枣庄地区35°N以北春旱频率高达88%,35°N以南春旱频率为76%。20世纪60、90年代及2000年代枣庄地区北部春旱比南部严重,70年代南北春旱等级分布基本接近,80年代南部地区春旱比北部严重。60、90年代春季中旱高发,70年代、2000年代轻旱高发,80年代重旱高发。[结论]枣庄地区南北部春季暴雨日数的显著差异是导致春旱频率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春季干旱最明显的振荡周期是6a左右。  相似文献   

3.
油菜花期降水适宜度变化趋势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估油菜花期降水适宜度变化及气候风险。【方法】应用气候倾向率确定油菜花期降水适宜度变化趋势;根据降水适宜度与油菜气象产量的关系,应用Beta分布评估油菜花期湿害气候风险。【结果】浙江省油菜花期降水适宜度总体呈现正效应,适宜度以平均0.0075/10a的速度上升,浙江省油菜花期湿害呈现减弱趋势;油菜成灾年、歉收年的降水适宜度风险概率空间分布呈现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增产年的风险概率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结论】气候变化使油菜花期降水适宜度偏好、风险降低,总体上有利于浙江省油菜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60年广西甘蔗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特征,为广西甘蔗防旱避灾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广西甘蔗发育期、土壤资料和气象数据,在重点考虑降水有效性和作物系数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采用线性和周期的时序分析法及空间站点技术进行甘蔗生育期内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年际干旱发生率在甘蔗工艺成熟期最高,茎伸长期次之,苗期和分蘖期较低,其中,苗期、分蘖期和茎伸长期的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工艺成熟期以重旱和特旱为主,研究时段内各等级年际干旱发生率无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有2~5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发生年份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苗期的轻旱和中旱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南,轻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下,中旱发生频率在30%以下,重旱发生频率低于10%且分布范围较小;分蘖期的轻旱在全区各地均有发生,其中,桂西南发生频率最高,普遍在21%~40%,中旱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发生频率低于10%,重旱发生频率低于10%且范围较小;茎伸长期的轻旱在全区均有分布,发生频率在11%~70%,其中,中旱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发生频率在21%~60%,重旱主要分布在桂东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西苦楝春季物候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广西物候资料、气象常规观测数据,结合相应地理空间数据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的物候期受地理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其营养时期的物候期受经度影响比纬度影响略大,在其生殖时期的物候期受纬度影响比经度影响大。从气象因子角度和地理因子角度分析可得到大致相同的广西苦楝春季物候变化的规律。【结论】广西苦楝物候期发生的时间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从河谷平原到山区推迟;对苦楝春季物候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气温,影响时段主要集中在该物候期发生的前1个月到前3个月。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宜君县森林碳密度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宜君县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为宜君县森林价值及服务功能估算等提供参考。【方法】以宜君县第7次二类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平均生物量法进行生物量估算,结合不同树种的分子式含碳率,进行宜君县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估算,并结合GIS软件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探讨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宜君县森林碳储量为1 093 721.91t,森林平均碳密度为15.20t/hm2,总体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西部碳储量和碳密度明显高于东部。林分和灌木碳储量占森林碳储量的94.97%,林分平均碳密度为18.42t/hm2,天然林的碳密度均高于人工林。乡镇与国有林场森林在碳密度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国有林场森林碳密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而乡镇森林碳密度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结论】宜君县林分的碳密度低于陕西省林分的平均碳密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黑土区坡耕地切沟分级特征,明晰地形条件与耕作垄向对切沟发育的影响,揭示自然条件与人类耕作扰动下切沟侵蚀发育机理,为切沟侵蚀精准防控与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关键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结合野外详查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切沟长度、坡度、垄向角、垄作坡长、垄作坡度等指标,结合地貌学水系分级原理划分切沟等级,并分析人为垄作因素与自然因素对切沟发育的影响。【结果 】(1)研究区发育的234条切沟可分为4个等级,其中1级切沟数量最多,沟长随着切沟等级提升而呈增加趋势;(2)斜垄耕作占比最多、横垄(80~100°)次之,1级沟主要分布在横垄耕作(38%),0~300 m垄长(81%)和0~2°垄作坡度范围内(48%);(3)切沟数量随着海拔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210~220 m切沟最多,随着海拔的增加,垄作坡长和垄向角呈增大趋势,而垄作坡度呈现减小趋势;(4)切沟数量在坡度2~4°最多,随着切沟坡度的增加,垄向坡长和垄向角度减小,垄作坡度增大。【结论 】分析黑土区切沟分级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不仅可以很好的反映地表植被的繁茂程度,而且是指示植被活动和植被生产力的良好指标之一。【方法】本研究采用2004年12月至2014年11月的MODIS卫星影像、TRMM卫星数据,辅以站点监测的气温和风速数据,分析植被NDVI在10年间的不同季节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降水量对植被NDVI产生的影响,剖析植被覆盖与风速、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10年间植被NDVI在研究区内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春季体现出自西向东NDVI逐步减少的趋势,夏季和秋季的植被NDVI由西南至东北逐步降低;(2)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水量都呈现出由西南到东北方向逐步降低的分布特征,冬季降水量呈现了由西向东逐步递减的分异特征;(3)降水量与植被NDVI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降水对植被NDVI有驱动作用,但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4)平均风速在空间格局上都呈现出条带性的分布特征;(5)植被NDVI在夏季和秋季均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但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比,水分条件才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结论】本文筛选了3个气候因子,能为更全面的剖析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过程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钟佩  韦玲玲 《广西农学报》2022,(6):81-85+94
【目的】探索广西研学基地空间分布特征,为优化广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空间发展格局、提升其研学旅行竞争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广西159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进行探究。【结果】结果表明:研学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从研学基地的总体数量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排名后两位分别是防城港市、贺州市;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匀,发现研学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空间布局模式为主次两核心分别是南宁市和桂林市;在标准差椭圆分析上,研学基地点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其空间分布重心位于来宾市;通过叠加分析,发现A级旅游景区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到的图形椭圆明显向西北方向偏移。【结论】旅游景区的分布影响着研学基地的分布,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建设研学旅行基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近20年白城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综合统计分析、气候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白城地区气温变化呈线性升高趋势,降水呈线性减少趋势。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极端高温事件由北向西南递减;极端低温事件由西向东递减;高温日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霜冻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夏季日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热夜日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暴雨日数由北向西南递减。白城地区多局地暴雨天气,区域性大范围暴雨天气很少出现,近年来白城地区的暴雨日数时间分布上呈下降趋势,暴雨分布呈南多北少的趋势,通榆暴雨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