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冬季拖拉机维护保养措施,具体包括更换油料、蓄电池的维护保养、检查维护、冬季启动注意事项、冬季驾驶、冬季封存6个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拖拉机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戈壁酿酒葡萄冬季整形修剪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冬季修剪量的确定、冬季修剪基本技术方法、枝蔓更新、冬季修剪技术、冬季修剪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以为戈壁酿酒葡萄规范化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几种暖冬划分标准,利用山西省岢岚部队场区1971~2000年、2004年冬季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2004年冬季各月气候特征,得出2004年冬季前暖后冷,总体上为冷冬,降水明显偏多;计算了标准差,用t检验法检验2004年冬季气温、降水总体显著性情况,得出了在95%置信区间,冬季的平均气温与30年冬季平均气温没有显著性差异,降水与30年冬季平均降水量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偏多;简析了几次天气过程,由于降水量大,连晴天少,使得气温偏低。  相似文献   

4.
冬季马铃薯生产是临沧市冬季农业开发的主要产业之一,其产品有上市早、价格高等特点。文章从临沧市冬季马铃薯种植优势、生产现状入手,分析了临沧市冬季马铃薯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临沧市冬季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5.
兴宁市冬季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兴宁站建站后50年(1960—2009年)冬季气温资料,对兴宁市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0.253℃/10 a,20世纪90年代冬季气温开始急剧升高;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长率为1.9℃/10 a,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4.7℃/10 a,表明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其主要贡献因子为平均最低气温的大幅升高;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0.458℃/10 a,远大于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1年1月至2010年2月大连地区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大连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大连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1951—2010年大连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明显,而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更为显著;大连地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90年代无冷冬。80—90年代大连地区冬季增温剧烈,而90年代以来冬季气温的上升已使大连地区的冬季出现了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7.
冬季果树休眠期是病虫害防治的有利时机,总结了冬季果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保证果树正常度过冬季休眠期、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60年长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锋  王宝书  孙鸿雁  王乙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34-14236
利用长春测站地面气温资料、850 hPa高度场温度资料,分析了长春地面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850 hPa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变暖的主要特征为最低气温变暖最明显,冬季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明显高于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在冬季的3个月中2月份的增温趋势最明显;在近10年中,趋势倾向达到最大值。通过相关计算,冬季最低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928;随年代增加低温日数明显减少,与冷冬、暖冬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冬季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不如年平均气温明显,表明其他季节的贡献也比较高。长春市的增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春冬季平均气温对年平均气温的方差贡献率达到14%。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升温趋势,50年来冬季升温趋势是0.19 ℃/10年,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是0.48 ℃/10年,可见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呈现升温趋势,冬季升温趋势没有年平均气温升温明显;分析了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气温与地面冬季平均气温相关显著,表明地面和对流层低层同时变暖。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南方229个站1962~2012年冬季降水量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1961 ~2011年全球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分析、合成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异常与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和印度洋海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均在1980年左右发生了突变;印度洋存在2个海温关键区(北印度洋、西南印度洋),影响着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关键影响时段是前一年12月~当年2月(简称冬季);北印度洋冬季海温与江南地区、华南地区东部、淮河流域的冬季极端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西南印度洋冬季海温与江南地区中西部、西南地区东南部、华南地区东部以及江淮地区的冬季极端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景东冬马铃薯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景东实际出发,分析了景东冬季马铃薯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发展景东冬季马铃薯的思路和重要性,提出了景东发展冬季马铃薯的目标、任务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山东省泰安农业气象试验站2019-2020与2020-2021年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实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泰科麦31品种小麦,日照时数在冬小麦出苗-开花阶段起重要作用,发育期天数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冬小麦出苗后日照越充足,苗情越好;抽穗期后日照条件差,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限制作用。(2)越冬过程的开始主要受日最高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越冬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则受日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3)适量的降水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促进作用。(4)各播期处理的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 Logistic 生长规律,灌浆速率与各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在不同播期的表现不同。(5)冬小麦千粒重受前期生长状况与越冬期积温、负积温影响,冬小麦越冬期低温持续时间短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千粒重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气象条件和栽培因素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年份的温、光、水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探明了影响小麦冻害、最高群体及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主要气象因子与次要因子;提出了最佳播期、适期上限、适期下限播种的冬前主茎叶龄数;确定了冬前不同主茎叶龄数与播种期、播种量的关系;明确了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公顷产量为7 500.0~9 000.0 kg的施肥量,氮肥基施、冬前和拔节期追施的比例;制定了冬前肥水的积温指标和拔节肥水的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中、北部冬小麦播期和越冬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近30a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变化趋势,结合多年多点多品种播期试验,确定了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适宜的播种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呈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年增加0.088 8℃;冬前气温也呈升高的趋势,冬前平均气温每年约增加0.054 5℃;越冬气温亦呈上升趋势,每年约增加0.078 8℃.综合...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天门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55-2015年天门市冬小麦播种期内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传统播种期内气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气候适宜冬小麦播种期逐渐推迟,传统播种期内降水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利用1981-2015年天门市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按照传统播期播种冬小麦存在的利弊,得出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冬小麦的播种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杨书运  严平  钱坤  江波  张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3-8434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百战  吕翔  朱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71-17172,17282
利用详实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徐州市1950~2008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夏季降雨量增多23%,冬春季温度分别升高了1.9和2.5℃,说明徐州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夏季降雨量增多,导致夏季涝渍灾害加剧,秋熟旱作严重减产;冬季变暖,导致小麦苗期旺长,抗冻能力降低,春季易脱肥早衰,从而影响高产稳产。这些都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通过小麦适播期的变化和水稻、玉米等旱作产量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调整作物品种、播期和布局的必要性,据此给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分析了该措施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2014年驿城区冬小麦高产的有利气象条件。播种-出苗阶段,底墒水充足,小麦出苗率高,生长整齐;返青提前,使返青期长,穗分化时间加长,可能造成小麦小穗数增加,穗粒教增多;拔节-抽穗期,虽然降水比常年偏少,但能够基本满足小麦开花灌浆对水分的需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和日照条件,对小麦的抽穗、灌浆非常有利,也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伍智文  蔡海朝  解娜  刘久国  邓见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68-15369,15384
利用2011~2012年娄底市开展的育苗移栽油菜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对不同播期各主要生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各生育阶段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播种期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原因,在可播期内,油菜产量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播种期推迟导致全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苗期,苗期过短不能形成旺苗越冬,影响冬后产量性状形成。气象条件是影响油菜产量的次要原因,从不同播种期试验资料与气象因子分析可知,不同播种期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与降水。苗期日平均气温高,日照足且有适当的降水,可使苗期苗势好,长势旺。因此,从气象条件考虑最佳播种期应选择9月中旬中期。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2013年低温春涝气候特征及对春耕春播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2012~2013年冬春遭遇罕见低温多雨雪天气,春季低温湿涝突出,春耕春播推迟.其中,秋冬春降水连续偏多,尤其秋冬季节降水量异常且冬春积雪覆盖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春季土壤湿涝明显,春耕整地和春播受阻;冬春季持续异常低温,尤其春耕春播关键期4月上中旬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低温,春季土壤化冻明显延迟,春耕整地推迟.2012~2013年秋冬降水量异常偏多、春耕春播关键期出现历史罕见低温是造成2013年低温春涝最关键因素.春季异常低温和显著湿涝叠加使东北地区春耕和春播明显延迟,尤其旱地春耕春播受较大影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大田播种较常年普遍推迟5~15 d.此次低温春涝对东北地区春耕春播生产综合影响为2000年以来程度最重;黑龙江在东北三省中受影响最重;从气象单因素角度看,湿涝对春耕春播不利影响显著大于低温.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确定合理播期和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利用2001—2021年临沂市气象资料和农业农村部门苗情调查数据,同时参考1962—2000年临沂市历史天气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性预测对小麦生育期温度、积温以及主要生育期日期和持续时间进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和各生育期均对气候变化发生了不同的响应,适播期为10月8—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1—14日;分蘖期出现反复降温频率变高,促进了小麦冬前抗寒锻炼,利于形成壮苗;冬前积温增多和越冬期延迟,间接推迟了适播期,为上一季玉米晚收创造了条件;返青大幅提前和返青后积温显著增加,大幅缩短了小麦停止生长和越冬时间,增加了冬小麦实际生长时间,有利于冬小麦苗情转化;拔节期大幅提前,使小麦更容易遭受晚霜冻(冷)害和倒春寒;4月和5月温度下降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提供了更好的气候条件,特别是5月温度下降既减少了干热风的发生机率又利于小麦后期灌浆。确定了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为小麦全生育期田间管理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