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刺幼苗生物量与氮含量在叶与全株间的尺度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植物生物量和营养的分配模式是植物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一种演变策略,其资源分配给不同构件的模式是其生物学特性的一个基本方面。本文目的为解决野外调查工作中植物整体生物量与养分含量难以测定等问题。 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唐古特白刺幼苗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叶3个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3个主要组成构件生物量的测定与拟合分析,以叶器官为变量,建立了白刺全株生物量的预测模型,并通过进一步测定其各部位氮含量,建立了其全株氮含量的预测模型,得出了白刺叶与全株不同尺度之间生物量与氮含量的缩放关系,探讨了白刺全株生物量与全株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以叶生物量对数转换值为自变量能够很好的拟合出根(R2=0.901 2,P < 0.001)和茎(R2=0.926 4,P < 0.001)的生物量;以叶氮含量为自变量也能够较好的拟合出根(R2=0.850 1,P < 0.001)和茎(R2=0.844 7,P < 0.001)的氮含量,进而得出以叶器官生物量为自变量的全株生物量预测模型:Mp=ML+100.020 9 ML0.845 6+100.436 9 ML0.867 8,以及以叶器官生物量与氮含量为自变量的全株氮含量预测模型:Np=MLNL+100.020 9ML0.845 6(0.109 4NL+0.015 6)+100.436 9ML0.867 8(0.108 8NL+0.014 8),并经实测数据验证,白刺全株生物量与全株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表达为:lgN′p=1.075 2lgM′p- 1.768 4。结论白刺通过某一构件的生物量与氮含量能够较好的预测出其全株生物量与全株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接种AM菌剂对樟树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丛枝菌根真菌在野外环境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进行AM菌剂接种试验,5个月后对樟树幼苗苗高、地径,根、茎、叶生物量,光合特征以及感病情况进行测定,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组樟树幼苗的苗高、地径均有明显提高;根、茎、叶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02、3.48和3.40倍;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7.02%、43.61%和46.27%;净光合速率也较对照提高。对照组感病率约为接种组的6倍,对照组感病指数为接种组的13倍。  相似文献   

3.
【目的】植物的营养分配可反映其物质和能量策略,但测定植株各器官营养分配模式较为繁琐。基于各器官间含量相关性可构建估测模型,利用易采样测定器官估测单株的营养含量,为快速评估苗木氮磷钾含量提供途径。【方法】以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按根、茎、针叶3种器官进行生物量、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测定,以易采样器官——针叶为变量,构建云南松苗木单株生物量(Mp)、单株氮储量(NRp)、单株磷储量(pRp)和单株钾储量(KRP)估测模型,分析云南松苗木针叶生物量与单株生物量、单株生物量与单株氮储量、单株磷储量、单株钾储量间的缩放关系,阐明云南松苗木单株生物量与单株氮储量、单株磷储量、单株钾储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云南松苗木针叶生物量(ML)经对数转换后能很好地拟合单株生物量(R2=0.9988,P<0.01),单株生物量Mp=ML+10-0.235ML-0.300+10-0.334 M0.598  相似文献   

4.
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石灰土基质中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并为光皮树菌根化育苗技术提供参考.对大田栽培和盆栽幼苗接种AMF菌剂,幼苗生长1年后测定其生物量及形态特征指标.结果表明:无论大田栽培(CF)还是盆栽(CP),接种AM菌剂都显著提高了光皮树幼苗的株高和基径;大田栽培接种AM菌剂的植株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都显著高于未接种的植株;盆栽接种与未接种植株之间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茎、叶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无论是大田还是盆栽,接种植株根冠比都小于未接种植株,但差异不显著.大田栽培植株的根、茎、叶和总生物量都大于盆栽接种植株,但是根冠比显著小于盆栽植株的根冠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石漠化生境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选取优势菌种提供参考。  方法  设置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农林生物肥(MN)、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农林生物肥(YN)、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农林生物肥(GN)、农林生物肥(ck)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白枪杆生长(树高、胸径、根和叶生物量、叶面积、叶片色素及叶绿素)及光合特征(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变化。  结果  ①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白枪杆的生长与叶、根生物量积累(P<0.05)。②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和根内根孢囊霉显著提高了白枪杆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的相对含量(P<0.05),提升率达6%~67%。③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白枪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P<0.05),显著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P<0.05)。④主成分分析表明:气孔导度、树高、叶黄素是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主控因子,平均贡献率达45.81%,叶绿素b、生物量和总叶绿素的影响次之。  结论  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主要通过促进植株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显著提高白枪杆净光合速率,其中摩西斗管囊霉为最优菌种。图5表2参33  相似文献   

6.
3种外源植物激素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 Hems1)为木犀科(Oleaceae)梣属(Fraxinus)双子叶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茎干木材用途广泛。研究不同激素处理下白枪杆幼苗生长量与生物量及其分配关系,了解白枪杆幼苗在不同外源激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情况,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树种速生育苗提供参考。【方法】以白枪杆容器苗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测定玉米素(ZT)、3-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3种外源植物激素不同组合处理白枪杆幼苗的生长量和生物量,利用SPSS 19.0分析幼苗生长量、生物量及其分配与不同激素的关系,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不同激素对白枪杆幼苗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不同,ZT和IAA起主要作用,GA3作用不明显;ZT 50mg/L+IAA 50mg/L+GA3150mg/L苗高、地径增长量最显著,处理1(ZT 25mg/L+IAA 50mg/L+GA350mg/L)冠幅增长量最显著。不同外源激素处理白枪杆幼苗各器官间茎、叶生物量分配比差异显著,根与地上生物量分配比无显著差异;根生物量分配比最大为ZT 25mg/L+IAA 150mg/L+GA3250mg/L,最小为ZT 50mg/L+IAA 150mg/L+GA350mg/L,茎生物量分配比最大为处理5(ZT 50mg/L+IAA 100mg/L+GA3250mg/L),最小为清水处理(CK);叶生物量分配比最大为CK,最小为处理3,地上生物量分配比最大为处理6,最小为处理3。苗高增长量与幼苗地上、根、叶和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与茎生物量显著相关,地径增长量与地上、叶和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与根和茎生物量显著相关,冠幅增长量与各器官生物量极显著相关。白枪杆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最适外源植物激素浓度为ZT 50mg/L、IAA 50mg/L、GA3150mg/L,生物量分配比与植物大小无显著关系,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叶茎根,各器官生长量与生物量相关性总体极显著。【结论】3种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处理组合对白枪杆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ZT起主要作用,IAA起次要作用,GA3作用不明显。苗高、地径增长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以处理4(ZT 50mg/L+IAA 50 mg/L+GA3150mg/L)最佳,冠幅以清水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化枳橙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根内球囊霉、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橙幼苗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真菌对枳橙幼苗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40%~7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橙的苗高、地茎、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显著增加;AM真菌对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根区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接种AM真菌增加了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的活性,各种酶活性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接种菌根的根际土壤中,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且N、P含量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枳橙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pH及养分特性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菌根真菌的侵染率.  相似文献   

8.
蚯蚓-菌根互作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良滨海盐碱地不良的土壤理化性质,使其适合作物生长,从生物改良角度,研究蚯蚓(Eisenia fetida)与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ntraridices)互作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作用。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加菌根和蚯蚓(CK)、接种菌根真菌(AM)、添加蚯蚓(EW)、添加蚯蚓和菌根真菌(AM+EW)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蚯蚓和接种菌根真菌均能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P0.05),提高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P0.05)。同时,蚯蚓能促进菌根真菌的定殖(P0.05),二者互作使土壤水溶性全盐含量降低25.4%,玉米根系表面积增加51.8%,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提高31.1%、21.0%、48.3%,地上部生物量提高80.2%。因此,在滨海盐碱地添加蚯蚓及菌根真菌可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改善植物根际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促进其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养分及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图2参94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平茬后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相对生长关系,为综合分析其平茬后的补偿性生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度平茬(平茬高度5 cm)、中度平茬(平茬高度10 cm)和轻度平茬(平茬高度15 cm)3个平茬高度处理,以不平茬作为对照,1年后采用全株收获法测定根(主根和侧根)、茎(主干、侧枝、萌条枝)、叶(母株针叶和萌条针叶)生物量,并计算各器官的生物量占比,比较分析各处理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差异及平茬高度与各器官生物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分析各器官间生物量的相对生长关系。【结果】 云南松苗木除重度平茬的叶生物量显著(P<0.05)小于对照外,其余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地上部分和单株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平茬高度处理间根、茎、叶生物量的再分配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根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主根,茎生物量更多分配到侧枝,叶生物量更多分配到母株针叶。从生物量占比来看,处理间根质比、叶质比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重度平茬可显著提高根质比、降低叶质比(P<0.05);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云南松苗木根质比(16.38%~23.52%)逐渐增加,叶质比(48.12%~40.94%)逐渐减小,茎质比(33.79%~35.54%)的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平茬高度与主根生物量、侧枝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萌条枝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萌条针叶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即平茬高度的降低有利于主根生物量和侧枝生物量的积累,但会减少萌条枝和萌条针叶生物量。相对生长关系分析表明,重度平茬叶 单株生物量间和轻度平茬地上部分 单株生物量间为异速生长关系;其余的叶-茎、叶-根、茎-根、地上部分-根生物量等的相对生长关系均为等速生长。【结论】平茬通过影响云南松苗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进而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平茬高度降低可促进生物量向根分配,减少向叶分配,而对茎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平茬后的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那拉提山地草甸群落千叶蓍进行定株观测,分析有性生长个体的生物量分配。结果表明,千叶蓍茎生物量分配显著(P<0.001)大于根生物量分配、叶生物量分配和花生物量分配;花生物量分配显著(P<0.01)大于根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根生物量分配与叶生物量分配差异不显著(P=0.74);个体高度为影响千叶蓍有性生长个体生物量分配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2.
接种AM菌根对翅果油树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国家二级濒危植物翅果油树幼苗接种AM菌根(Glomus mosseae和Acaulospora delicata)对其生长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G.mosseae、A.delicata的侵染率分别为92.5%、45.4%;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22%和38.6%。菌根化幼苗光饱和点显著高于对照,而光补偿点却都明显低于对照。菌根化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有显著提高,而胞间CO2浓度(Ci)与气孔限制值(Ls)则变化不明显。菌根化幼苗叶片叶绿素a/b的值增高是对照的1.480倍;叶绿素a含量都显著对照;叶绿素b的含量表现出负增长效应。研究表明,AM菌根促进了苗木的生长,增强了苗木对光的利用效率,更加完全地利用红光促进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烤烟功能性状变化对烟碱含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为研究对象,对2018年在四川省广元烟区不同试验地随机采集的大田种植烤烟进行植物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烟株生物量积累特征和不同分配模式对烟碱含量影响显著。其中,总生物量、根生物量、茎生物量、茎重比和比叶重越大,烟碱含量越高;烟碱含量随叶重比增大而降低。回归分析表明,茎生物量和根重比与烟碱含量变化关系密切(R2=0.91,P<0.001),比叶重和第5片叶SPAD值与烟碱含量的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R2=0.987,P<0.001)。基于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叶功能性状特征可以较好地表征烟碱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AM)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为后续研究和开发菌根菌剂在蔬菜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接种5种不同的AM真菌: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G_1)、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_2)、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_3)、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AL)和土著AM真菌black及未接种处理(CK),分析比较了不同AM菌剂处理下对番茄菌根侵染率,地上、地下生物量,株高等生长指标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5种处理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形成菌根,G_1、G_3处理对番茄根系的侵染率最高,分别为64.33%、59.22%;G_1与G_3处理分别显著的增加了植株株高与茎粗;G_1、G_3处理可显著影响植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G_1、G_3处理可显著增大气孔大度、减小胞间CO_2浓度,较CK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70.50%、83.17%;5种处理均能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G_3处理下显著提高叶片可溶糖含量.【结论】不同的AM真菌对同一宿主的促生效应不尽相同,G_1、G_3处理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具有开发为番茄菌根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和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单子叶植物小麦和双子叶植物大豆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Glomus versiforme,研究这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和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这两种菌根真菌显著地促进了大豆的生长。丛枝菌根真菌能提高大豆叶绿素含量,进而增加叶片光合速率,提高其生物量,尤其是接种Glomus versiforme,表现更为突出。而两种真菌虽均能侵染小麦,但对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因而生物量增加不明显。说明不同作物对菌根的依赖性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不同AM真菌对烟苗生长的作用效果,通过在烟草播种期接种7种不同AM真菌研究其对烟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接种164菌根烟苗的生物量和171菌根烟苗的最大叶面积显著高于无菌根烟苗。2)菌根烟苗的株高和主根长均显著低于无菌根烟苗,根冠比变化不明显;菌根烟苗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高,而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只有接种Gm01、Gm02、186的菌根烟苗显著高于无菌根烟苗。3)接种AM真菌对烟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较大,菌根烟苗的PSII实际光合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半饱和光强均高于无菌根烟苗,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及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降低,即菌根烟苗对强光的耐受能力更强,能较好地利用红光促进烟苗生长,但不同AM真菌的菌根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7.
黑麦草与丛枝菌根对大田番茄抗性及Cd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土壤重金属Cd(5.943 mg·kg-1)污染条件下,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对"德福mm-8"和"洛贝琪"2个品种番茄产量、抗性、Cd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处理使2种番茄叶、茎、根、果实生物量(DW)和植株总生物量(DW)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7%~16.8%、3.0%~16.8%、8.4%~31.5%、4.2%~38.4%和4.5%~36.6%,同时使2种番茄叶和根的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除叶中SOD含量外)降低;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联合处理均减轻了Cd对番茄根尖细胞的毒害,根尖细胞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其细胞较完整、细胞壁增厚,可见液泡、细胞核等细胞器。与对照相比,黑麦草或接种丛枝菌根处理使2种番茄果实、叶、茎和根的Cd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6.9%~40.9%、5.7%~40.1%、4.6%~34.7%和9.8%~42.4%;番茄果实中Cd积累量较少,根、茎和叶为主要积累部位。2种番茄的果实Cd浓度和积累量及植株Cd总积累量表现为"洛贝琪"低于"德福mm-8"。  相似文献   

18.
陈展  王琳  尚鹤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20):6526-6533
外生菌根能够提高宿主植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抵抗力,促进植物的生长,本文试图揭示外生菌根对酸雨胁迫下马尾松生长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共设置四个处理:酸雨对照处理(Control check (CK), 约pH值5.5)不接种,酸雨对照处理接种,酸雨pH值3.5处理不接种,酸雨pH值3.5处理接种。pH值3.5的酸雨处理降低马尾松的生物量,在试验前期降低根冠比,试验中后期则提高根冠比,在试验初期增加了叶面积,但中后期显著降低了叶面积。接种外生菌根菌有利于马尾松幼苗的生长,pH值3.5处理下接种外生菌根菌能提高马尾松幼苗的生物量,外生菌根菌对生物量分配和叶面积的影响与酸雨胁迫的影响是相反的,即外生菌根菌抵消了酸雨胁迫对马尾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模拟长时间干旱的控水盆栽方法处理6种固沙灌木的幼苗,以适宜水分条件为对照,测定水分胁迫下的生物量变化并分析其抗旱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6个树种的总生物量及其组分(根、茎、叶)生物量均下降;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均减小,而根生物量比例及根冠比都增大.地上部分生物量受干旱影响较大,其次为植物株整体,地下部分所受影响较小.6种灌木均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都能适应中度干旱.毛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对重度干旱具有适应性.沙木蓼抗旱性最强,其次为毛条、四翅滨藜,再次为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花棒(H.Scoparium),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较弱.6种灌木的根系在适应干旱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其地上部分、茎、叶却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模拟喀斯特生境土壤干旱胁迫对蚬木苗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喀斯特土壤干旱环境下植物的生长及形态适应性,模拟构建了喀斯特"土壤层-岩石层-岩溶水层"水分供应装置,以2年生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岩溶水层岩溶水分(有/无水分)和土壤水分2个因素对蚬木幼苗生长及形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溶水分和土壤水分极显著影响蚬木幼苗生长,苗木净生长量随土壤干旱增强显著下降,岩溶水层有水处理下(W)苗木净生长量显著高于无水处理(N)。两者极显著影响着苗木总生物量及茎、叶生物量,岩溶水分极显著影响根生物量;生物量随干旱胁迫增强显著下降,W处理的显著高于N处理。土壤水分极显著影响着根冠比和根、茎生物量比,岩溶水分显著影响茎生物量比,因素间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比、极显著影响着茎生物量比。中度和重度干旱下根冠比及根生物量比显著高于对照,茎生物量比随干旱增强显著下降,W处理茎生物量比显著高于N处理。两个因素极显著影响苗木地径、株高、根长等,岩溶水分显著影响叶片数和一级分枝数、土壤水分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地径产生显著影响、且极显著影响叶面积。蚬木幼苗生长受土壤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土壤干旱胁迫下表现为生长下降、生物量分配和形态发育发生改变等适应策略,岩溶水分对苗木的影响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