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枣缩果病侵染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1995年于河北、河南两省地采集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经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枣缩果病的4种病原物在树体的各个部位皆可越冬;分离菌中仍以壳霉菌(Coniothyrium sp.)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 tenuis)为主,不同病原在树体上分布也不同,枣吊、枣叶上以A。tenuis为主,其它部位以C.sp.为主。1995年7月用越冬3种真菌分离,分离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控制陕西关中地区枣树生产中危害不断加重的枣缩果病.通过田间定点、定株调查,对陕西大荔县6处枣园枣缩果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水孔、气孔及果洼侵入枣果而发病.枣树皮、枣头、枣吊、枣枝条、枣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枣吊位置、挂果量、气候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品种及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缩果病发病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择园址、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组织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根据培养特性、染色和厌氧反应,确定了香椿插穗腐烂病的病原细菌和欧氏杆菌属(Erwinia)和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的某此种;病原真菌有交链孢(Alternar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地霉(Geotrichum sp.)、假丝酵母(Candida sp.)和色串孢(Tourla sp.)。上述病菌均能引起香椿插穗腐烂,其中细菌占  相似文献   

4.
目前,哈密地区红枣缩果病普遍发生,本文作者以缩果病病果样品为试材,通过常规分离和离体接种法,筛选并确定引起哈密地区病理型缩果的主要为链格孢菌及镰刀菌,其中链格孢菌为主要致病菌,占致病菌的77.8%。通过以上鉴定结果,为后期枣缩果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休眠期(11月至翌年3月) 1.冬枣落叶后解草把、刮树皮、剪除病虫死枝、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的叶螨、枣粘虫、甲口虫、绿刺蛾等害虫以及枣锈病、枣炭疽病、枣叶斑点病等越冬病虫害.  相似文献   

6.
苦丁茶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苦丁茶枯梢病。依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和寄主专化性,该菌拟为一新的专化型──砖红镰刀菌冬青专化型(FusariumlateritiumNeesemendSnyd.etHans.f.sp.ilicicollaZ.D.JiangetP.K.Chif.sp.nov)。此专化型主要为害苦丁茶,刺伤接种可侵染鸡冠花。  相似文献   

7.
松材线虫的人工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松木屑和真菌培养松材线虫,结果表明:无菌的松木屑不能生长和繁殖线虫,有菌的才能繁殖线虫,其效果随松木屑来源(松树品种)的不同而异,不同的真菌培养线虫的效果有较大差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sp.)、毛壳菌(Chaetomiumsp.)和镰刀菌(Fusariumsp.)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sp.),可选用于培养松材线虫,在真菌菌落上,不同的接种虫量以及不同的温度对松材线虫的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龙眼几种新病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龙眼的6种新病害,分别是: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pauciseta(Sacc.)Y.X.Chen]引起的叶枯病,壳二孢(AscochytslonganC.F.ZhangetP.K.Chisp.now.)引起的叶斑病,拟茎点霉(PhomopsisguiyuanC.F.ZhangetP.K.Chi,sp.nov.)引起的灰色叶枯病,盘二孢(MarssoninaeuphoriaeC.F.ZhangetP.K.Chi,sp.nov.)引起的褐斑病和两种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longanC.F.ZhangetP.K.Chi,sp.nov.)(LeptosphaeriaguiyuanC.F.ZhangetP.K.Chi,sp.nov.)引起的叶斑病,后5种菌为新种。新种有拉丁文描述,其模式标本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内。  相似文献   

9.
苹果树腐烂病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苹果、梨、山楂、桃、杏、杨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产孢条件和数量、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大小进行比较,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交互接种试验表明,苹果壳囊孢(CytosporasP.)能够侵染苹果、梨、山楂、桃、杏、杨树枝条,接种发病率为5%~100%;梨壳囊孢(C.carphhosperma)、山楂壳囊孢(C.oxyacanthae)、核果壳羹孢(C.leucostoma)—桃和杏树的分离物均能够侵染苹果枝条,接种发病率为60%~100%;金黄壳囊孢(C.chrysoperma)虽然不能侵染苹果枝条,但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sp.)能够侵染杨树枝条,接种发病率为100%。因此,6种树木上的腐烂病菌均可成为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万寿菊根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枣缩果病病原菌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万寿菊根甲醇、氯仿、无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枣缩果病三种病原菌:细交链孢菌、聚生小穴壳菌和橄榄色盾壳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万寿菊根粗提物对枣缩果病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枣缩果病三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分别为79.77%,66.20%,70.26%,其次为丙酮、无水乙醇。有效抑菌成分有待进一步分离确定。  相似文献   

11.
陈小飞  王兰  舒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10-11011,11023
[目的]明确新疆和田地区骏枣果实疮痂病的病原菌。[方法]从新疆和田地区枣园病果上分离患病组织,然后对其进行分离、提纯、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病果上共分离到2株细菌菌株,该2株细菌在NA培养基上均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菌落具光泽,略隆起。显微镜下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骏枣疮痂病的致病菌,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鉴定将致病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结论]为今后疮痂病病原菌的系统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几个枣树品种缩果病动态,对枣缩果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将缩果病进行了病害分级。结果表明:婆枣与大圆丰的发病症状及过程一致,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病斑,至白熟期达到为害盛期;而抗病优系99-1表现为高抗,发病症状较轻,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较低且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13.
毛叶枣贮藏保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如何在不影响毛叶枣果实品质的前提下,延长毛叶枣鲜果的贮藏期,降低采后病害发生程度。[方法]分别使用植酸、柠檬酸2、0%井冈霉素、氯化钙、50%多菌灵、鲜枣专用保鲜剂处理毛叶枣鲜果,研究在室温和4℃冷库保存(鲜枣贮藏保鲜剂除外)的效果。[结果]在室温下贮藏期10 d,果皮皱缩,果肉变软,且部分水果已腐烂。在4℃的条件下,贮藏10 d后,毛叶枣的好果率达100%,贮藏15 d后,好果率仍达70%;当4℃低温与2%氯化钙、0.2%植酸+微量柠檬酸、0.5%植酸+0.2 g/L井冈霉素0、.25 g/L多菌灵等试剂结合应用时,与不加试剂的处理相比,这种综合技术可提高防效50%~250%,延长保鲜期5~7 d。[结论]低温与植酸等试剂结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毛叶枣的健果率及延长保鲜期、保持果表色泽和果实硬度。  相似文献   

14.
对清涧县危害枣树的有害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清涧危害枣树的主要有害生物有3大类:有害动物主要有野兔(Lepus sinensis)、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ca)、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危害枣树的昆虫有48种,螨类有2种;病原微生物有植原体、真菌和细菌。其中,枣飞象在东部沿黄枣区发生严重,绿盲蝽在西部枣区发生严重,枣缩果病在大果型的鲜食枣上发生重于其他制干品种。2012年锈病流行,造成大量落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枣黑斑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连续3年的病果致病菌分离和病原菌回接试验,结果证明,引起枣果实黑斑病的致病菌是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和Alternaria sp,属弱寄生菌;由于使用GA增加产量,降低了叶果比,果实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是黑斑病发生的内因;8月下旬多雨引起的果实生理紊乱症(皱胴病)是黑斑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成熟期遇雨是黑斑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病斑处进行微生物培养、纯化、回接,发现从病班处分离的链格孢菌回接冬枣上不会主动侵染,刺孔培养后也不会形成青斑。所以冬枣青斑病不是真菌等微生物直接侵染引起的。通过观察病斑在树冠和果实上的位置,发现青斑在树冠内堂发病率最高,为22.23%;青斑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背阴面,占所采病果的51.73%;主要发生在果实的中部,占所采病果的41.38%,由此可初步断定冬枣青斑病可能是缺钙引起的;架设防虫网架并喷杀虫剂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而杀菌、喷钙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对照,说明冬枣青斑病也不是昆虫叮咬引起的,而是由于冬枣缺钙等微量元素导致冬枣抵御真菌侵染的能力下降,链格孢菌通过机械损伤或昆虫叮咬的伤口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红枣果实黑斑病的病原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山西省红枣果实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红枣果实黑斑病 ,症状表现为果顶或脐部形成黑红色病斑 ,枣味苦不可食 ,损失严重。经过 2 0批 12 6个枣果的分离 ,伤口和喷雾接种以及病原的鉴定 ,确定了两个真菌致病菌 ,即 :交链孢属的Alternariatenuis和茎点属的Phomasp。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气温度升高对枣果实色素含量的影响,以4年生灵武长枣和骏枣为材料,采用开顶气室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自然大气温度(对照)和升高大气温度2个水平,测定不同时期枣果实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以揭示气温升高对枣果实着色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升高处理会显著提高灵武长枣和骏枣果实叶绿素、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但对其在整个发育期的变化趋势无影响,大气温度升高增大了枣果实在膨大期至转色期的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下降幅度以及转色期至成熟期的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上升幅度。说明大气温度升高可有效改善果面色泽,有利于枣果实的着色。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诠释枣黑顶病发病机理,本研究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发病枣果(ZJINF)、氢氧化钙处理枣果(ZJPRE)及健康枣果(ZJCON)进行分析,拟从转录组水平探明枣果黑顶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因功能注释(GO)分析结果表明,ZJINF vs ZJCON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体现在钙离子结合、钙依赖磷脂结合、金属离子体内平衡、防御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上,导致枣果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性减弱。代谢通路(KEGG)富集分析显示:植物-病原体互作、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吞噬体等代谢通路富集程度较高。ZJINF vs ZJCON中,CALR、CRT被抑制低表达;而喷施氢氧化钙之后,枣果的CALR、CRT两种钙蛋白表达水平均与健康枣果无显著差异。表明CALR、CRT在黑顶病的抗病过程中可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