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贮藏于0℃(冰藏)、3℃、7℃和10℃过程中,在感官、化学和微生物品质方面的变化特性,并对其货架期进行分析,探讨了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产H2S菌、TVBN和TMA与感官评价的一致程度.结果表明,大黄鱼是海水鱼中鲜度下降较慢的种类,在O℃、3℃、7℃、10℃的贮藏过程中,大黄鱼的高品质期分别为330 h、208 h、114 h和87 h,货架期分别为523 h、368 h、197 h和150 h.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6.10±0.30和6.67±0.35,产H2S菌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5.82±0.33和6.37±0.22,TVBN均值分别为(14.77±0.5)mg/(100 g)和(28.02±1.19)mg/(100 g);TMA均值分别为(2.55+0.62)mg/(100 g)和(9.84±1.28)mg/(100 g),各温度下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产H2S菌数和TVBN值作为大黄鱼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鲜度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冷藏大黄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和验证了用于预测冷藏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鲜度和剩余货架期的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感官、VBN评价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大黄鱼在0℃、5℃、10℃时有氧贮藏的特定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在感官货架期终点菌数NS(CFU.g-1)的对数(lgNS)平均值为6.48±0.14。将获得的假单胞菌在0℃、5℃、10℃的生长实验值用于建立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最大菌数Nmax(CFU.g-1)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不大,在3种温度下lgNmax为7.18±0.031。温度对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延滞时间(Lag)的影响,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1和0.996。获得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剩余货架期(SL)预测模型为:SL=1/(0.093 8T+0.086)2-(7.18-lgN0)/[2.718×(0.009 6T+0.082 8)2]×ln-ln(6.48-lgN0)/(7.18-lgN0)-1(T为贮藏温度,N0为初始假单胞菌数)。用大黄鱼贮藏在3℃和8℃的货架期实测值验证建立的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89%和-6.59%,显示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鲜度和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4.
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研究了养殖鲤鱼在0℃(冰藏)、5℃、10℃和15℃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并对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挥发性盐基氮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0℃、5℃、10℃、15℃的贮藏过程中,鲤鱼的高品质期分别为426 h、189 h、95 h和58 h,货架期分别为713 h、382 h、146 h和87 h。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分别为6.63±0.45 lg cfu/g、7.18±0.29 lg cfu/g,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69±0.75 lg cfu/g、6.50±0.33 lg cfu/g,挥发性盐基氮均值分别为9.90±0.52 mg/100 g、20.52±0.34 mg/100 g。各温度下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挥发性盐基氮作为鲤鱼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鲜度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冷却链大黄鱼货架期预报系统的开发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完成了基于0~10℃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冷却链大黄鱼货架期预报系统的设计,验证了货架期预报系统的准确性。采用以自然污染鱼得到的实验数据建立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方法,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腐败希瓦氏菌和剩余货架期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可靠性评估表明,其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6和0.935,显示开发的冷却链大黄鱼货架期预报系统可以快速可靠地预测冰鲜大黄鱼的鲜度与剩余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免安装处理,方便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6.
养殖大黄鱼加工和冰藏过程中鲜度和细菌类型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养殖海水以及捕获、加工、流通和冰藏等整个供应链过程养殖大黄鱼的温度履历、感官、化学、微生物的品质监测,评估养殖海水、碎冰和加工过程中大黄鱼细菌卫生状况,分析其在整个过程鲜度和细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海水和碎冰的菌落总数分别为4.99±0.41 lg cfu/g和3.90±0.32 lg cfu/g,大肠菌群数分别为30~450 MNP/100 g和低于30 MNP/100 g;新捕获养殖大黄鱼的菌落总数为3.82±0.38 lg cfu/g,假单胞菌数为3.13±0.58 lg cfu/g,嗜冷菌数为2.82±0.60 lg cfu/g,大肠菌群数为低于30 MPN/100 g;冰藏第18天时TVBN含量为28.62±0.51 mg/100 g,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大肠菌群数分别为6.24±0.06lg cfu/g、6.01±0.25 lg cfu/g、5.68±0.21 lg cfu/g和30 MPN/100 g。养殖海水和新捕获鱼中细菌种类繁多,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64.9%和56.8%;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27.0%和42.0%;优势菌群为黏性威克斯菌、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属。加工结束后,假单胞菌(34.9%)、玫瑰小球菌(32.6%)和缺陷短波单胞菌(14.0%)成为主要菌群。冰藏第4天时仅分离出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上升明显,冰藏第10天和第18天时,所占比例分别为63.5%和69.1%,是冷却链养殖大黄鱼产品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和货架期预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许钟 《水产学报》2005,29(4):540-546
以有氧冷藏养殖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了用于预测冷藏罗非鱼微生物学质量和剩余货架期的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感官、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评价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罗非鱼在0~15℃贮藏中的特定腐败菌为假单胞菌,在0、5、10、15℃,感官货架期终点的假单胞菌数平均值为7.70±0.11log10cfu·g-1。假单胞菌在0、5、10、15℃的生长实验值用于建立生长动力学模型表明,Gompertz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假单胞菌在0~15℃温度区域的生长动态。Nmax(最大菌数)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不大,在4种温度下平均值在8.85±0.18log10cfu·g-1。温度对μmax(最大比生长速率)和Lag(延滞时间)的影响,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用贮藏在3、8℃假单胞菌的生长实验值,验证建立的模型,偏差度为0.97~1.01,准确度为1.02~1.04,货架期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47%和-7.91%,显示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15℃贮藏罗非鱼的微生物学质量和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8.
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对大菱鲆在冰藏(0℃)、室温(25℃)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菌落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氮(TMA)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0℃和25℃贮藏大菱鲆,高品质期分别为526 h和26 h,货架期分别为763 h和49 h;TVC在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6.88、6.38 lg(cfu/g),在货架期终点分别为7.67、7.90 lg(cfu/g);TVBN在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15.97、16.46 mg/100g,在货架期终点分别为33.1、28.58 mg/100 g;TMA在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1.29、0.74 mg/100 g,在货架期终点分别为12.89、11.37 mg/100g。各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TVC、TVBN值、TMA值作为大菱鲆贮藏中的品质指标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大菱鲆0℃和25℃贮藏的主要腐败菌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其次为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相似文献   

9.
对鲜活、加工和冷藏过程中的轻盐高湿青鱼制品品质及细菌种群消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达加工厂、处理和盐渍过程鱼体温度低于15℃,干燥过程鱼体温度约20℃;鲜鱼、花椒和食盐的菌落总数分别为1.8×103、1.5×103、4.0×102CFU/g;盐渍后鱼肉菌数略为上升,达到4.3×104CFU/g,干燥后菌数下降到3.9×103CFU/g,5℃冷藏过程中菌数不断上升.但TVBN变化不显著,初期腐败(第22天)时,感官仍可接受,TVBN为16.27±0.47mg/100g,菌落总数为1.51×107CFU/g.冷藏过程从产品中分离到314株菌,冷藏开始(第0天)时优势菌群为摩氏杆菌属(26.8%)、嗜冷杆菌属(22.4%)、葡萄球菌属(22.0%),并检出一定比例的棒状杆菌属(12.2%).冷藏过程中菌相逐渐变得单一,摩氏杆菌属和嗜冷杆菌属下降趋势明显,并逐渐消失,而葡萄球菌属呈上升趋势,第0、3、10、22天时,比例分别为22.0%、71.8%、90.5%和97.4%.  相似文献   

10.
冷藏罗非鱼特定腐败菌的鉴定和生长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0、5和10℃冷藏养殖罗非鱼货架期终点的特定腐败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建立特定腐败菌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0、5和10℃冷藏养殖罗非鱼货架期终点时,假单胞菌占总茵数比例分别为80.7%、68.1%和57.5%。该类菌在营养琼脂和胰酶解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茵落圆状隆起,边缘整齐,透明,无色;菌体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具有运动性,大小为(0.5~0.7)μm×(1.6~3.2)μm;氧化酶反应为阳性,不能利用海藻糖、棉子醇和甘露醇等;直链、支链、环丙基和羟基脂肪酸等被检出,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50.18%),主要脂肪酸有16:10J7c、iso-15:0、16:0和17:Ic08c,比例分别为26.16%、14.83%、7.96%和3.94%;Riboprinter测试其核糖体型为56-S-7。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假单胞菌生长模型表明,0、5和10℃冷藏过程延滞时间分别为(59.63±61.88)、(7.25±24.06)和(3.95±9.83)h;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02±0.00)、(0.04±0.00)和(0.08±0.01)/h。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黄鱼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以色差值、质构、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感官评分等鲜度指标判断鱼肉品质,并结合肌肉蛋白质中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蛋白质分子量以及粒径分布等蛋白质生化特性指标,分析大黄鱼4 ℃冷藏10天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冷藏期间大黄鱼鱼肉的L*,a*和w值下降,b*值上升;鱼肉咀嚼性、黏着性和硬度下降;TVB-N由(4.42±0.21)mg/100 g增至(38.46±0.87)mg/100 g,并于第8天达二级鲜度标准,感官评分第8天不可接受。冷藏期间大黄鱼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小幅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由(159.36±6.51)mg/g降至(91.99±13.82)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2.27%,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由(33.68±2.13)mg/g降至(17.57±0.70)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7.77%;盐溶性蛋白质的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3.95±0.04)mol/105 g pro降至(1.08±0.13)mol/105 g pro、(1.08±0.04)nmol/mg升至(3.94±0.43)nmol/mg,水溶性蛋白质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4.74±0.17)mol/105 g pro降至(2.66±0.15)mol/105 g pro、(0.21±0.14)nmol/mg升至(2.67±0.25)nmol/mg;盐溶性蛋白质粒径在冷藏第0~8天,由(203.32±5.44)nm增大至(425.40±8.63)nm,8天后降至(317.03±1.20)nm,水溶性蛋白质粒径从(190.80±0.30)nm降至(144.23±1.32)nm;SDS-PAGE电泳证明30 ku左右产生新的蛋白质条带且蛋白质量有一定程度减少。结果表明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生化特性与新鲜度有良好相关性,其中水溶性蛋白质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腐败菌生长动力学研究和货架期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集0、3、7、10℃贮藏大菱鲆中希瓦氏菌生长数据,建立了大菱鲆0~10℃贮藏中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和剩余货架期预测模型。感官、化学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希瓦氏菌为大菱鲆0~10℃贮藏中的特定腐败菌。Gompertz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希瓦氏菌的生长。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的温度对希瓦氏菌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的影响均呈较好线性关系。以5℃贮藏大菱鲆中希瓦氏菌生长数据,对所建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和剩余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延滞时间、货架期的预测值相比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36%、5.61%和6.74%,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准确的预测大菱鲆0~10℃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13.
东海养殖大黄鱼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海洋渔业》2005,27(3):241-245
对2004年9月在闽东三都湾4个养殖场取样的大黄鱼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定性和定量分析。新捕获大黄鱼细菌总数为1.8×103~6.0×106cfu/g。从养殖密集海区的鱼体分离出135株细菌,对它们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特征等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优势菌群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p.)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otromonasmaltophilia),比例为34.1%和21.0%,摩氏杆菌属(Moraxellaspp.)、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spp.)出现比例较少,均为2.2%,出现了较多数量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5.2%)、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9.6%)。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地了解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鱼片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以建立高效的品质控制技术,研究了虹鳟鱼鱼片在冷藏(3±1)℃和冰藏(0±1)℃条件下挥发性盐基氮(TVB-N)、色泽、腺苷三磷酸(ATP)关联物、K值及菌落总数(TAC)等指标的变化,评价不同温度对虹鳟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虹鳟鱼片TVB-N的增长速度在冷藏条件下显著高于冰藏条件,冷藏至第9天为20.72 mg/100g,冰藏至第15天为25.76 mg/100g;冷藏至第6天TAC为7.40 lg cfu/g,冰藏至第12天TAC为8.27 lg cfu/g;与冰藏相比,冷藏条件下虹鳟鱼片K值较高;肌苷酸(IMP)含量分别在冷藏8 h(8.36μmol/g)和冰藏24 h(8.70μmol/g)达到最大值,即冷藏和冰藏虹鳟鱼片的最佳食用时间分别是宰杀后的8 h和24 h。结合各项指标变化,冷藏和冰藏虹鳟鱼片的货架期分别为6 d和12 d。  相似文献   

15.
16.
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细菌学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鱼体温度变化及细菌总数和主要腐败菌假单胞菌的变化,分析了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活鱼、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超过8℃的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5×104、4.5×104cfu/g和3.3×104、1.4×103cfu/g;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未超过8℃的鱼,细菌总数和假单胞菌数分别为9.6×103、3.8×103cfu/g;冰藏2d、5d后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1.1×104、8.6×103cfu/g和2.4×103、5.6×103cfu/g。并从细菌学角度确定了原料鱼、冰、预冷却、运输、加工是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