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玉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沙河店镇小诰村人,他每年靠种菜都能挣上一大笔钱,令乡亲们羡慕不已. 谈起种菜致富的事情,柴玉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做法说了出来.他强调,种植户首先要做到对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种植品种.此处,他以近几年自己种菜的经验为例简单说明了在"菜市里"他是如何寻找到致富途径的.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三师四十三团七连职工秦德海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承包果园让他起步,发展养殖业让他致富,承包棉田则让他在小康路上锦上添花。他把果园、庭院、大田三部曲唱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敢为人先买果园1999年,秦德海所在的团场实行果树产权买断、秦德海第一个站出来,靠东拼西凑借来的钱租赁承包了1公顷多(16亩)梨园。这可是自己的园子呀,秦德海心中充满了希望。不懂修剪,他就向技术人员请教;不懂治虫,他就买回书本自学,用了两年时间,他还清了借款。前几年,砀山梨销路不好,秦德海就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引进优质香梨品种,如今,他的香梨已进…  相似文献   

3.
山"疼"     
农闲时,我接二叔进城歇些日子,可不到二十天时间,二叔就说想家想他的那块土地了.二叔的性格倔犟得像头牛,什么事都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送他回乡下.车子开过二龙眼河,二叔扬手指指龙头山,我知道他是要先去看看他的那块土地然后再回家.……  相似文献   

4.
20年前,他带领全家开垦荒地,创办了团场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10年来,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之路,并成为闻名全师的劳动模范,大家送他外号“郝百万”。20年后,虽已退休的他仍不辍劳作,要在养殖业上做大文章,再创二次辉煌。他一生中有三个最大的愿望:创办家庭农场、入党、当劳模。如今,他走了,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劳模精神。他就是自治区劳动模范、共产党员、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七团五连退休工人郝新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大司村村民史金玉来到镇上的天河面粉加工厂提走了一袋面粉,而面粉厂从他的粮食"存折"上扣除了折算出的35千克小麦.目前他"账上"的小麦还有2500多千克,他说"很方便,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换面粉也行."  相似文献   

6.
王洪 《中国农垦》2006,(12):63-63
吴年生曾是安徽省皖河农场出了名的“究小子”,出身贫寒、排行老大的他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生活重负。他曾经贷款买了一辆农用车跑运输,他在工厂也打过工,但命运女神似乎始终不愿意垂青于他。  相似文献   

7.
当记者在北京西站看见他的那一刻,他给记者的印象就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农民.穿的农服在记者看来就是最典型穷苦人家的装扮,他只提了一个蛇皮袋就来北京了,据记者了解.这已经是他挑的比较好的比较新的一身行头了.记者想带他去住宾馆,结果他还想让记者给他省钱,说住招待所就可以,好实在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今年39岁的张东强是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镇兰南村的养猪专业户,虽然他的养殖场规模不算太大.但自2002年建场以来.他取得了猪只病亡率仅3%、出栏生猪千余头.获利可观的骄人业绩.令人侧目,、在总结自己的养殖经验时.他认为“科技”二字在自己的创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阜宁县吴滩镇通阳村68岁的蒋守惠,人称“菜王”。从1996年以来,他靠1.4亩(1亩=1/15公顷)承包田一年四季滚动种菜,年收入都达到了1万元以上,2002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他的“真经”主要有以下一些。 1.好种出好苗,良种产量高 1995年以前,他种菜也不“精”,采用老祖宗露地种植的方法,1年种豆菜类七八个品种,产量低,色泽差,口感不好,卖不出好价钱。1995年10月他通过参加县、镇农技校学习和听致富典型介绍,深感不换脑筋没法种菜致富,于是他订阅致富类报刊认真学习。1995年12月,他从报刊上得知中国农科院良种繁育组供种信息,便邮购回“…  相似文献   

10.
<正>怀化市通道县传素瑶族乡传素村戴天亮,17岁开始外出打工创业,干过架子工,当过包工头。2012年春节回家时,他参加了村党支部组织的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座谈会,乡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此后,有心的他,先后到河南省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学习,他认为家乡丰富的草山资源优势,非  相似文献   

11.
在王军个人成就不断得到肯定的同时,在他三十余年饱尝苦、辣、酸、甜后,鲜味也便成了他五味人生的另一主导.而这个标新立异的人生定位也是他在不断的追求中,所获得的又一种启发,这也是他对峰回路转的感觉的最好总结.  相似文献   

12.
永州市东安县紫溪市镇荷叶塘村村民李继柏,靠做木炭生意富裕之后,没有忘却生他养他的家乡,没有忘记与他一道生活劳动过的父老乡亲们.……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位普通老人,他年事已高,但为了义务修桥补路,他25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先后用坏了一辆架子车和3辆三轮车,用坏了20多把铁锹;他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住在邻居家的3间破瓦房里.可为了修路,他把仅有的积蓄1万多元也全部捐献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一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当别人的眼光都盯着国内的乘客、为客源日益减少而焦虑时,他却发现了载运外国客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点,许多出租车司机因为不懂外语而错失赚钱良机。就因为这一点,一点基础都没有的他苦学外语,专门为外国客人服务,成了一名能说多国语言的出租车司机。正因为他的独特,不少外国客人对他的服务非常满意。他的事迹也越传越广,还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过。 他叫孙钤,曾是“新北京、新奥运”的亮点人物,他的故事的确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5.
在大连市政府召开的农民经纪人表彰会上,普兰店市农民朱昌斌被授予“销售大王”称号在见到朱昌斌之前,笔者心中暗忖:像他这样走南闯北,一定是一个豪放健谈的汉子。待见了面,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话语不多。可一提起西红柿,他的话就像水库开了闸,再也关不住了……  相似文献   

16.
林若娴 《百姓》2008,(4):14-15
你也许回忆不起他的容貌,但你不会不曾听说他的名字;你也许说不出他唱过什么歌,但当我哼起那些旋律,你一定能随声轻吟;你也许数不出他曾出演的电影,但你会铭记他燃烧生命去演绎的那些角色;你从前也许未曾关注过他,但是在五年前的那个四月一日,你必曾为他的决然离去而震惊。这个春天,再没有别人能像他一样使我怀念——张国荣。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省定陶县杜堂乡杨店行政村,提起党员窦留进和他的“聚德养牛场”,全村人没有不知道的。2005年,他依靠科学养牛1000多头,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当地响当当的“致富状元”。在他的帮扶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家家念牛经,户户发牛财,全村年养牛1万多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增收  相似文献   

18.
东成武县苟集镇孔李楼村的青年农民马现格,近年来靠养牛致了富。他饶有兴趣地谈起了他的“养牛经”。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中江县有个“鸽司令”,叫钟山东。他读过大学,学过建筑,却在商机面前果断回乡创业。他从100对种鸽起步,如今达到每年出栏鸽子50万只,在成功路上,他留下了技术创新与勇闯市场的深深烙印。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创造财富的——  相似文献   

20.
提起扶余县更新乡南平村农民韩忠贵,村民称他是养鸡"大王",因为他的"兴旺养鸡场"规模大、效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