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麦苗情对粒叶比的影响。[方法]以大麦品种扬农啤5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10月15、22、29日和11月5、12日)和不同种植密度(120万、180万、240万、300万和360万株/hm2)下大麦苗情对粒叶比的影响。[结果]扬农啤5号粒叶比与基本苗数呈抛物线关系,当基本苗为250万株/hm2时,粒叶比最小。粒叶比与各生育阶段总苗数呈周期性振荡关系,且随着冬前期、越冬期和拔节期总苗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返青期总苗数的增加而增大,当冬前期总苗数在270万~320万株/hm2、返青期总苗数在640万~820万株/hm2时,粒叶比较高。[结论]大麦总苗数对其粒叶比有一定影响,冬后做好促个体、控群体工作有利于提高其粒叶比,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小麦粒叶比与产量结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不同播种期的种植试验,研究江苏里下河地区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时,粒叶比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单产随着粒叶比的增加呈周期性振荡.随着粒叶比的增加,结实粒数和千粒重总的趋势是增加的,有效穗数和单产总的趋势是减少的.[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一定要高的粒叶比,而是要针对具体品种高产优质科学的粒叶比.  相似文献   

3.
小麦粒叶比与产量结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同播种期的种植试验,阐述了在江苏四里河地区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播种,密度在120~340万/hm2,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单产随着粒叶比的增加呈周期性振荡。随着粒叶比的增加,结实粒数和千粒重总的趋势是增加的,有效穗数和单产总的趋势是减少的。论述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一定要高的粒叶比,而是要针对具体品种高产优质科学的粒叶比。  相似文献   

4.
扬麦14号小麦适期播种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扬麦14号小麦适期播种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小麦播种密度对植株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基本苗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均逐渐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粒叶比迅速下降;植株茎秆长度增加,粗度变细,重量及单位长度重量均不断减小,抗倒伏力减弱;淀粉含量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降低;有效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结实小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下降;基本苗为90万~330万/hm^2时,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产迅速增加。为了取得高产优质,基本苗控制在210万~270万/hm^2的水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不同播种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江苏里下河地区扬麦14号播种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不同密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及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逐渐增加;粒叶比迅速下降;植株茎秆重量、单位长度重量均不断减小,粗度增加,抗倒伏力增强;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面筋含量与沉降值有升有降;有效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结实小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下降;基本苗90万~270万/hm2时,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产迅速增加。[结论]为了取得高产优质,基本苗控制在270万/hm2时的水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秧抛栽在低氮和高氮施肥条件下 ,抛栽不同的基本苗 ,对群体质量的影响较大 ,抛栽适宜的基本苗有利于优化群体 ,提高成穗率、粒叶比 ,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从而提高产量。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的肥水条件 ,确定合理的群体起点。在低肥情况下 ,可适当增加基本苗 ;在高产栽培下 ,应严格按照抛栽基本苗公式进行确定 ,并适当增加肥料投入 ,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氮肥运筹与抛栽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秧抛栽在低氮和高氮施肥条件下,抛栽不同的基本苗,对群体质量的影响较大,抛栽适宜的基本苗有利于优化群体,提高成穗率、粒叶比,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从而提高产量。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的肥水条件,确定合理的群体起点。在低肥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基本苗;在高产栽培下,应严格按照抛栽基本苗公式进行了确定,并适当增加肥料投入,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不同播种期的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时,粒叶比的变异程度与穗粒结构变异程度的关系。[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单产的变率和峰度值均小于粒叶比。[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密度和不同生育阶段的环境条件最容易造成有效穗数差异,通过栽培措施调控千粒重的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9.
在旱肥地条件下,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及三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播期间、播量间及播期播量的相互作用间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产量构成三因素有一定影响。对于中、多穗型品种在青岛地区适播期内(10月2~15日)播种,基本苗应控制在8万~23万为宜;在最佳播期内(10月5~12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3万~18万比较稳妥。一般情况下,2日到8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8万~13万,8日到15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3万~23万,15日至22日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8万~28万。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在适期适量播种时最高。不同播期、播量对亩穗数影响较小,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有一定影响,穗粒数随播量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小麦粒叶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叶比是衡量单位叶面积光合生产力的综合性状。5年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小麦粒叶比与单株产量和群体产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在品种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明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双列杂交F_1和F_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粒叶比符合简单的加显—显性模型,且为部分显性,其高值与隐性基因相联系,遗传方差中加性分量占主要优势,广义遗传力(>90%)和狭义遗传力(>80%)均较高,因此,在早代选择应是有效的。最后对粒叶比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