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冰  丁晶晶  丁玉华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2012,33(5):254-257,270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 ~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 ~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异地寄养是保存麋鹿物种的关键.今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将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合理野生放养、异地选点寄养,并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麋鹿血统交换等方式,不断探索麋鹿保护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1背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早已灭绝。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13♂、26♀),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截至201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扩大到2360头,其中野生种群为235头。目前,世界上麋鹿总数近5000头,其中多数采用圈养方式。因此,大丰麋鹿种群的复壮和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3.
中国麋鹿历史纪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麋鹿在中国的圈养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史料记载表明,中国历史上曾有5种麋鹿,其中4种早已绝灭,现存的麋鹿绝迹于20世纪初,而不是公元前200年的汉代。世界上现存的麋鹿只有2000多头,均为英国乌邦寺保存下来的18头麋鹿的后代、麋鹿自1985年重返中国后,至1996年已发展到400多头。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又称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是以保护麋鹿及其湿地生境为主,具有博物馆性质,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集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学公园,也是科普教育基地。麋鹿苑也是一处极富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址,原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猎苑,清末最后一群麋鹿曾生活于此[1]。20世纪初,由于洪水和战乱,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幸而英国乌邦寺主人贝福特公爵收集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才使其免遭灭绝之灾。1985年,在有关专家的呼吁下,麋鹿得以重返故里,在北京南海子  相似文献   

5.
1998~2006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4批共挑选53头麋鹿(♂17,♀36)放归自然,有计划地实施了在南黄海湿地建立野生麋鹿种群的工程。截止2015年,大丰野生麋鹿仔4代(F_4)已在野外诞生,种群数量已达265头。实践证明,对大丰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重在保护好栖息地;适度实施人工生境改造,营造野生麋鹿栖息所需的自然环境。今后的保护工作,建议开展远缘个体交换,提高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轻人为干扰,加强科普宣教,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使大丰野生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麋鹿隶属鹿科麋鹿属,是我国特有的物种,20世纪初在我国灭绝,1985年我国从英国重新引进麋鹿,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以下简称"麋鹿苑")建立了首个重引入种群[1]。自引入以来,麋鹿种群迅速繁衍发展,虽然采取了人工迁地保护措施,目前种群数量仍超过环境承载量[2]。麋鹿苑的麋鹿半散放于湿地栖息地中,其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给苑内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在对麋鹿的研究中,仅测定了其对紫花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麋鹿出血性肠炎流行特点,找到预防该病的管理措施,通过对2000年—2009年间北京南海子的麋鹿发生出血性肠炎诊断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并从该病发生的季节、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麋鹿出血性肠炎共发生64例,每年呈散发状态,年平均发病率为6.06%;麋鹿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病季节是冬季和春季;2000年—2009年出血性肠炎散发病例以成年个体为主;出血性肠炎发病数量雌雄麋鹿之间性比(♂∶♀)为1∶1.13,发病与性别无关(P>0.05)。麋鹿出血性肠炎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病理解剖以肠道严重出血为主要特征,因肝脏、肺脏、心脏和肾脏等多个器官出血、变性坏死,治疗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8.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物种,野生种群在本土灭绝近200年,2018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小麋鹿的人工驯养试验,通过合理饮食饲喂与建立条件反射、食物诱导强化训练等方式相结合,在试验场地对刚出生的小麋鹿个体开展驯养试验,总结了麋鹿驯养中饲养的日粮配比和成功驯化的技术方案,探讨了麋鹿人工驯养的关键措施和技术难点,为进一步开展人工驯养麋鹿提供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0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合垸2个种群的麋鹿发病,导致大量死亡,在防控工作中暴露了许多问题。为提升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能力,针对麋鹿疾病发生特点和保护区疫病防控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思路,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动物类型保护区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对浙江临安麋鹿上山行为进行了观察与探讨.麋鹿上山时对不同的山体坡度采取不同的行走对策,表现在四肢及蹄的运用和行走路线的差异,具有一定季节规律.麋鹿属于大型泽兽,出现上山登高行为说明麋鹿具备一定攀高能力.发生麋鹿上山行为可能自古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气候变化,麋鹿在远距离迁徙过程中,需要翻山越岭;二是在人类因素干扰下,出现栖息地的异常选择,应对小环境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的变迁,在1900年左右该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麋鹿重引入是中国第一个重大物种重引入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代表了中国麋鹿的人工圈养、半人工圈养和自然放养3种方式。作者从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生境、种群、遗传繁殖、饲养管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鹿科麋鹿属,俗称四不象,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们随着故国的多灾多难而飘泊流落到异国他乡近百年。为使麋鹿重返故乡,建立野生种群,去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无偿提供的39头麋鹿,经我国技术人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2月13日下午5时,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迎来了它的第三批“移民——30头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也称麋鹿苑)的麋鹿。继1993、1994年后,这是北京麋鹿苑在该保护区放归自然的第三批麋鹿。  相似文献   

14.
旨在研究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血浆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对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6头麋鹿(48雄、48雌)采集血液样本,用放射性免疫分析(RIA)测定了麋鹿血浆激素水平。结果表明,雄性麋鹿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和促乳素(Pr)数值均较低,睾酮(T)数值在6月份明显大于其他月份;雌性麋鹿Pr数值4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雌二醇(E2)数值从6月份开始升高,孕酮(P4)数值从7月开始升高,T数值都较低;经Mann-Whitney-U检验雌、雄麋鹿,P4、E2和T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E2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P4和T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雄性麋鹿6项性激素指标两两比较,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但E2和T水平与其他4项激素水平都存在负相关;雌性麋鹿6项性激素指标之间比较,相关性都不显著(P0.05),但Pr和T水平与其他4项激素水平都存在负相关。试验结果为麋鹿生殖生理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13,(6):320-322,326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丰麋鹿保护区自1986年8月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经过几年的风土再驯化已重新适应原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群与美国麋鹿群的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化学成分指标相比各年龄段的血红蛋白含量低33.56%~47.13%,仔麋鹿、成年雄麋鹿红细胞数低6.25%~17.58%,仔麋鹿、成年麋鹿、亚成体雄麋鹿红细胞压积低7.12%~19.15%;仔麋鹿和成年麋鹿的总蛋白含量低4.05%~11.29%;仔麋鹿的血糖浓度低36.49%~41.44%。血清尿酸含量为4.0~5.2mg/dL,远高于报道的0.05~1.2mg/dL。其余指标比较相似。这些数据显示生态环境的改变已引起体内明显的生理代谢变化,与麋鹿饲养地的海拔高度、日粮结构、水、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麋鹿在自然状态下抗逆能力和耐受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麋鹿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文收集整理了1979年以来国内已发表关于麋鹿发病并救治的研究文献,对麋鹿疾病发生规律特点进行了分析,为麋鹿种群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献共报道病例数为23次,记录363头麋鹿发病,对麋鹿发病救治病例进行调查,其中355头死亡,病死率为97.80%(355/363);治愈8头,治愈率2.20%(8/363)。发病类型以细菌感染最多,且病死率最高。麋鹿成体发病次数最多,幼体次之。总体上看,麋鹿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治愈率低,麋鹿疾病防控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对浙江临安糜鹿上山行为进行了观察与探讨。麋鹿上山时对不同的山体坡度采取不同的行走对策,表现在四肢及蹄的运用和行走路线的差异,具有一定季节规律。麋鹿属于大型泽兽,出现上山登高行为说明麋鹿具备一定攀高能力。发生糜鹿上山行为可能自古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气候变化,麋鹿在远距离迁徙过程中,需要翻山越岭;二是在人类因素干扰下,出现栖息地的异常选择,应对小环境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麋鹿具有季节性脱毛的特点,冬毛脱落的时间在3~5月,而后长出较为短而稀疏的夏毛;冬毛长出的时间在10~11月,此时夏毛脱落,长出浓密的冬毛.2012年7月该园1只成年雄性麋鹿出现非季节性的全身脱毛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血液常规正常;血液临床生化分析正常;血液微量元素测定正常,血液激素测定正常,毛皮屑真菌培养正常.在没有进行治疗的情况下,1个月后动物自行痊愈.综合分析该病例的发生可能与季节变化、个体之间差异等因素有关.麋鹿非季节性脱毛相关研究尚属首次,本研究旨在为麋鹿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