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964—1970年间,四川泸县玉蝉林业试验站建立油桐品种园,曾发生严重嫩梢枯死的情况。至1981年,油桐枯枝率达46.0%,产量下降57.3%,1982年下降为66.5%。采集油桐枯枝病菌,经人工培养、接种试验,证明为致病菌,称油桐枯枝病。现鉴定为丛赤壳(Nectria Fr.)一新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油桐枝枯病病原菌—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Zhang sp·nov·)的无性时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科、桂孢属。根据分离培养形态特征,鉴定为一新种,命名油桐柱孢(Cylindrocarpon aleuritum sp·nov·)。 在研究油桐枝枯病中,鉴定了病原菌的有性时期,命名为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 Zhang sp·nov·),同时发现其无性时期。 无性时期病原菌引起的油桐嫩梢发病,经接种试验,嫩梢感染率达100%,在林间,潮湿时产生无性时期,夏、冬季出现有性时期。  相似文献   

3.
<正>葡萄白腐菌Coniothyrirum diplodiella(Speg.)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壳小圆孢属。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118~164×91~146微米,壁厚,灰褐至暗褐色,底部壳壁凸起呈丘形,其上着生不分枝、无分隔的分生孢子梗,12~22×2~5微米;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从橡胶和松树变色木上分离到的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sensu lato)和其他木材变色菌。证明引起这两种木材变色的主要真菌是Ceratocystisspp.,Ophostomaspp.,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Sphaeropsissp.。进而研讨了其中之长喙壳属真菌的分类学和形态学特征,传播媒介,寄主范围,以及温度对长喙壳菌引起的木材变色速度、菌落生长、子囊壳的形成和对子囊孢子成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油桐炭疽病在广西、福建千年桐纯林中危害严重,病叶、病莱早落,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经研究油桐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tomerella cingutata(Stonem)Spaulding at Schrenk)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空气湿度大和千年桐纯林是本病流行的主要条件。试验表明,抗菌剂(401)2000—3000倍液和70%托布津600—800倍液对其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竹丛枝病的研究Ⅱ病原菌的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菌无性子实体—病枝端部米粒状的假子座,一年中产生三批。分生孢子萌发仅从两端细胞伸出芽管,中间的细胞不萌发。子囊壳埋生于假子座一侧的子座中,较少产生,子囊孢子细长,萌发时在两侧可产生多个芽管,断裂后的子囊孢子也能正常萌发。萌发适温都为25℃左右,分生孢子需相对湿度100%,子囊孢子需92%以上才能萌发良好。它们的萌发力都只能保持在25天左右。  相似文献   

7.
(五)红疣枝枯病寄主:多种柳树.分布:乌鲁木齐南山.症状:枝条皮层腐烂干缩,分生孢子座破皮而外露,群生,桔红色,头状,或不规则形直径0.5—2毫米,随之出现数个桔红色小球组成的小堆,渐变为棕色,此为子囊壳,此次未发现有性阶段的子囊壳.病原:普通瘤座孢Tuberoularia vulgaris Tode分生孢子梗杆状,有分枝分隔,紧密排列在子座上,愈近顶部愈细,无色,尖端着生孢子,梗易折断,长为(53.2-)60.8-148×2.28-3.8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孢7.6—10.64×3.04-4.56微米.讨论:《中国真菌总汇》和《中国森林病害名录》中都没有记载柳树红疣枝枯病.该菌是弱寄生菌,由伤口侵入.先在死枝死皮上生活,然后再入活皮,引起枝枯,我们发现的病枝都已枯死,除在活立木的枯死枝上外,由枯枝堆中也见到具有桔红色分生孢子座的枝条,但是没有发现有性阶段.根据有关材料,新疆山区柳树上从未见到过有性阶段.  相似文献   

8.
刺蛾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s(L.)LinK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麦角菌科、虫草属。寄生于绿刺蛾(Pa-rasa consociaWalker)蛹内。2005年11月在郯城发现,属山东新纪录。子座单生或聚生,长5~15mm,中空,新鲜时黄褐色,干后灰褐色;柄圆柱形,多弯曲,光滑,粗约1mm;头部棍棒形,长5~12mm,粗1~3mm,顶端圆钝;子囊壳近表生,基部稍埋于子座内,卵形,350~600x140~250um;子囊细长,圆柱形,280~350x8~12um,子囊孢子线形,有隔膜,无色。虫草属(Cordyceps)中绝大多数种类是昆虫病原菌,其中冬虫夏草、蛹虫草、蝉草都是名贵的中药。蛹虫草(Cordycepsmili…  相似文献   

9.
影响该病发生的气候条件1.与降雨的关系本病病原菌有子囊孢子和柄孢子世代。这些孢子的飞散,附着落叶松的新梢而发芽成为侵入组织中的菌丝,使树木染病。上述两种孢子几乎在落叶松整个发育期间都存在。这期间主要是因降雨而飞散的。子囊壳吸水而放出子囊孢子,再由气流输送至远方是本病扩大的原因。降雨时的气温在15℃时,子囊孢子的扩散最盛。柄孢子在吸水后其壳表面形成小量的孢子块。它由雨滴飞溅至周围,雨水沿树干、枝条向下流,遇到新梢发芽成为滋生病源。气温在25℃左右最易形成孢子块。2.与气温的关系气温高易染病。历时  相似文献   

10.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是我国产量高的木本油料植物。可是,在油桐生长期中,遭受油桐刺蛾危害的情况颇为严重,据初步调查危害油桐的刺蛾在湖南至少有四种:二种青刺蛾(Parasa sinica Moorc和Parasa consocia Wk.)一种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 Wk.),小扁刺蛾(Narosa sp.)以Parasa sinica Moore发生较普遍,危害较严重。油桐刺蛾农民俗称火辣子、洋辣子,除危害油桐外,还危害枫香、苹果等十多个树种。被害严重的  相似文献   

11.
油桐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守常  肖育贵 《林业科学》1989,25(2):113-119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形态学和培养性状研究表明,致病菌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将该菌与国内供试8个腐皮镰孢专化型菌株比较可看出,菌落生长较快,大型分生孢子短而粗,是一种短粗类型。其次,人工接种试验得知,此菌不侵染6科7属7种供试的专化型寄主植物;又经8个专化型菌株接种油桐试验,也不发生侵染关系。此菌仅侵害大戟科油桐属的油桐,是一种专化性病菌。再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此菌与供试菌株的脂酶同工酶的谱带特征和相对迁移率均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将油桐根腐病鉴定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抱(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sp.aleuritidis Chen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12.
金开璇  张长海 《林业科学》1989,25(6):575-576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是陕西省紫阳县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但在该县发现油桐感染带化病严重,病害呈点片状发生,根据在洞河、城关等地区调查,一般发病率为3%,严重的达7%,发病的油桐树龄为2—5年,以3年生幼树发病较严重。油桐带化病病变形态与香椿带化病病变十分相似。感病的油桐树在未发生病变的前一年,树高有生长迅速的特点,一般在病枝以下的一节(于两侧枝之间)一年内高生长达3—4m。病树最显著的病状是新生的枝条呈扁平的带状,尖端卷曲或扭曲生长,如同一把大刀,有的形成齐头铲状,最宽处可达13cm,病枝叶片明显变小(图5);当枝梢孕育花芽亦能开花座果,果实仅有正常成熟果实大小的1/4,萎缩枯死,影响油桐树的正常生长及桐油产量。此病的蔓延阻碍了油桐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tia nucleopolyd rovirus,BusuNPV)的不同毒株进行了比较研究。毒株LF,SF,WF对2~3龄油桐尺蠖幼虫的LC50分别为4.39×104,6.65×104,1.02×105PIB/mL;LT50分别为5.59,5.69,5.17 d。各分离株均为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0.195~0.246)μm×(0.054~0.072)μm,多角体直径为0.85~1.50μm。对BusuNP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单酶解时,除EcoRⅠ外其它内切酶酶解条带均较少,分子量大,不易进行分离株比较。双酶解BusuNPV全基因组序列时,DNA充分被消化,条带较多,但各分离株的酶切条带数目、大小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正>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1.)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过程中通常是混合采种,实生繁殖,故现有林木之间性状差异较大,是单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发展油桐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开展油桐良种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铜仁地区近l0年(1981~1990年)的油桐产籽量为时间序列数据,用DM(1,1)模型,对油桐逐年产量趋势进行预测。通过模型的建立、关联度分析以及关联系数计算,其1981~1990年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平均误差率为8.62%、精度为91.38%。预测1995年可达18000t油桐籽产量,到2000年可达23000t的规划值。  相似文献   

16.
油桐属与石栗属叶片核酸和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油桐属(Vernicia Lour.)与石栗属(Aleurites J.R.et G.Forst.)在分类学上分与合的问题,已经历了两个世纪的争论,长期以来油桐属不被承认,至今尚无定论。最近K.H.AiryShaw又将油桐属和石栗属重新分开。目前较多的植物分类学家接受了Airy Shaw的分类方法,即把油桐属和石栗属分为两个属,近期通过解剖构造和微观形态的研究,也支持了Airy Shaw的论断。本研究试图为此进一步提供一些生化论据。  相似文献   

17.
概述油桐(Aleurites montana)由于它生产高质量的干性油,在马拉威地区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引种。福斯特(1962年)早就报道过油桐对无机肥料(硫酸铵)或有机肥料(油饼)中的氮素的反应。沈德氏(1953年)在该地区证实过氮素的经济价值。其他林业工作者也曾记载过三年桐(Aleurites fordiiHe.)对氮素的反应(1947、1948、1953、1954、1955、1969……)。在马拉威的桐林中,偶然有一次发现,在使用氮素的基础上,油桐对过磷酸盐中磷的  相似文献   

18.
千年桐(木油桐)Vernicia montanaLour.)属大戟科油桐属植物。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其种子含有丰富桐油,虽然油质略次于油桐(V,fordii),但树体高大,单株产量高,结实寿命长,是有发展前途的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 据调查,千年桐无绝对的雄株,大部分是雌雄同株的。雌花是先长新梢后再显蕾开  相似文献   

19.
前言过去人们多根据油桐的花性和果型,来区别油桐的品种(Mowly,1932.К.Е、Бахталзе,1936.Г.З.Хчцищвили,1937.А.Е.Кожин。1957);或研究油桐花芽的形成和分化,来观察油桐雌花的发端和子房的形成(C.E.Abbott,1929。L.P.Mccann,1942.陈明秀、李来荣,1949,刘仕俊,1966.)。但对油桐生长发育的重  相似文献   

20.
油桐初考     
油桐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经济树种,属大戟科、油桐属(Aleurites)的一种落叶乔木。我国特有的三年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和千年桐(A.montans Wils.),含油量高,油质特佳,素负盛名。 我国油桐分布广,在北纬19°—33°45′,东经98°—122°的亚热带地域的十五省(区),以及甘、鲁二省以南数县,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内都有分布。但以川、黔、湘、鄂四省毗连地带为三年桐的中心栽培区域。千年桐多在华南各省(区)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