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于1988~1990年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对影响淮北地区麦套棉花产量和效益的人为可控因子中的施纯N量、P2O5量、K2O量、密度、化控5个因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明确了对产量和效益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密度>氮肥>钾肥>化控>磷肥,并得到了达到最高产量和效益的最佳组合方案:每公顷施纯N180~195kg,P2O530~60kg,K2O150~165kg,移栽密度5.25万~5.51万株/hm2,缩节安用量30~45g,于盛蕾期、盛花期或封顶时化调2~3次。为生产上制定技术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影响江苏淮北地区杂交棉皮棉产量的人为可控因子中的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和缩节胺用量三个因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棉花高产规范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单产在1650kg·hm-2以上的高产棉花研究结果,单位面积结铃数是制约棉花高产的主要因素,单株结铃数对单位面积结铃数的影响最大。实现单产1650kg·hm-2以上目标的规范技术是:密度458~525万株·hm-2,施有机肥30~375t·hm-2,纯氮150~225kg·hm-2、P2O5120~147kg·hm-2、K2O114~150kg·hm-2,应用生长促进剂化促4~5次、应用缩节胺30~45g·hm-2化控2~3次。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次饱和D- 最优设计,建立了肥料和密度与花生产量的数学模型。由模型可得,肥料与密度呈负交互效应,肥料用量增加,花生密度可适当减少。三料复合肥用量每增加100 kg/hm 2,适宜密度可减少039 万穴/hm 2;本试验条件下花生产量最高可达69464 kg/hm 2,相应的最优配置为三料复合肥1115 kg/hm 2,密度1434 万穴/hm 2;实现花生产量6000~7000kg/hm 2 的优化配置为三料复合肥8908~15665 kg/hm 2,密度12126~17532 万穴/hm 2。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施氮3375~4875kg·hm-2,为江苏里下河棉区麦套移栽地膜棉花的适宜密肥组合,在使棉花群体质量得到优化的同时,能有效地获得优质与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6.
豫北地区棉花最高产量和最佳产量的施钾量分别为153kg·hm - 2和134kg·hm - 2。不同施钾水平时棉花的经济效益不同,当施钾量为135kg·hm - 2时,产值和利润均为最大,分别为240 万元·hm - 2和225 万元·hm - 2。  相似文献   

7.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鄂棉22油后移栽棉花产量形成的密度、施纯氮量、化控量(喷DPC)及打顶时期等四项关键性的栽培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棉22油后移栽高产高效的综合栽培措施为:密度2.7万~3.75万株·hm-2,施纯氮225~300kg·hm-2,喷DPC不超过90g·hm-2,8月7日至8月15日打顶。  相似文献   

8.
棉花蕾期喷施烯效唑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蕾期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结果表明:初蕾期喷施15~75mg·kg-1烯效唑,能降低棉株高度、主茎节间长度,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提高棉花产量。其中以喷施60mg·kg-1烯效唑处理增产效果最好,较喷施清水增产皮棉161.5kg·hm-2,提高12.6%;较喷施200mg·kg-1缩节安增产皮棉40kg·hm-2,提高2.8%。  相似文献   

9.
盐都县杨方春等三户麦后直播棉密度、化控试验表明:籽棉产量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Y=522+0018x(r=09802)。密度为12万株·hm-2的产量最高,15万株·hm-2次之,以09万株·hm-2产量最低。籽棉产量与化控次数不显著,但以三次化控产量优于二次化控,二次化控优于一次化控。本文还对麦后直播棉成铃强度、叶面积指数等问题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植棉45万株·hm-2、施氮375kg时,江苏里下河棉区麦套移栽地膜棉以75cm等行距种植或100×65cm大小行种植的皮棉产量最高,可达1800kg·hm-2以上,极显著高于其它种植组合。随着平均行距的继续扩大与株距的缩小,优质铃的比例与皮棉产量随之下降,大小苗的分化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江西丘陵红壤棉区特定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改春棉为夏棉、改麦棉套作为连作、改预留棉行的小麦条播为满幅撒播,经5年单因子、多因子试验和3年的小面积示范,证实小麦———高密度夏棉双熟连作切实可行。皮棉产量:可灌棉地1200kg·hm-2、旱地900kg·hm-2,增产30%以上。小麦41175kg·hm-2,增产122%。纯收益增加795576元·hm-2。能获麦棉双丰收,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有利我省棉花生产的稳步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钟  郑祖平 《杂粮作物》2000,20(2):23-27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栽培的4项密肥措施,即密度、氦肥、氮肥、磷肥、钾肥4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与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产量〉65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为55222.5 ̄56925.0株/hm^2,施尿素539.1 ̄608.6kg/hm^2,施磷肥,施钾肥为273.7 ̄305.4kg/hm^2。  相似文献   

13.
世界棉花单产育种水平在本世纪40年代平均为230kg·hm-2,50年代为250kg·hm-2,60年代为310kg·hm-2,70年代为400kg·hm-2,80年代为500kg·hm-2,90年代为570kg·hm-2,基本上没有大的突破或长足进展。特别是近20年来,育种家的选择重点以抗性和品质为主,对丰产性的选育相对减弱。主要原因有:(1)产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不牺牲其它性状的前提下很难有明显提高。(2)丰产性的三大组成成分是铃数、铃重和轧花出花率。其中,又以铃重和铃数为测定产量…  相似文献   

14.
杨光  梅世金 《江西棉花》1999,21(4):29-31
在句容市丘陵蛙地缺钾明显地区,进行增施钾肥,对棉花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比不施钾增产288kg.hm^-2,增幅44.3%,用量以施K2O150kg.hm^-2为最佳,对棉花总果节,脱落率,单株结铃以及百铃重等经济性状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稻板田油菜撒播,于10月20日播种,用种量1125~1875kg/hm2,收获植株数在75万株左右,产量可达1125kg/hm2左右,与常规栽培相当,但比育苗移栽法减少用工三分之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抗虫棉R93-6需肥规律及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抗虫棉品系R93-6皮棉产量为1017kg·hm-2的需肥规律,R93-6生长前期棉株的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比相近产量的中棉所16要少一些,开花后基本一致;吸收养分加速率峰值出现偏晚。因此,应重施基肥,以促进其前期生长。皮棉产量为1106kg·hm-2时,氮的最佳用量为139.5kg·hm-2。氮肥可全部做基肥施用  相似文献   

17.
在浙西红黄壤地区特定的光温条件下,采用马铃薯、春玉米、棉花三熟制,春夏茬具有较大的增产增效潜力,棉花产量1350~1500kg·hm-2与对照(麦-棉两熟)能持平。该熟制1997~1998年两年在全市龙游、江山等县(市)示范种植600hm2。1998年龙游县杨家村连片种植10hm2,经省市有关专家考查验收结果表明:皮棉产量达到1503kg·hm-2,鲜玉米产量达到14360kg·hm-2,春马铃薯产量达到1.35万kg·hm-2,年产值达到5.25万元·hm-2,比对照麦棉两熟制年产值1.95万…  相似文献   

18.
试验表明,在褐土、潮土棉区施用钾肥均能取得显著增产效果。棉花施钾肥具有抗旱、抗病、抗早衰、减少蕾铃脱落和提高品质、产量的作用。在中等肥力潮土棉田施钾肥75~300kg·hm(-2),其增产率为6.9%~18.7%,褐土棉田增产率为13.7%~28.7%,增产幅度最大的为施钾肥300kg·hm(-2)的小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江汉平原探索棉花简化栽培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平均皮棉单产1700kg·hm-2,增产幅度达12%~16%,节约活化物投入028万元·hm-2,现结合江汉平原棉区的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一套江汉平原移栽地膜棉简化...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在高投入条件下不同化学纯氮与相同有机肥用量不同施用方法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的影响,并达到超高产的要求,根据旱粮棉区的特点,设计了化学纯氮(A)和饼肥(B)两因素三水平的试验。具体为化学纯氮(A)分三个水平:(A1)300kg·hm-2,(A2)375kg·hm-2,(A3)450kg·hm-2。饼肥(B)的用量均为2250kg·hm-2棉仁饼,三个水平为:(B1)全部作基肥施用,(B2)全部作第一次花铃肥施用,(B3)饼肥作基肥和第一次花铃肥各半施用。A、B两因素各水平共组成9个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