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州地区历年水稻稻飞虱发生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达县近20年来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情况连续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基本摸清了本地区稻飞虱的发生演变规律.明确了白背飞虱是本地区水稻致害成灾的主要虫种,7月上、中旬的四(2)代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的五(3)代是本区一季中稻上的主要为害世代,并对本地区稻飞虱发生为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本地区稻飞虱的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3年灵川县晚稻稻瘿蚊、二化螟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04,17(1):35-36
灵川县水稻病虫观察区位于灵川县灵川镇石子岭村 ,地理位置为北纬 2 5°2 5′,东经 1 1 0°1 9′,海拔1 68.2 m,地域较平坦 ,水田面积约 30 hm2 ,旱地面积 1 7.67hm2 ,为早稻—中稻—晚稻混栽区 ,在其周围为 66.67hm2 左右的连片水稻种植区域。石子岭村2 0 0 3年早稻种植面积为 1 6.93hm2 ,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 40 .3% ,中稻面积为 1 2 .33hm2 ,占 2 9.3% ,晚稻面积为 1 2 .8hm2 ,占 30 .4% ,中稻种植面积占的比例较大。1 发生为害情况   2 0 0 3年晚稻期间 ,石子岭村稻瘿蚊及二化螟发生普遍而严重。 9月中旬调查晚稻稻瘿蚊发生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3.
2018-2020年,对吉林省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二化螟发生世代及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西部稻区白城市(洮北区)、扶余市和公主岭市二化螟一年可发生2代,性诱监测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在中东部稻区的榆树市和吉林市(昌邑区),二化螟一年发生1~2代,榆树市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吉林市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中旬各有1个诱蛾高峰。在东南部稻区的柳河县和和龙市,二化螟1年发生1代,柳河县诱蛾高峰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和龙市未发现明显诱蛾高峰。通过为害情况调查发现,水稻收获前2代区二化螟为害情况普遍重于1代区,应加强对2代区第2代二化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4.
墨兰黑斑病在广州地区为害严重,每年于12月中旬开始出现新病斑,翌年2—3月阴雨连绵时为发病高峰期;种植在闭风闷热及受阳光直射的环境下,病害更重。其病原鉴定为蝴蝶兰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 Sawada),刺伤接种可为害8种兰科植物。在墨兰的生产中,加强管理,及时剪除清理病叶:在广州结合12月至翌年3月发病前喷1%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喷40%灭病威600倍液2—3次,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水稻孢囊线虫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于水稻根部的孢囊线虫在我国尚未见报道。1982—1984年,我们在××县××乡的部分双季稻田(冬季种植马铃薯、蔬菜、甘薯)和小部分晚季稻田(春季种植花生、甘薯、冬季休间)范围内,四次发现水稻根部有孢囊线虫寄生而不侵染在这些田种植的冬、春作物。通过三次接种验证,该虫能侵  相似文献   

6.
正一、四川水稻生产现状(一)2000—2016年生产变化趋势1.水稻种植面积2000年四川省水稻种植面积213万hm~2,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仅为195万hm~2,17年来总量下降了17万hm~2,年均减少1万hm~2。  相似文献   

7.
水稻霜霉病(Scleophthora macrospora)在我县是一种不常见而危害性较重的水稻病害,1989年早季我县万安乡有3处稻田发生水稻霜霉病,面积320亩。一般病株率在20—30%,减产30%左右,严重田块病株率50%以上,造成损失超过5成,如富湖村在6月中旬因此病翻犁了稻苗20余亩。晚季在原翻犁的病田仍发病较重,病株率20%左右,其他原发病田仍普遍发病,病株率6—10%,另在莲圹乡的九秋村,万安乡的连垱村和仙阳镇的渔梁村  相似文献   

8.
2009年枝江市水稻病害异常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枝江市位于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68万hm2。按播种及栽插方式分为直播田、移栽田、抛秧田、机插田等,根据田间管理前茬及时间的差异又可分为早稻、中稻、一季晚、二季晚等等。4月中旬到8月上旬均可在我市水稻田插秧。由于存在栽插时间的延长,种植田块的差异等条件,我市水稻病虫发生为害重,防治压力大,特别是2009年,水稻病害异常发生,使局部田块受害重,损失大。  相似文献   

9.
秭归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 600hm2,主要种植在全县12个乡镇,海拔600m以上区域,属一季中稻栽培.稻瘟病常年发生1 000 hm2左右,是我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防控商城县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的发生,本研究对该地稻水象甲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发生在商城县丘陵山区和沿河稻作区,发生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越冬成虫发生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产卵期在5月,幼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蛹期在6月,成虫羽化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测报灯成虫终见期在8月15日前后。采取稻田秋耕灭茬、隔离育秧、延迟播种期、科学管理肥水、保护天敌、稻鸭(虾)共作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河池市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池市危害水稻的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早春主要虫源由东南亚随西南气流迁入,秋季随东北气流由北回迁。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河池一年可发生7~8代,其中主要危害代为第2~6代,对水稻造成危害重、损失大,不防治的田块可颗粒无收。第1代发生在3月份,第2代发生在4~5月间,第3、4代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时正值早稻孕穗、抽穗、灌浆期,第5、6代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或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13.
岳池县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及测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洪 《中国植保导刊》2007,27(12):15-18
广安市岳池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位于华蓥山西麓渠江同嘉陵江汇合的三角台上,全县南低北高,大部分地区海拔250~500m,常年种植水稻3.6万hm2。主要种植单季中稻,南边部分乡镇蓄留再生稻。水稻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稻飞虱是本县水稻的主要虫害,一旦暴发,为害非常严  相似文献   

14.
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南稻区北部(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双季改单季的水稻种植制度的调整,为了阐明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2007、2008年在怀宁县和潜山县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等方法研究了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种植后,6月中旬至7月下旬迁入的褐飞虱可以直接降落在单季中稻本田,并能连续繁殖,种群增殖倍数可高达数百倍,单季中稻褐飞虱的发生量高于双季晚稻;卵巢解剖确定了单季中稻及双季晚稻中褐飞虱各世代的虫源性质,单季中稻褐飞虱迁出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后期迁入提供虫源,也可以在本地作近距离的扩散迁移,加重对双季晚稻的危害。皖南地区单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但显著增加了本地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而且也导致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频繁出现褐飞虱的后期迁入。因此,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蜘蛛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4年对湖南省湘阴县藠头—水稻轮作模式和西瓜—水稻镶嵌种植模式示范基地的稻田蜘蛛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这2种水稻种植模式中蜘蛛群落结构和季节消长动态。结果表明,西瓜—水稻模式田的物种丰富度(44)及多样性指数(4.259 54)最高;其次为藠头—水稻模式田,其物种丰富度为41、多样性指数为4.213 10;最低的是常规的双季早、晚稻田,早、晚稻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8和32,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110 54和3.947 63。说明采用前2种稻田种植模式,不但丰富了稻田景观元素,而且天敌蜘蛛种群数量和种类均有较显著增加。在水稻大面积种植区推广水旱轮作或间作经济作物的耕作模式,可有效地保护稻田蜘蛛等天敌,控制害虫。同时,可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龚坤元 《植物保护》1979,5(4):36-38
毒性问题 农药能防病灭虫,但有些农药对人畜亦有较大的毒性,在生产、运输、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中毒事故。 当然,一般化学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都应该注意。有人(Bubois及Geiling)曾把化学药品的急性口服毒性,以致死中量(LD_(50))为标准,分为六类:(1)剧毒(1毫克/公斤以下),(2)高毒(1—50毫克/公斤),(3)中毒(50—500毫克/公斤),(4)稍毒(0.5—5克/公斤)(5)无毒(5—15克/公斤),(6)无害(15克/公斤以上)。作为农药而论,由  相似文献   

17.
198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市郊区社埠港,有200多亩双季晚稻铁甲虫暴发,二晚秧田先出现。8月中旬在双季晚稻田大量发生,180余亩被害蔸率达10—70%,有的田块每蔸有成虫13—27头,幼虫(蛹)7—22头,卵5—35粒,受害秧苗先呈灰白,后黄褐而枯死,至9月上旬发生面积扩大到250余亩。  相似文献   

18.
岑溪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自1975年开始,至1989年的15年间,双造杂交稻种植面积在12—16万亩的年份有1977—1981年,3—10万亩以下的有1982—1985年,20—31万亩的有1987—1989年(表1).而我县的稻瘟病、稻纹枯病和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其相关密切.本文将依次评述此三种病害在杂交稻上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其控制策略,供商榷.一、稻瘟病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监测玉溪烟区烟草上夜蛾类害虫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溪烟区烟草夜蛾的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在自然条件下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进行多年诱捕监测,并对诱蛾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溪烟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在冬季能正常羽化,诱蛾量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最佳诱蛾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和10—11月,其次是6—9月;小地老虎最佳诱蛾期为2—3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12月下旬;烟青虫有效诱蛾期主要集中在5—6月。诱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斜纹夜蛾诱蛾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小地老虎诱蛾量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多,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最低气温升高而降低;烟青虫诱蛾量随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诱蛾量增多。防控策略:防治斜纹夜蛾于整地理墒或烟苗移栽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8月中旬(中部叶采烤期)结束;防治小地老虎于前茬小春作物花期(2—3月上旬)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5月底至6月上旬(烟株团棵期)结束;防治烟青虫于整地理墒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6月底至7月上旬(烟株封顶7 d后)结束。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7月12—13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宁夏银川召开了2017年下半年全国水稻和马铃薯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 会议总结了上半年重大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会商提出了下半年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安排部署了下半年监测预警工作, 现场观摩了贺兰县广银米业水稻基地和生瑞米业水稻基地,考察了水稻病虫监测和绿色生产情况. 全国农技中心魏启文书记、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赖伟利副厅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王建强调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 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植保(植保植检、农技)站(局、中心)负责水稻和马铃薯病虫测报工作的技术人员及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气象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共5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