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连嘉粳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嘉粳1号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育的优质中粳新品种,2002年在全国北方稻区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627.8kg/667m^2,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同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569kg/667m^2,较对照增产3.4%。2003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冀黑芝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通过系统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09~2010年连续2a参加全国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83.75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较对照品种冀芝1号增产23.60%,增产点次率为87.5%;生产试验中,5省7个试点平均产量为1029.30kg/hm2,较对照冀芝1号增产16.84%。粗脂肪平均含量为52.12%,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4.15%。该品种植株高,生长势强,籽粒乌黑,商品性好,是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于一体的芝麻新品种。并根据该品种的特性,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高油、高产春大豆新品种湘春豆22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春豆22号省区试、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均在160kg/667 m^2以上,均比对照品种湘春豆15号和18号明显增产;脂肪含量23.36%,为高油品种;高抗大豆病毒病,较抗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等病害。  相似文献   

4.
早籼807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能力较强的早籼稻新品种.2年省区试平均产量7699.5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8.25%.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814.5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1.66%.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抗-感纹枯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四~三级食用稻等级标准.全生育期108 d左右,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3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 2 3 ( CM4 86 0 )是 1 998年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 CIMMYT)引进的材料中经鉴定、筛选育成的一个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抗条锈、抗倒性强、适应性较好等特点 ,在 2a的甘肃省东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折合平均产量 5 6 6 9.2 kg/ hm2 ,较对照品种陇春 1 5增产 1 2 .73 % ,在生产示范中折合平均产量 5 2 5 4 .5 kg/ hm2 ,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 4 1 .70 % ,均居第 1位。该品种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 ,属中筋优质小麦 ,适宜在甘肃省中部的临洮、兰州、定西、临夏及沿黄灌区以及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庆阳地区农业学校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庆农6号,株高88cm,穗长6cm左右,千粒重37.0g,平均容重744.3g/L。1997-1999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3a23点(次)试验平均产量3495.45kg/hm^2,居参试10个品种(系)第3位,其中14点(次)增产,平均产量4024.95kg/hm^2,较对照品种陇鉴196增产9.33%;1996-1999年进行生产示范,平均产量3955.05kg/hm^2,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3.32%。品质优异,籽粒含蛋白质17.24%(干基)、赖氨酸0.60%(干基)。除成株期对条中29号及混合菌种高抗外,对其它致病生理小种均免疫。丰产性好,抗旱,抗寒,适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7.
皖稻 8 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指标中 ,有 8项达到部颁 1级优质米标准 ,被评为安徽省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13 5 .5kg/hm2 ,较对照竹青减产1.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6774.0kg/hm2 ,较对照竹青增产 4.3 %。中抗稻瘟病 ,苗期耐寒性较强。全生育期 10 9d ,适宜播期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临洮县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仲龙 《甘肃农业》2013,(19):23-24
在临洮县洮阳镇旱作农业区进行的玉米品比试验表明,中晚熟品种澳玉320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折合平均产量16591.5kg/hm^2,较对照沈单16号增产28.7%,居第一位;中晚熟品种登海3622,折合平均产量13506kg/hm^2,较对照增产4.76%,居第二位:中晚熟品种沈单16号(cK)折合平均产量12892.5kg/hm^2,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新品种苏棉29的选育过程及基本性状。该品种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185和1737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泗杂3号增产10.6%和8.5%;生产试验中平均籽棉产量达到4176kg/hm2,皮棉产量达1745kg/hm2。该品种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达Ⅲ级以上标准,并具有高抗棉铃虫,兼抗枯黄萎病等特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该高产转基因棉花新品种苏棉29已于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粳稻新品种垦育38株高101.5 cm,茎秆坚韧,高抗倒伏,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精米率为74.70%,蛋白质含量为9.10%。河北省水稻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9158.0 kg/hm2,较对照垦育20号增产6.96%,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在冀东稻区生育期158 d左右,适于在河北省长城以南唐山、秦皇岛稻区作一季稻多种栽培方式种植。  相似文献   

11.
皖稻 7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籼粳复合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 ,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等优点。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 ,有 7项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3项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1997~ 1999年省观察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 ,产量 7.77~ 8.10t/hm2 ,比对照扬稻 4号增产 7.6 %~14 .9%。抗逆性强 ,中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纹枯病轻 ,耐旱性较强 ,耐肥抗倒。适宜在我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最适播种期为 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优质中籼皖稻173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加发  李泽福  王元垒  唐光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580-1580,1652
皖稻173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自育的籼粳亚种后代中间材料M89898为母本,扬稻4号作父本,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米质好,在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有10项达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多年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一般在8.10 t/hm2以上,与对照汕优63相当。抗逆性强,高抗白叶枯病,纹枯病轻,耐肥抗倒。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最适播种期为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3.
优质香稻莲香早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香早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晚籼优质稻923辐射后产生的早熟株与早籼优质稻中鉴98-19杂交经系谱多代选育成的一个籼型优质香稻品种,在赣中南可以作早稻和晚稻种植,在赣北可以作晚稻种植。在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并且适应性广。由于该品种米质优,有香味,口感可与923相媲美,表现出很好的市场前景。2009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莲香早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II优012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II-32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01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9.416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7.08%;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55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6.10%。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三级食用稻等级标准。全生育期138d左右,适宜在长江中下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用复交系谱法选育成中籼稻中熟品种E164.该品种参加两年(1987~1988) 省区试,平均亩产481.5公斤,比对照密阳23平均亩增产10.7%;一年(1989) 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4公斤,比对照密阳23增产8.6%.株形优良,茎秆健壮,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米质优,1985年参加省优质米评比,居参评20个籼稻优质米之首,1987年参加中国水稻研究所63个区试籼稻品种米质测定,名列第三.三年(1987~1989) 人工接病虫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抗至中抗稻瘟病和白背飞虱,高抗至抗褐稻虱;田间检查,纹枯病轻.表现为优质、高产、多抗品种类型.目前省内外正在加速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皖稻7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稻77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中籼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与示范,表现出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以及耐肥抗倒、抗病虫能力强等特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国际稻(IRRI)品种IR26的株型、抗性与具有云南地方软米毫木西亲缘的[(毫木西×科3)×(IR29×BP蛋白种)]中间材料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软米品系—滇黎401。滇黎401对滇一型和滇四型籼稻不育系有较好的恢复力。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皖稻16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与常规品种七秀占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稻瘟病等特点,2005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