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荷斯坦牛围产后期乳成分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了79头新产母牛产后0~7 d每次挤奶的牛奶样品,测定1 573份样品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牛奶尿素氮含量和乳干物质率,比较初乳和常乳在各项乳成分上的差异,并分析乳成分在母牛产后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利用SAS 9.2软件分析胎次和挤奶时间对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新产牛产后第1次分泌的牛奶相比,产后第2次分泌的牛奶中的乳成分已发生改变;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干物质率在产后逐渐下降(P<0.05),而乳糖率和牛奶尿素氮含量在产后逐渐上升(P<0.05);除乳脂率外,其他乳成分在产后第7天尚未达到常乳水平(P<0.05);胎次对初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有显著影响,挤奶间隔时长造成早中晚所产牛奶在乳脂率、乳蛋白率和牛奶尿素氮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初乳及过渡乳饲喂犊牛时,应充分考虑产后时间、胎次和挤奶间隔等因素对营养成分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拉日马牦牛的产奶性能,本试验随机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处于泌乳期的拉日马母牦牛20头(初产和经产各10头),对其产奶量和奶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拉日马牦牛平均每头年产奶量为612.96 kg,平均每天产奶量为4.01 kg/头,与我国牦牛的年平均产奶量相比较可知,拉日马牦牛具有产奶量高的特点;拉日马牦牛奶中脂肪含量平均为6.91%、蛋白质含量平均为3.72%、乳糖含量平均为5.40%、非脂乳固体含量平均为10.22%,与我国牦牛奶成分的相关研究结果和GB 19301-2010对生乳理化指标的要求相比较可知,拉日马牦牛奶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要求,且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蜀宣花牛6 767个胎次的产奶量测定和1 055头母牛乳样的乳成分分析,揭示了蜀宣花牛的泌乳性能。牛群实际胎产奶量一世代平均3109.4kg,平均泌乳期281.4d,平均乳脂含量4.6%;二世代的平均产奶量、泌乳期和乳脂含量分别为3 311.3 kg、281.2 d和4.5%;三世代分别为3889.4 kg、283.5 d和4.5%;四世代分别为4 495.4 kg、297.0 d和4.2%。从不同胎次看,蜀宣花牛母牛的产奶量和泌乳天数均随胎次的递增而增加,第3~4胎达到高峰,从第5胎开始,随着母牛产犊胎次的递增,产奶量有所下降。蜀宣花牛乳脂含量明显高于黑白花奶牛、纯种西门塔尔牛和我国育成的草原红牛及新疆褐牛。表明蜀宣花牛具有较好的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性控冻精对不同胎次奶牛受胎率的影响,试验选取了864头育成牛和84头2~5胎次的成年母牛并对其人工受精.结果表明,育成牛的情期受胎率较二胎、三胎、四胎、五胎以上和成年牛平均值分别高3.56%、6.69%、8.35%、5.18%和6.95%(P<0.05),即育成奶牛的情期受胎率显著高于二胎以上成年牛;育成奶牛与二胎以上成年奶牛的产母犊率相差1.19%,差异不显著 (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青海高原型牦牛不同月份的牦牛乳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月份的牦牛乳成分指标均有所不同,尤其是主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非脂乳固体和乳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进入冷季后,除脂肪含量外牦牛乳各营养成分均有明显的下降,尤其9月下旬营养指标下降最为明显,10月下旬各营养成分指标又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6.
用“哥特里一罗紫法”、“酸水解法”和“快速测定法”(乳成份分析仪法)三种方法进行牦牛乳中脂肪含量的测定,经对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在测定牦牛乳中的脂肪含量时“哥特里.罗紫法”优于“酸水解法”;而在现场牦牛乳中脂肪含量测定时宜用“乳成分分析仪”进行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娟姗牛细管冻精,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改良色达草地型牦牛,结果显示:杂交一代(犏牛)公、母牛初生重平均达15.35kg,比本地牦牛初生重提高39%,2岁零3个月的公、母牛平均体重达166.7kg,比本地相同年龄的牦牛体重高60%;杂交一代母牛1.5岁初配,比本地牦牛提前2~3年;杂交一代母牛2岁零3个月产犊,第一胎年产奶量达1280kg,是本地成年牦牛产奶量的4倍。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比较牦牛乳与犏牛乳脂肪酸组分,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成分及其含量测定,通过SPSS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和犏牛乳均含有42种脂肪酸组分,但含量不同,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是棕榈酸、硬脂酸、顺-9-十八碳烯酸和肉豆蔻酸;牦牛乳组分更接近脂肪酸营养价值的指标;牦牛乳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短链脂肪酸均明显高于犏牛乳。两种乳均含有丰富的脂肪酸,但牦牛乳的含量比例更为理想,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昌台牦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昌台牦牛的产奶量及乳成分指标,试验于2015年6—10月份在昌台种畜场对20头经产母牦牛6—10月份产奶量进行测定并对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台牦牛产奶高峰期为7月份、8月份,日挤奶量极显著高于6月份、9月份、10月份(P 0. 01)。7月份、8月份牦牛乳中脂肪、非脂乳固体、乳糖、粗灰分、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低于9月份、10月份(P0. 01); 7—9月份牦牛乳的pH值极显著高于10月份(P0. 01); 7月份、8月份牦牛乳的电导率极显著高于9月份、10月份(P0. 01),9月份牦牛乳的电导率显著高于10月份(P0. 05)。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了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黄牛乳的生化组成特点。试验测定了43头九龙藏黄牛乳蛋白含量、乳蛋白组成和酪蛋白多态性。藏黄牛乳蛋白含量低,仅约为29 g/L;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脱脂乳蛋白组成与普通牛乳接近,主要包括酪蛋白、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等组分,β-Lg与α-La含量的比值低于牦牛;酪蛋白的相对含量约为70%,主要包含αs-CN和β-CN,二者分别检测到3和2种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九龙藏黄牛乳的组成与生活在类似生态环境中的九龙牦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1 尽早给予充足的初乳 初乳是母牛产犊后5—7天内所产的乳。初乳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防病免疫的保健作用,是出生犊牛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天然营养品。初乳颜色黄,黏稠,干物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是普通牛奶的4~5倍,可提供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以增加犊牛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天祝地区3个牧场所产的白牦牛乳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测定3个牧场所产白牦牛乳中脂肪酸含量,比较在枯草期、枯草末期、返青期、青草期4个时期及不同胎次的白牦牛所产牦牛乳中脂肪酸的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3个牧场白牦牛乳中乳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1~5胎次母白牦牛乳中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枯草期、枯草末期、返青期、青草期4个时期白牦牛乳中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SFA)含量比值分别为1.86、1.75、1.62、1.32.随着气温的升高及牧草的成熟,白牦牛乳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3.
先前研究表明金川牦牛在肋骨数上出现变异,为明确14肋与15肋金川牦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差异,本试验选择初产和经产的不同肋骨数金川牦牛各6头,统计其6~9月份的月产奶量,同时进行乳成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5肋牦牛(初产和经产)产奶量均高于14肋牦牛;15肋牦牛经产个体在6~8月份产奶量高于初产个体;除9月份以外,15肋牦牛6~8月份乳脂率极显著高于14肋牦牛(P0.01);15肋牦牛6月份乳糖、非脂乳固体和乳蛋白含量都显著性高于14肋牦牛(P0.05)。  相似文献   

14.
牦牛乳是一种天然的浓缩乳,其乳中的脂肪、蛋白质、乳糖、干物质等含量均高于其他牛乳,是加工奶油系列制品的最优原料乳之一。文章对甘肃天祝白牦牛和甘南牦牛乳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甘肃牦牛乳及牦牛乳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牦牛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是乳、肉、役、毛综合性品种,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牦牛肉的特点是天然纯净,具有蛋白质含量高(18.8%~22.6%)(蒙古牦牛、西藏牦牛)、脂肪低[1.4%(甘肃牦牛)~7.9%(青海半血野牦牛)]、干物质高[23.7%(眼肌肉)~33.8%]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品中维生素的分析研究,对青海牦牛肉质评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原型牦牛繁育状况及繁殖母牛体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青海高原型牦牛是青海高原牦牛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原高寒草甸草场。2003~2005年对2042头高原型母牦牛从繁育状况和繁殖母牛体况的调查发现,母牦牛4~5岁初产占45.5%,5~6岁初产占25.15%,3~4岁初产占22.75%。三年来平均繁殖率为48.61%,犊牛平均成活率为65.73%,牦牛平均繁活率32.07%,母牦牛年平均可产0.4~0.48胎;其中两年一胎(牙日玛)的占88.84%,三年一胎(干巴)的占9.51%,而一年一胎(青麻)仅占1.65%。对繁殖母牛发情期体况调查发现发情配种牛的体况是4.10,未发情牛的体况为3.38。  相似文献   

17.
牦牛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SDS-PAGE研究了108头麦洼牦牛和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AS-PAGE分析发现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依次为A:208kd,B;200kd,C:196kd,D185kd,分子量大于荷斯坦牛。麦洼牦牛MUC1基因座受A、B、C、D4个复等位基因支配,有9种基因型;九龙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C、D3个复等位基因支配,显示5种基因型,两品种牦牛乳MUC1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均偏离哈代-温伯格定律(P<0.01),麦洼牦牛乳MUC1基因座遗传变异程序大于九龙牦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了解亚丁牦牛产奶性能,并为今后牦牛品种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选择亚丁牦牛和昌台牦牛各8只健康、经产母牦牛测定其在6月,7月,8月,9月和10月的产奶量和牛奶成分。[结果]结果表明,亚丁牦牛和昌台牦牛在6月的产奶量相当,而且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7,8,9,10月的产奶量上,亚丁牦牛极显著高于同期的昌台牦牛(P<0.01)。在奶成分测定中,昌台牦牛在测定期间,牛奶中乳脂含量都较同期亚丁牦牛高,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非脂固体乳、乳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测定中,2个牦牛品种之间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H值测定中,亚丁牦牛在8月的pH值含量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5);在10月的pH值含量极显著高于昌台牦牛(P<0.01)。  相似文献   

19.
为九龙牦牛杂交改良草地型牦牛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九龙牦牛与草地型牦牛杂交F1和草地型牦牛不同年龄段的生长性能、成年牦牛的屠宰性能、产毛性能等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揭示九龙牦牛与草地型牦牛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九龙牦牛与草地型牦牛杂交F1在初生、0.5岁、1.5岁、2.5岁、3.5岁、4.5岁时的体尺体重均极显著高于草地型牦牛(P〈0.01),且其成年时的屠宰率、净肉率和头均产毛量也均高于草地型牦牛(P〈0.01)。表明九龙牦牛改良草地型牦牛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牡丹江市三道畜牧场1994-1997年1021头次分娩母牛的配种、产房及兽医记录的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场四年来,年平均胎衣不下发病率为20.86%;夏秋(5-10月)产犊的胎衣不下发病率略高于冬春季(11-4月)。经产母牛的胎衣不下发病率极显著高于初产母牛。从第六胎起胎衣不下发病率明显增高,产双胎时胎衣不下发病率极显著高于产单胎的母牛,单产的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足月分娩母牛,单产死胎的胎衣不下发病率最高。产死胎时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活犊的母牛。上胎胎衣不下的母牛再次分娩时的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上胎胎衣自落的母牛。在原床位或运动场上分娩时胎衣不下发病率亦显著高于产房分娩的母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