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灵芝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不同灵芝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灵-1、灵-2、灵-3和灵-4有5条相同的酶带,它们具有灵芝的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但它们在酶带条数、Rf值及酶活性上有差异,各菌株均有特征酶带。灵-1、灵-2、灵-3酶谱相似,关缘关系较近。但灵-4的酶谱与它们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富硒高产灵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株不同性状的灵芝菌株为亲本,采用化学融合方法对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筛选与亲本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显著差异和拮抗试验呈阳性的融合菌株,并分别以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富硒液体培养菌丝体中硒含量和固体栽培时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和灵芝菌株的富硒能力为初筛和复筛标准,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灵芝高产菌株RG1108,编号为YG1,其灵芝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固体富硒栽培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粉中的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48%、21.78%、16.19%,遗传性状稳定。结果表明: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富硒高产灵芝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灵芝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2015,(5)
通过菌丝形态比较、菌丝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区分,对5株野生分离桦褐孔菌进行了区别鉴别。试验结果:5个菌株在菌丝形态上有差异,供试菌株都不同程度的产生拮抗反应,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间拮抗最明显。酯酶同工酶图谱结果显示,采集地域较近的1、2号菌株或3、4号菌株,其遗传相似性也较低,为各自独立菌株。结果为将来药用桦褐孔菌育种和人工栽培研究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郑素月  张庆桥 《北方园艺》2011,(14):162-164
采用体细胞营养亲和测定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对河北省广泛栽培的54个平菇菌株进行了种质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54个平菇菌株经营养亲和测定划分成了12个不同营养亲和群,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营养亲和群内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相同,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营养亲和群菌株相似系数为53%~91%。  相似文献   

5.
以收集引进的40个野生香菇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野生香菇菌株不同迁移率的酶带多达15条,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约达71%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75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4.0kb;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约达63%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该研究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驯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9个平菇菌株进行了菌丝长速、长相、酯酶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的测定。结果表明:9个菌株中同名的2个菌株,其中之一已经出现了退化,菌丝长速减缓、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接种到同一培养基上的3个重复之间长相存在差异,但酯酶同工酶酶谱没有变化。同时发现不同的平菇品种间其菌丝长相、长速、可溶性蛋白含量、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差异,长速较快的品种,有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酯酶同工酶酶带数量相对较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六株黑木耳两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黑龙江省常用六株黑木耳菌种的胞内、胞外酯酶 (EST)及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黑木耳菌株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谱存在明显差异 ,同一菌株的胞内、胞外同工酶在酶含量和酶带数也存在差异。此差异性可以用来进行菌种鉴定。  相似文献   

8.
以10个广西野生灵芝菌株为试材,采用酯酶同工酶分析和拮抗试验的方法,研究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广西野生灵芝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试验共检测到22条谱带,10个菌株间的谱带均有差异。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95;在相似系数为0.55时,10个菌株可以分为3类,即菌株C3(红芝)为一类,菌株C9(白芝)为一类,C1、C2、C4、C5、C6、C7、C8、C10(黑芝)为一类;在相似系数为0.64时,黑芝类又可分为2类,即C1、C2、C4、C8、C10为一类,C5、C6、C7为一类。菌株C4与C10、C5与C7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大于0.90,亲缘关系很近,且这2对菌株间无拮抗,说明菌株C4与C10为同一菌株,C5与C7也为同一菌株。  相似文献   

9.
刘娜  张敏  李超  肖军  宋莹  李红 《北方园艺》2016,(1):131-134
以人工栽培食用菌3个菇种(滑菇、杏鲍菇、金针菇)的18个主要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比较分析了其酯酶同工酶酶谱特征。结果表明:3个菇种分别具有自己的特征酶带,种内菌株间酶带数目、Rf值存在差异,表明菌株间遗传基础存在差别,没有同种异名的现象。因此利用酯酶同工酶判定食用菌种的分类地位和种内菌株间差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酯酶同工酶检测香菇杂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酯酶同工酶在细胞质园球体中存在较多,其酶谱具有较稳定的遗传特征,故人们常用为检测遗传行为的一种生化指标。在近代生物科学中,特别是农业上多用同工酶来鉴别杂种及作为分类的依据。T.ToyomasuA.Zenyozi 在《同工酶电泳法鉴别香菇菌株》一文中指出:各菌株间的酯酶同工酶差异较大,可用来鉴别香菇菌株。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香菇杂交异核体63F 及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以期检测香菇真杂种及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
松茸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范俊  王淑珍  高雁 《食用菌》2001,23(5):6-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吉林省延边天佛指山周围,不同松茸生产地的3株松茸菌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别检测到4条和7条酶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其亲缘关系相近,说明3个菌株都属于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sltoet lmai)Sing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12.
以生产收集的24个黑木耳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酯酶同工酶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24个黑木耳菌株共扩增出11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4时,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两大类;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67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2.0 kb,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85时,将24个菌株分为两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黑木耳的菌株选择及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2个宾王菇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考查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2个宾王菇菌株共检测出11种酶带类型,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谱带分布呈多样性,同一个取样地区菌株间谱带相似,利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Jaccard距离0.76为切割点将供试菌株聚为3类.结果表明:阜新地区宾王菇菌株遗传资源丰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萝卜种质资源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6份萝卜种质花蕾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α-淀粉酶(α-amylas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花蕾中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谱多态性较高;α-淀粉酶为单基因控制,α-淀粉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谱中均可检测到1个共显性位点。同工酶酶谱表型与聚类分析结果揭示了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萝卜种质资源鉴定与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7株桑黄(Inonotus sanghuang)开展了菌丝特性、菌丝拮抗、酯酶同工酶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桑黄SH3和SH7菌丝无拮抗现象,且两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联合系数最大,遗传亲缘关系可能相同或非常近,其余菌株间遗传亲缘关系较远;人工栽培SH3、SH6和SH7可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蘑菇属的双孢蘑菇、野蘑菇和姬松茸的 8个菌株的菌丝体阶段的过氧化物酶 (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POD和EST同工酶谱不仅清楚地显示出这 3个种的 8个菌株同属于蘑菇属所具有的共同酶带 ;而且酶谱还清楚地显示出不同种不同菌株间的酶的差异。 (2 )双孢蘑菇 4个菌株 (除野生菌株 96 4 3外 )之间无论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西欧 ,无论是白色品系还是棕色品系 ,它们的POD和EST同工酶的遗传相似性是比较高的。 (3)双孢蘑菇与野蘑菇的遗传距离近于它与姬松茸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对江西省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以及全国多地收集的31个栽培灵芝菌株进行ITS序列测序和分析,结果 9个野生菌株有灵芝、紫芝、南方灵芝、有柄灵芝、树灵芝等。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与31个栽培灵芝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9个野生灵芝属菌株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野生灵芝进行组织分离、菌种筛选、纯化复壮、栽培试验,得到产量高抗性强的灵芝菌株,进行推广栽培及仿野生栽培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对野生灵芝资源种群及生物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菌丝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以及ISSR分子标记对35个金针菇菌株进行多相分类研究,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拮抗反应与ISSR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而酯酶同工酶与拮抗反应、ISSR分析结果差异较大,ISSR聚类分析结果更为精确。根据ISSR聚类分析,当相似系数为0.86时,可将供试菌株分为7组,其中黄色金针菇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白色金针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