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的天然更新状况。[方法]通过"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火烧迹地上高山松天然更新效果较好,一般火烧的次年即有大量幼苗发生,同时一定频率低强度的火烧有利于高山松纯林的维持和稳定,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高山松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天然更新状况较好,草类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次之,高山栎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最差;分布在海拔2 800~3 600 m的高山松林火烧迹地自然恢复良好,但海拔4 000 m以上的火烧迹地上更新的幼苗幼树较为稀少;阴坡、半阴坡迹地天然更新状况优于阳坡迹地,这是因为周围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变动幅度直接影响着高山松更新幼苗的成活率。[结论]该研究为加快当地植被恢复、改善环境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香格里拉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采伐迹地更新、林隙更新、林下更新4种立地更新类型的优劣状况,[方法]选用单位面积株数、苗木长势的苗高年平均生长量,地径年平均生长量3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火烧迹地更新效果最好,其次是采伐迹地更新、林隙更新、林下更新。调查区实际生产中也主要采用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更新方式,结果与实际生产相符。[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指标评价,既能兼顾单位面积株树和更新苗木长势,同时也避免了分量指标评价分析中出现的分歧,故该方法所得结果对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火干扰对北碚茅庵林场天然更新幼苗发生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种群生态学和干扰生态学的角度,对重庆北碚区茅庵林场火烧迹地针阔混交林进行群落调查,研究火烧干扰后植物幼苗的发生及存活,结果显示:火烧干扰后,幼苗的种密度、个体密度、聚集性分布程度均随着火烧干扰强度的增强而降低,火干扰较弱区域的幼苗的种密度和个体密度显著高于未火烧区域,火干扰较强的区域则低于未受火烧的林地.认为,较弱的火干扰对幼苗发生及存活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使幼苗的生长状况优于无火烧干扰区域,高强度火干扰对幼苗生长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5.
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干扰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幼苗更新及空间分布格局,对深入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规律和植被恢复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西坡北部2010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根据迹地存活株数设置3块30 m×30m不同火烧强度(轻度L、中度M和重度H)的固定样地,调查...  相似文献   

6.
渝西地区火烧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渝西地区黄瓜山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后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结果表明:与未火烧林地相比,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更新苗主要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白栎(Quercus fabric)、油茶(Camellia oleifera)等萌生枝为主。不同强度火干扰迹地具萌枝的优势乔木树种及所有树种的密度大小均表现出中度火烧迹地显著高于未烧林地和重度火烧迹地(P<0.05);未经火烧林地物种多样性丰富,火烧以后在短时期内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性水平。中度火烧迹地的草本植物盖度明显大于未烧林地(P<0.05),蕨(Pteridium aquilinum)和小白酒(Conyza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火烧强度下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特征及其与火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研究林下草本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为有效管理油松林地表可燃物及探索火烧迹地林下植被早期更新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太岳山天然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火烧强度(轻度火烧、中度火烧和重度火烧)分别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以未过火样地为对照,统计各样地中未烧死木株数百分比、树木平均熏黑高度、平均胸径、林分密度等林分因子及坡向、坡度、海拔等地形因子;每块样地中再设置2 m×2 m和1 m×1 m的样方各5个,调查样方内未分解落叶、半分解枯叶、1 h时滞枯枝、10 h时滞枯枝等死可燃物负荷量和灌木、草本等活可燃物负荷量,并测量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数、株数、盖度、密度和频度,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利用多重比较(LSD)法分析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和林下草本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各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影响。【结果】①不同火烧强度对油松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影响显著(P<0.05),未分解落叶(P<0.05)、半分解落叶(P<0.05)、1 h时滞枯枝(P<0.05)、10 h时滞枯枝(P>0.05)等死可燃物负荷量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草本(P<0.05)、灌木(P<0.05)等活可燃物负荷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②RDA分析表明,半分解落叶可燃物负荷量与未烧死木株数百分比呈正相关,与平均熏黑高度呈负相关;1 h时滞枯枝、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未分解落叶可燃物负荷量与坡度呈正相关,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海拔呈正相关。③不同火烧强度对油松林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丰富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上述指数均以轻度火烧迹地最高;不同火烧强度对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均以中度火烧迹地最高。【结论】中、重度火烧可以有效降低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不同火烧强度干扰下,林分、地形因子共同对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产生影响;轻度火烧可以促进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中度火烧可以促进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因此,对地表可燃物进行合理管理,可以降低森林火灾风险,并可促进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的初期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恢复时间火烧迹地地表死可燃物载量的特征、影响因子以及对森林火灾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2019年7月,在根河林业局施业区内,选择2003年、2009年和2014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立地条件、火干扰强度及林分条件(林龄、密度、树种组成)近似的区域,设置6个10 m×10 m标准样地,并在未过火区设置6个对照样地,共设置24个样地,调查并记录样地信息,对所有样地的地表死可燃物取样.比较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时间的地表死可燃物载量差异,分析地表死可燃物载量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并使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恢复时间对火烧迹地的地表死可燃物的积累具有正面影响.总体上看,恢复时间越长,地表死可燃物载量越大;郁闭度、恢复时间和平均胸径与地表死可燃物载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0.718、0.638;拟合了1 h时滞可燃物载量和地表死可燃物总载量与各影响因子的估测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估测精度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火干扰及环境因子对油松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火干扰及环境因子影响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林下植被的变化,以河北省平泉县辽河源森林公园人工油松林火烧迹地为对象,根据烧伤程度不同,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火烧强度级别,设置重复3个·样地-1,并分别设置了对照样地(未过火林地),通过对不同火烧强度样地植被与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并探讨火烧迹地的林下植被恢复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后林下植被的生长受树木死亡率和坡向的影响比较大,坡位和坡度对林下植被重要值几乎没有影响。2火烧过后植物种类均有所增加,草本种类和灌木种类的重要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重度火烧迹地增加幅度最大,与对照相比,草本种类从15种增加到26种,灌木种类由3种增加为6种。3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的丰富度指数(R)和多样性指数(H)呈增加趋势(P0.05),均匀度指数(J)递减(P0.05)。火烧后林下植被的生长与变化,受林火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共同影响,且火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为研究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及造林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7-8月,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荒山荒地、水湿地、火烧迹地)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的兴安落叶松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兴安落叶松幼龄林和中龄林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密度以及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下,幼龄林和中龄林落叶松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6.84~105.42,30.26~101.81g/kg,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其所占比例在63%以上,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幼龄林和中龄林落叶松各土层土壤碳密度分别为23.80~106.98,34.84~89.48t/hm~2,也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0~20cm土层碳密度占土壤总碳密度的60%以上,呈现表层聚集现象。幼龄林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土壤总碳密度(0~40cm土层)分别为火烧迹地(258.98t/hm~2)荒山荒地(249.24t/hm~2)水湿地(238.12t/hm~2),中龄林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土壤总碳密度分别为荒山荒地(263.92t/hm~2)火烧迹地(253.83t/hm~2)水湿地(249.44t/hm~2),且不同更新造林方式之间差异均显著。【结论】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未来研究区造林实践中,建议选择火烧迹地、荒山荒地造林,对于水湿地应以保护和保护性利用为主,并且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表层土壤的干扰和破环。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主要目的树种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火烧方式、火烧强度、林分组成、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壤厚度、下木盖度、地被物盖度、林龄等条件下的样地的天然更新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表火火烧迹地的天然更新效果好于树冠火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好于重度火烧迹地;发生火烧的林分比未发生火烧的林分天然更新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泸山紫茎泽兰严重入侵区云南松纯林火烧迹地植被的天然更新进行调查;根据火烧程度,设置3个样地。结果表明,1年内3个样地共发现被子植物56种,隶属25科54属,此外还发现蕨类3种及苔藓、地衣的分布,火烧严重的2个样地有云南松幼苗更新;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均匀度指数(J)总体偏低;1年后,紫茎泽兰在火烧迹地又成功入驻成为优势种群,植株单株可高达1.4 m,调查样地有的平均株高1.2 m,盖度75%,但3个样地均表现一致,紫茎泽兰在火烧后到当年9月其优势并不特别明显。针对研究结果,对紫茎泽兰入侵机制提出见解及对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对该区域的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鼠类种群发生一定改变,迹地更新鼠害极其严重。连续9a的监测调查,基本搞清了特大林火后迹地鼠类种群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物理、营林、化学、生态控制等综合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鼠密度,保证了火烧迹地森林资源恢复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黔南喀斯特不同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喀斯特不同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2011年10月对贵州南部喀斯特地区火烧2年的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进行了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共有土壤动物1909只,隶属3门6纲17目69科109类,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密度表聚性明显,而不同火烧迹地优势类群有不同;在植被和凋落物的影响下,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但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火烧迹地土壤磷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磷是酸性土壤中限制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火烧迹地中磷素营养的变化,对苗木的生长发育和林木更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火烧后的森林土壤营养含量变化的研究表明,火烧后磷的含量迅速增加,特别是火烧强度较大的火烧迹地(S)的有效磷含量与对照(C)相比比较,S迹地0 ̄5cm深度增加33倍,5 ̄10cm增加64.5倍,10 ̄15cm增加12.5倍,且磷含量的增加与火烧强度有关。幼苗对磷的吸收及礤生长也与火烧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茅庵林场马尾松林, 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 研究了高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 结果表明: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抵抗火干扰能力较差, 只有少量个体在火烧迹地存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具有在火干扰导致地上部分死亡后产生萌枝的能力, 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多;不同常绿阔叶树种抵抗火干扰能力不同, 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较多. 3种群落火烧迹地存活的优势树种以及所有树种的个体密度大小均表现为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p<0.01). 与未火烧林地相比, 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 各群落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盖度均大于未火烧林地, 蕨(Pteridium aquilinum)和小白酒(Conyza 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17.
重庆茅庵林场火烧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茅庵林场马尾松林,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高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抵抗火干扰能力较差,只有少量个体在火烧迹地存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具有在火干扰导致地上部分死亡后产生萌枝的能力,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多;不同常绿阔叶树种抵抗火干扰能力不同,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ot)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较多。3种群落火烧迹地存活的优势树种以及所有树种的个体密度大小均表现为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p〈0.01)。与未火烧林地相比,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各群落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盖度均大于未火烧林地,蕨(Pteridium aquillnum)和小白酒(Conyza 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为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提供依据,于2011年10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采用手捡法对黔南喀斯特地区恢复1.5个月(RS1)和1.5年(RS2)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及未被火烧的马尾松人工林(CK)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03只,隶属2门4纲15目28科32类。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大型土壤动物存在差异,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增加。在季节变化方面,RS1、RS2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季节差异显著,但多样性季节差异不显著;CK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的季节变化。喀斯特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随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但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稳定性较差,随季节变化呈明显的波动态势。  相似文献   

19.
林火因子对大兴安岭森林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森林火灾因火烧强度、频率及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火烧迹地,对火后演替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火烧程度的迹地上残存的活植被繁殖体的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且直接影响火后植被的初始演替格局及动态 相对于中轻度火烧迹地而言,重度火烧迹地由于残留的活植被繁殖体很少等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演替的不确定性 火烧频率随着林分位置、类型、林龄以及林分的疏密度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火烧频率的增加会阻碍植被向森林演替,甚至导致森林向灌木草本演替 一般面积大的火烧迹地相对于中小火烧迹地而言,火后森林物种的丰富度低,灌木草本的盖度低,外来物种多 火烧程度、频度和大小等林火因子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火后植被,增加了演替的复杂性及其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0.
火频度和火强度对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黑河地区近20a的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群落中物种的均匀性、稳定性呈现出未烧对照地>1次轻度火烧迹地>1次中度火烧迹地、多次轻度火烧迹地>多次中度火烧迹地、1次重度火烧迹地>多次重度火烧迹地。多次重度火烧、多次中度火烧、1次重度火烧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均有很大影响,乔木优势建群种种数随干扰程度增加明显减少,甚至导致严重逆行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