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生长空间对人工林红松建筑材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生长空间(修枝与未修枝)的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建筑材材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木材的纤丝角、生长轮密度、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和绝大多数力学性质指标差异不显著。木材的晚材率、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差异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生长空间(修枝与未修枝)的林分建筑材材质评定结果为生长空间较大的林分好于生长空间较小的林分。因此,适宜的生长空间可以提高林木材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间伐强度对人工林长白落叶松 (Larixolgensis)建筑材材质进行系统测定、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间伐强度对建筑材材质有很大的影响 ,落叶松的晚材率、生长轮密度、差异干缩、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冲击韧性差异显著 ;生长轮宽度差异不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 ,对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建筑材材质进行评定 ,其优劣顺序为 2 .0m× 2 .0m ,2 .5m× 2 .5m ,3.0m× 3.0m ,1.5m× 2 .0m。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初植密度的人工林落叶松 (Larixolgensis)建筑材材质进行测试和分析 ,结果表明 :落叶松的晚材率、生长轮密度、差异干缩、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冲击韧性差异显著 ;生长轮宽度差异不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 ,对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建筑材材质进行评定 ,其优劣顺序为 2 .0m× 2 .0m ,2 .5m× 2 .5m ,3 .0m× 3.0m ,1.5m× 2 .0m。  相似文献   

4.
对间伐与未间伐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木材材质进行系统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对木材材质有很大的影响,间伐林的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纤丝角、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顺纹抗压和抗拉强度、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大于未间伐林;间伐林木材晚材率、生长轮密度、壁厚、壁腔比、抗弯强度和局部抗压强度小于未间伐林。其中管胞直径、生长轮宽度、壁厚、壁腔比、抗变强度、顺纹抗压和抗拉强度、横纹局部抗压强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间伐能显著地提高木材力学性能。采用综合坐标法,对间伐与未间伐人工林红松木材材质进行评定,其材质的综合性能和纸浆材性能未间伐林好于间伐林,建筑材料性能间伐林好于未间伐林。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初植密度的人工红松(Pinus koraisensis)林木材材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初植密度木材微纤丝角、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拉强度、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差异不显著。管胞长度、管胞直径、长宽比、胞壁率、晚材率、生长轮密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局部和全部抗压强度、木材密度差异显著.基本上随初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木材材质进行评定.综合性能评定的优劣顺序为 1. 0 m ×1.5m、1.5m× 2.0 m、1.5m×1.5m和2.0m×2.0m。纸浆材的优劣顺序为 15m×2.0m、1.0m×1.5m1.5m×1.5 m和 2.0m×2、0m。建筑材的优劣顺序为 1. 5 m×2.0m、1.5m×1.5m、1.0m×1.5m和 2.0m×2.0m。研究结果为人工红松林的定向培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修枝对红松人工林林木生长和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修枝与未修枝的红松人工林林木棰长和木木材力学性质等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晚材率都是修枝林分大于未修枝林分,茯中只有晚材率差异显著;主要力学指标中除顺纹抗压强度,均是修技林分大于未修枝林分,其中只有抗弯强度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林分赤松木材密度及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人工林赤松木材的生长轮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和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林材的基本密度、管胞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赤松纯林中赤松木材的基本密度比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的高,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宽度比赤松纯林中的大,而松纯林和赤松与少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初植密度人工兴安落叶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实验站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林为例.对3种不同初植密度 L21(1. 5 m × 2. 0m)、 L22(3. 0 m × 3. 0 m)、 L23(2. 5 m× 2. 5 m)林分的人工落叶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性向变异进行比较研 究。结果表明:①生长速率.晚材率、以及气干时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均表现为:L23>L21>L22;全干时径 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均表现为:L23>L22>L21。②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晚材率3项指标差异不显著、生长 轮密度和干缩率则表现为差异十分显著。③力学性质指标中.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局部抗压和横纹全部抗 压强度差异显著.而且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局部抗压和横纹全部抗压强度的平均值表现为: L23>L22 >L21。采用综合坐标法分析.L23林分树木生长速度较快.晚材比重大.主要力学性质好.木材材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间伐强度对水曲柳木材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水曲柳木材材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对水曲柳木材的纤维长度和胞壁率无显著影响;对生长轮宽度、晚材率、生长轮密度、木材硬度有显著影响;材质综合评定表明重度间伐的林分木材材质最优,轻度间伐林分材质次之,未间伐林分材质相对较差,可采取间伐的培育措施对水曲柳林木进行定向培育。  相似文献   

10.
初植密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纸浆材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植密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的纤维形态特征、物理特征及化学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除生长轮宽度外 ,其它各指标差异显著 ;初植密度为 2 .0m× 2 .0m的林分纸浆材材质相对最好 ;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进行纸浆材材质评定的优劣顺序为 2 .0m× 2 .0m、2 .5m× 2 .5m、1.5m× 2 .0m、3.0m× 3.0m。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通过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特征状态的综合评价确定林分类型的最优树种组成,为构建该区合理的森林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帽儿山实验林场2004和2016年共53块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从林分结构特征、林分活力和树种多样性3个方面共选取12项指标: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直径分布、林分密度、林分蓄积生长量、蓄积量、平均高、天然更新密度、林分潜在疏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熵值-AHP法基础上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探讨不同软硬阔混交比例对软阔混交林(硬软阔比:0:10、1:9、2:8、3:7)、软硬阔混交林(硬软阔比:4:6、5:5、6:4)和硬阔混交林(硬软阔比:7:3、8:2)林分结构的综合影响。结果3种林型中,除树种混交程度整体相对较高外(0.62 ~ 0.69),林木水平分布格局(0.53 ~ 0.56)、林木大小分化程度(0.47 ~ 0.51)、径阶分布q值(1.09 ~ 1.19)和更新数量(368 ~ 571 株/hm2)均相对较差;各项指标权重值最大为林分蓄积生长量(0.191),最小为大小比数(0.021);软阔混交林、软硬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3种林型中,综合评价值最大的硬软阔树种组成比例分别对应为2:8、6:4、8:2。结论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的最优树种组成在不同林型内差异显著,软阔混交林、软硬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的最优树种组成比例分别对应为2硬8软、6硬4软、8硬2软,为该区阔叶次生林树种组成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杉木深山含笑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杉木深山含笑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土壤酶活性、土壤结构、化学性质及土壤水分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容蓄能力大,通气性好,土壤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呼吸作用强度、养分贮量及供应均比纯林高.混交林土壤肥力状况有利于其杉木生长,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近2000hm2典型人工林植物群落标准地调查和解析木分析,了解不同人工林分林木生产力状况,结果表明,在林木生长关系中,白桦的树高与蓄积量的关系呈多项式分布;青杨的树高与蓄积量呈现指数函数分布;青海云杉与落叶松的树高与蓄积量的关系呈现幂函数分布。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当地的青杨×沙棘混交林、白桦纯林、云杉纯林的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现实生物量生产潜力标准,表明上述类型的造林模式是今后林业发展方向。从生物多样性出发,今后的造林建设提倡多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闽南山地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杉木纯林采伐迹地上分别营造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的混交林,造林后16 a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在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改良地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类型林分。3树种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内生长环境和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其林分蓄积量,比纯林提高45.13%-127.03%,比2树种的混交林分提高15.27%-30.63%。  相似文献   

15.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pH值变化对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春夏季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根际土壤的pH值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季除水曲柳纯林根际土pH值略高于非根际土外,其它林分根际土的pH值均低于非根际土。pH值大小顺序为:水曲柳纯林根际土>非根际土>混交林根际土>落叶松纯林根际土。水落纯林根际土壤pH值差异显著。而混交林中二者差异较小。从春到夏,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曲柳根际土pH值有所下降,而落叶松根际土pH值有所上升。总体上混交林变化幅度大于相应纯林,说明混交改善了纯林状态下的根际土壤酸度。因而促进了林木生长。并探讨了pH值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杉木纯林引入观光木转化为异龄复层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观光木纯林、杉木纯林和杉木林下套种观光木形成的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为对象,测定了3种林型下林分生长、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指标,分析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林分结构、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质量特点。结果表明:1)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和杉木的树高、胸径分别为5.3 m、2.52 cm和18.56 m、20.19 cm,显著高于纯林;2)3种林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异龄复层林相比较纯林,土壤密度降低4.84%~11.94%,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10.29%~22.27%,持水量增加8.62%~34.54%,有效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和持水状况。3)各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及速效养分与观光木、杉木纯林均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各养分含量分别比杉木、观光木纯林高出7.87%~41.31%、14.32%~53.57%,各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由大到小呈现为:异龄复层林、杉木纯林、观光木纯林。4)异龄复层林中C∶N、C∶P平均值分别为16.62、61.46,均低于杉木和观光木纯林,促进了土壤中N、P的有效释放。因此,在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获得更适宜其生长的良好的遮阴环境,2个树种间形成生态位互补,提高了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树木生长。异龄复层林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且明显高于纯林,在杉木林中套种观光木能加快土壤微生物的转化和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营养元素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6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营养元素的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并与杉木和火力楠纯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的营养元素吸收、归还、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不同,其中杉木纯林归还吸收的比值仅为1.86%,火力楠纯林的归还吸收比值为23.13%,是杉木纯林的12倍。混交林归还吸收比值为14.12%,是杉木纯林的7.6倍。混交林能明显地提高营养元素归还量和归还吸收比值,对于防止杉木纯林地力衰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火炬松木材纤丝角和管胞长度的变异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处立地上各选5株17.5a生火炬松木材,分别测定其管胞长度、纤丝角,并对2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火炬松管胞长度由髓心向外递增,纤丝角由髓心向外递减,2性状在径向上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3处立地上林分内以及不同立地上林分间2性状均不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株间木材管胞长度不能预测纤丝角。林木育种在评定优良种源、无性系,以及营林培育评价营林措施对木材材质的影响时,只能实测纤丝角。  相似文献   

19.
桉树与越南安息香混交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惠珍 《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95-196,209
对闽南山地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人工混交造林试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混交是成功的,造林密度为1 350株/hm2,桉树与越南安息香以6∶4星状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提高了林分产量和质量。4.5年的混交林分中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分别比其纯林提高5.20%、11.49%和29.32%,而越南安息香的各项生长指标也明显高于其纯林。尤其是混交林中不论是尾巨桉还是越南安息香,小于10 cm小径木比例均比各自纯林减少,而12~18 cm中径木比例增加,并出现了大于20 cm的大径木,这对培育桉树大径材相当有利;此外,混交林在改良土壤、增强林分抗性等方面均比纯林有明显优势,对维护桉树人工林地力具有现实意义,可进一步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