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外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完善、形式多样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很多国家形成了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多方筹资的经费体制,以此支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222-225
随着经济改革及城镇化推进,中国农民群体出现了身份和职业上的分化,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把农民划分为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务农农民三个群体。相较于农民工、失地农民、城镇无固定职业居民等群体,务农农民在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收入来源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为研究广西新农保推进中"务农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针对务农农民特殊性,通过对广西三个行政村456份调查问卷及12位村民一对一访谈,分析现行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符合该群体利益且体现效率与公平、权利与责任并重原则的广西务农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务农人数逐渐减少。当前,我国面临“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解决农业发展窘境的方向之一,同时我国“农民”也将从传统的“身份群体”走向“职业群体”。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传统的农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土地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政策均有两面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也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中的阻碍,需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4.
当前,广东省农村人口流失日益严重。虽然颁布并实行了一系列农村后继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措施,但主要注重农业人口的内部挖潜。而同样面对农村人口流失的台湾地区,则是内部存量的挖潜与外部供给的开发相结合。通过两地相关政策措施比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把"农民"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以稳定职业农民队伍;二是整合现有的农村人才资源,建立乡村人才体系;三是扩大职业农民来源,打通公职人员流向乡村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明确了方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基于对将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战略考虑。"传统农民"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持生计,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使报酬极大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  相似文献   

6.
<正>培育职业农民应该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实践,让农们学会"种出好产品、卖得好价钱"。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能忽视普通农户。"  相似文献   

7.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就是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外,还必须能够做到以市场为主体,充分进入市场,尽可能地使报酬最大化,而且要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对生态、环境、社会具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笔者认为,应以中等职业培育为突破口,结合中等职业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学生务农意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新型农民不再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民,而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创业创收,获取报酬的职业农民。它的产生也不是单靠传统的"上下代手帮手"等简单的教育方式可完成,而需借助现代职业教育、现代社会市场、社会实践等环节来实现。从分析新型职业农民与职业教育关系着手,结合本省农业职业院校在校生务农意愿的调查,阐述提升职业学生务农意愿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多种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产生,意味着"农民"有利于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眼下,传统农业正在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型,"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全面提高务农农民的素质。为加强农民的培训力度,延边州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战略要求,开展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通过开展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11.
展望未来,农民将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出农业。"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反映了社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  相似文献   

12.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做好"三农"工作要以农民为中心、以富民为根本,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在社会分工中,农民实际上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概  相似文献   

13.
正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相似文献   

14.
所谓职业农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结构变迁,是职业农民群体逐渐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当今中国农民职业化演进的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应有以下四个特质。全职务农。职业农民的经济活动是以从事农业再生产为主体,并以此为生计来源。同时,以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为主业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一线劳动力的短缺,未来"谁来种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忧心之问。于是"职业农民"的培育就成为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新举措。日前,记者应邀参加了农业部联手中化集团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在活动中,记者看到这些新型职业农民身上"新旧参半"。他们都是传统的农民,黝黑的面庞质朴的谈吐反映着他们半生务农的经历。但他们又无一不是浑身散发着新时代新阶段的气息。有不少人都是专业生产合作社领头人,领种着数千上万亩农田。有的是从农  相似文献   

16.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相似文献   

17.
<正>古语有云:"农民,播殖耕稼者。"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农民始终是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组织方式,被定格在社会的底层,而很少被认定为一种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职业。虽然我们都知道,这群人始终是推动历史潮流奔涌向前的重要力量。岁末年初,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利好消息接踵而来,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指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6,(12)
正新型职业农民是指自主选择在农业产业充分就业,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生产技能和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市场为主体,争取利益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二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三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而且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但由于受农业自身特性、资源、客观环境的限制、培训对象的  相似文献   

19.
<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三农"事业的未来。许昌县作为全国100个、河南省4个试点县之一,正在探索一件使农民由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的历史性工作,一件推动职业农民在广大农村从事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农民是对在农村靠自给自足方式种田维持生计的人的一种称呼,"农民"二字成了区别于"市民"的一种称谓,被打上了身份的烙印。而今天,随着城乡融合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型升级,新型职业农民将会大量涌现,职业化将让更多农民华丽转身。此"农民"非彼"农民",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的新职业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