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秦岭林区是我省森林资源最丰富的林区,也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森工、林业局(场)全部分布在秦岭南坡中西段,中高山地森林资源精华之地。经营有林地面积和总蓄积占秦岭林区有林地面积、蓄积的18.4%和35.9%,成过熟林蓄积3294万米~3,占全  相似文献   

2.
针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南岔林业局目前的森林资源经营状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就如何加强该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改善林分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解放初秦岭林区胡店伐木场的采伐是拔大毛,全靠天然更新,1955年秦岭伐木场在大南沟基本上采用小面积皆伐,只采云、冷杉林,清林后,依靠母树落种进行天然更新。自1958年起秦岭林区的森工企业辛家山林场、宁东林业局、马头滩林场、留坝林业局、太白林业局和宁西林业局等陆续建立,此时林业部也颁布了有关采育更新的规程,采伐更新逐渐走向正轨。据30年统计,森工  相似文献   

4.
资源危困和经济危困,是摆在我们陕西森工采育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省属六个采育企业,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中型企业。在林业局经营范围内,集体林约占20%;有林权争议尚不能利用的约占20%,两项总计面积约20万公顷,蓄积约763.6万立方米。省属六个采育企业目前实际经营面积仅有52.9万公顷,蓄积3,723万立方米,占秦岭面积12%,为原总体设计的66%。1981年秦岭林区划为水源涵养林,从宏观上看,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从微观角度来看,给采育企业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营林任务加大,采伐量减少,营林经费严重不足;更改资金奇缺;基建投资锐减;人均留利水平过低,企业经济十分困难。针对这两大危困,“六五”期间我们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两大危困开始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1990年,省森工总局要求各林业局建立林业局级森林资源监测样地体系,已有8年时间.截止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林业局完成7初设任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始终令笔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资源现状的抽样精度如何? 为此,笔者列举牡丹江森工林区的两个林业局1996年复测数据加以考察。两局的样  相似文献   

6.
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的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其森林经营情况及存在问题,对今后该林区的科学经营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品质量是衡量企业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伐区的主要产品是原木,原木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并决定着企业的命运。现对太自林业局原木质量试作如下浅析和预测。一、本局原木质量的现有水平目前,常用原木质量指标有:等级品率、等内品率、次小材品率三种。根据统计资料,太白林业局“六五”期间上述三项指标实达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呈跳跃发展。等内品率由1981年的91.8%上升到1985年的92.2%。原木质量水平主要由森林资源条件、自然地形和伐区工艺水平所决定。由于本局处于秦岭林区,它和同处秦岭林区的森工系统其它林业局条件基本相似,因而相互是可比  相似文献   

8.
韩风 《森林工程》1998,14(3):9-10
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宝库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其生产建设始终与国民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由于多年来对国有林区资源培育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投入不够、管理水平低、采伐强度过大.可采资源枯竭加速。人口与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1995年国有林区138个林业局剩余劳动力为17万人.到2000年达到23万人。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有林区生存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例如:对利用“三剩物”及次小薪材生产的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森工企业为解决生态和就业而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所生产的林付产品及边境贫困的林业局、场生产的产品免征所得税。为实现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利用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变.国家对生态性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恢复增加投入;对森工企业的龙头项目(如:木浆、造纸、新型人造板等)国家增列预算内拨款作为资本资金和增列专项贷款;扩大森工项目的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赋予森工企业对林区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等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后,清河林业局作为全国第一个探索森林资源管护承包经营的林业局,一度成为国有林区学习的样板。8年后,又是清河林业局,成为第一个探索改革国有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林业局,实现了从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从管理森工企业到管理林区区域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并结合该林区一些林业局改革森林资源经营培育措施的经验,探讨了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出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1.
<正> 按林业部的统一部署,我局1986年采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研制的技术方法,对我省(森工)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及14个直属林场进行第三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表明,森林国有林区近十年来,有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12.
林业企业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统称林业四大家)等国有林区先后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与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就黑龙江40个森工企业而言,从1969年到1989年20年间,天然成过熟林已由9.6亿m~3减少到2.8亿m~3,可采资源只剩1亿m~3左右,所有的林业局森林资源处于过伐之中。现已出现全行业的亏损,平均3-4个月开不出工资。“两危”的形成是较长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秦岭林区的森林被划定为水源涵养林后,森工采育企业如何合理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就这个问题,结合龙草坪林场的森林资源及采伐利用情况,谈以下问题。龙草坪林场地处秦岭南坡,位于佛坪县境内,椒溪河上游,在天华山与土地岭两个主要支脉之间,区内海拔800~2600米,气候  相似文献   

14.
<正> 东北、内蒙古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仅森工企业就拥有82个林业局,占国家131个森工企业的2/3,林地面积2521.2万ha,森林蓄积18.17亿m~3,担负着国家统配材生产任务的95%。可以说这片森林经营好坏对我国林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乃至人民生存条件,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40年来,这片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历经几次变革,但始终没有理顺,目前这些森工企业经济危困,可采资源枯竭;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漾江林业局是国家为开发金沙江林区于1966年在巍山县建立的国有森工企业,主要从事森林采伐和林化生产。从建局至1985年的20年间,全局共生产木材73万立方米、松香497吨,修建林区公路700公里,完成迹地更新和荒山造林1.33万公顷,为繁荣林区经济,发展林业事业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1985年,云南林业实行“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漾江林业局施业区全部划归集体和个人经营,企业完全失去了生产对象,成为典型的无资源、无地盘、无资金的“三无”企业,属全省乃至全国林业企业“两危”(资源危…  相似文献   

16.
当前森工企业面临十分严重的危机,从黑龙江省现有森林资源看,可采的森林蓄积量已由建国初期的7亿立方米减少到1.66亿立方米,按近3年的森林资源消耗量推算,只能持续采伐6年。目前已有13个林业局可供采伐的蓄积量基本枯竭。针对这种局面,可利用品种多、数量大的林区特产,发展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替代产业是治危兴林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现状,对目前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状况提出综合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目前,森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可采林木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的问题.做为资源开发型的森工企业,森林资源危机势必导致经济危困.缓解两危,首先要缓解经济危困的燃眉之急,同时尽快恢复森林资源.这是林区的  相似文献   

19.
王驱 《陕西林业》2008,(5):24-25
宁东林业局地处宁陕县境内,位于秦岭南鹿腹地,是建国以来,国家在西北投资建设的135个森工采育局之一,属国有重点林区,隶属于陕西省林业厅及森林资源管理局。1958年建局,历经50年开发、建设和积累发展,改革开放30年之开拓创新,近10年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使我局在森林保护、林区建设、木材生产、采种育苗、更新造林、天保工程和林业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实行森林资源监督制度是深化林业改革、加强林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自从1989年我国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实行森林资源监督制度以来,在各级政府和林业(森工)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国有森工企业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已初步形成了部驻省(区、公司)、省(区、公司)驻林管局(林业局)、林管局(林业局)驻林场(贮木场)的监督网络。各级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在既无现成路子可走,又无成功模式可循的情况下,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实现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摸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工作是有成效的。可以说,几年来我们的监督机构与被监督单位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对深化林业改革、增加森林资源、促进林业上新台阶的工作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回顾监督工作的过去,分析目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展望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未来是本文的旨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