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中80%是青年民兵。平遥县岳壁乡武装部以促进服务农村民兵青年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为重点,启动实施了以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信息服务、劳务输出、权益维护为主要内容的“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仅2005年一年,该乡就建立农村民兵青年中介组织32个,建立培训基地12个,建立外出务工民兵组织15个,培训农村民兵青年5700余人,筹措用工岗位52个,促使3000余名农村民兵青年实现就业和创业。发展劳务经济,特别是促进农村民兵青年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2.
浅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既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的从业技能,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引导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98-5299
从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拓展农业就业规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则增加农村地区当地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陈君贤  王剑萍 《新农村》2012,(10):53-54
近年来,嵊州市社区学院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针对本地实际,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成人教育办学思路,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5.
对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就业培训引导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手段,同时提出了就业培训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各地、各部门不断强化服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对河南省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社会增效和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按照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因素,分析研究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技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既是职业学校的光荣任务,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新机遇。近年来,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广校积极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经验。农村职业学校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应探索出一个符合社会特色的转移培训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在全面脱贫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多管齐下,整合优势资源,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点,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阿克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就业质量不高、技能培训程度低、发展空间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注重宣传引领、强化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就业、优化就业服务等措施提升转移就业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顺利地进城就业,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重点联系制度,目前已确定了永泰、南靖、仙游、上杭、周宁等30个重点联系县。各重点联系县将加大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力度,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法律咨询、办理社会保险、开展调查摸底、建档立卡等系列服务,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福建省自2000年在清流等25个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试点以来,全省25个试点县共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140个,3年来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次,培训后转…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持续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持续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克服困境,积极寻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整合资源,构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完善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是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必然结果。本研究以云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为例,与临近省市进行比较,分析了云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困难,提出了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体系、拓宽转移就业的渠道、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就业援助和服务体系等六项对策,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柳娜 《甘肃农业》2013,(20):41-42
传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本文在全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的基础之上,并结合灵台县星火乡罗家坡村的村情实际,探索出了适合本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四种模式。以期为灵台县星火乡罗家坡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提供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和稳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的供给、耕地面积以及就业空间都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情况,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提出:(1)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益;(2)稳定农地的产权,为农民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3)加强农业开发,培育农业增长点;(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保障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融入流入地的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融入城镇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制度、情感等方面的融入。本文主要论述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融入流入地融入过程中的从经济、社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围绕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身素质,搞好就业服务以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分析了剑川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建立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机制,把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聚集;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同志往往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片面地等同于劳务输出,过分强调和推动劳动力外出就业而忽视劳动力本地转移,给劳动力输出地和流入地的协调发展带来了隐患。在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应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扩大劳务输出和促进本地转移就业“两条腿”走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达到3.99亿人;另一方面,“缺技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技术就当然成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分析凤山镇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论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全面向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党中央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到了民生之本的高度。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领域中游离出来。如何有序、有效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是当前“三农”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