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河南省信阳市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为例,探讨了农用地定级估价因素因子的预处理,为因素的计算及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析了农用地定级估价意义,其次,叙述了农用地定级估价理论和原则,第三,构建农用地定级估价整体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了农用地定级估价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更新对于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GIS空间统计技术的基础上,以河北省青县为例,探讨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更新成果的应用,旨在加强城镇土地利用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省冀州市为例 ,基于GIS软件Mapinfo及深圳凯立德计算机公司提供的土地定级估价软件 ,探讨了农用地定级中区位系数求取的技术和方法 ,以期为农用地分等定级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开发的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AL EIS) 作为研究平台,对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用地进行了定级评价,同时验证了定级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并对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征地制度改革、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耕地质量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为该地区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MapInfo及WinSurfer在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的基本过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及二维网格化绘图软件WinSurfer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中应用实例,探讨了上述两个软件在镶嵌绘制城镇地籍(宗地)图和多因素作用分等值线图的基本思路,从而为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过程中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多因素作用等级及趋势面分析提出1种较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城镇土地定级估价的基本过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及二维网格化绘图软件WinSurfer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中应用实例,探讨了上述两个软件在镶嵌绘制城镇地籍(宗地)图和多因素作用分等值线图的基本思路,从而为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过程中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多因素作用等级及趋势面分析提出1种较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农用地定级估价研究是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基础工作。参考农用地定级估价规程,制订了鸡泽县农用地估价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在农用地定级基础上,应用样点地价平均法测算农用地级别基准地价,并在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指标体系基础上,编制宗地地价修正系数表及说明表,应用修正系数法评估农用地宗地地价,并指出了农用地估价成果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农用地流转市场的价格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用地流转现状,指出确定公开公平、统一标准的流转价格,是建立农用地流转市场最重要的基础,进一步提出农用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可以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相对完善的城镇国有土地地价管理经验,构建农用地地价管理体系和农用地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利用多项空间信息技术在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开发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系统,如何一步步辅助完成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刘莹  祝善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15-13718,13747
以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19861、995年的Landsat TM以及2006年的E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根据国家分类标准以及地区特征,利用人工解译和监督分类结合的方法提取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信息,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幅减少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明显增加,综合土地变化速度为0.68%。  相似文献   

12.
夏敏峰  张效军  李资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90-11992,12028
当前征地制度存在着诸如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同地不同价等问题,使我国的耕地资源锐减,耕地保护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农民利益得不到有保护。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结合江西省进贤县实际,具体实践了利用定级估价成果测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思路,同时提出在区片综合地价基础上结合分等成果确定征地范围的思路,对进行合理征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调整布局要求,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于GIS 技术形成了 农用地等别转绘平均等别计算,耕地集中连片性分析基于多因素的同一等别较高质量耕地地块筛选按等折算等 技术建立了一套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技术方法。并以重庆市大足县为例,研究县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中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调整布局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广东省化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实地调研和分析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GIS叠加分析等方法,结合化州市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在分析确定农用地分等更新的思路、技术路线、分等更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分等更新指标赋值与计算,完成了化州市农用地分等更新,为化州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建立了最新的耕地质量本底数据,为县级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农用地分等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等7种类型,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1~2007年各类用地转换特征及其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2005、2008年2个时段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的趋同性。结果表明,7年间新泰市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后备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指标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08年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具有趋同性,转入最多是林地,转出最多是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各类用地之间转换促进了内部用地结构优化,有利于用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赵鑫  刘平  曾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37-6840,6976
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从耕地发展到建设用地,将承载对象从单纯的人口发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人类活动,从而构建出土地承载指数,并用该指数对不同形态类型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城镇形态的发展不仅是用地规模的简单扩大,其中还包含着对人口聚集、土地经济产出强度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在要求。提出推动小城镇形态升级应该以这些内在要求为着力点加强规划和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戴广琴  王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03-4605
[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平衡农用地基准地价,实现农用地"等"与"级"的衔接。[方法]采用比较研究与系统分析法。[结果]对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水平进行了分析,认为汇总平衡对于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开展实施至关重要,且利用分等结果汇总平衡农用地基准地价切实可行;提出了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内涵修正的思路;通过分等结果测定了江苏省县域农用地质量价格指数;提出了控制法和模型法汇总江苏省农用地基准地价平衡的具体步骤,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汇总平衡的技术思路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结论]利用农用地分等结果测算农用地县域质量价格指数并采用控制法和模型法汇总平衡农用地基准地价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圈地价空间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贵  金磊  王占岐  黄中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23-12124
当前城市地价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基于单个城市的地价空间分布的定级估价理论和多个城市的土地地域差异的城市土地分等理论,这两种方法都没能充分满足城市圈地价空间结构研究。引力模型是强调城市间要素的相互联系性,它测度了城市圈各城市的质量、城市间距离、城市综合潜力等因素,将该模型应用到城市圈地价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并实践该模型在城市圈地价空闻结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的玛河流域绿洲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遥感数据的现势、实时特点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试验区,利用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不同时期(1976、1989、2000年)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探讨利用ERDAS IMAGINE对该区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其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不同时相的卫星影像反映出:随着年代的推近,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扩张很快,而土壤盐渍化面积仍然居高不下.土壤资源呈现出"开垦-弃耕-开垦"的反复局面.林地、居民地以及水域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草地面积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