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韦石泉  李大伟 《世界农业》1991,(1):45-46,60
葡萄病毒病是葡萄病害中认识较迟而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近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公认的葡萄病毒病约20余种,其中以葡萄扇叶病和卷叶病发生最为普遍。 一、葡萄扇叶病 扇叶病原系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上的一个古老病害,19世纪初叶已有记  相似文献   

2.
葡萄病毒病主要的有4种,即葡萄扇叶病、葡萄卷叶病、葡萄栓皮病、葡萄茎痘病.我区葡萄病毒病以扇叶病和卷叶病为主,发生重的也有扇叶病和卷叶病回合发生.葡萄扇叶病毒病严重发生时可减产20%~80%,甚至导致植株死亡.葡萄卷叶病毒病一般减产20%左右,含糖度降低20%或更多.  相似文献   

3.
吴健 《农家顾问》2006,(3):40-41
长期以来,欧亚种葡萄因抗病性弱,难以在高温多雨的南方地区栽培。经科研人员和种植户长期实验终于探索成功南方栽培欧亚种葡萄优质高产技术,从而丰富了南方葡萄生产品种,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选用优良葡萄品种和高抗砧木经推广试种适合南方栽培的欧亚种优良葡萄品种有: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设施园艺技术在葡萄上的应用,使葡萄生产正从传统的粗放型栽培向设施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效优质栽培转变,目前设施栽培正成为南方葡萄优质栽培的重要途径.品种的正确选择是设施葡萄栽培成败的关键之一.设施条件能使植株避开雨水冲淋,减少病虫害,同时生长环境也有所改变,使原来在南方不能露地栽培的欧亚种葡萄也能栽种,拓宽了品种范围,而且欧亚种品种已成为南方设施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刺葡萄新品系南抗葡萄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葡萄种葡萄属。葡萄属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 ,形成了三大类群 ,即东亚种群、美洲种群、欧亚种群。欧亚种与美洲种杂交育成的为欧美种。美洲种群原产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 ;欧亚种起源于西亚、东欧和北非 ;而东亚种群起源于我国的就有10多种 ,如山葡萄、刺葡萄、毛葡萄、葛等。我国种植的鲜食葡萄主要有两大类 :欧亚种和欧美种 ,即我国的鲜食葡萄品种基本是由国外引入的。而东亚种群鲜食葡萄品种的人工栽培尚未见有报道。我国南方雪峰山区野生分布着大量的属东亚种群的葡萄地方品种 ,周边的农户各自从中选出多个品系…  相似文献   

6.
山葡萄及杂交后代浆果单宁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野生山葡萄83个株系及种内、种间杂交37个组合146个后代株系,共229个株系的浆果为实验材料,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浆果单宁含量.单宁含量(mg/100ml)总趋势为野生山葡萄(90.30±0.36)>山葡萄×山葡萄(69.18±0.32)>(山葡萄×欧亚种葡萄)×山葡萄(46.07±0.30)>(山葡萄×欧亚种葡萄)×欧亚种葡萄(34.54±0.23)>山葡萄×欧亚种葡萄(26.02±0.26).确定了山葡萄种内和种间杂交育种亲本浆果单宁含量指标,为选育优良酿酒葡萄品种提供了实验参数,保证了酿造具有独特风格和品质的山葡萄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葡萄脱毒工厂化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病毒病主要有扇叶病和卷叶病两种,其发病的症状多不明显,对葡萄的危害一般为慢性,常被人们所忽视.感病树不仅生长发育异常,而且果实产量下降、品质恶化,一般可减产30%~70%.葡萄病毒病无法用药剂防治,通过组织培养试管苗热处理可以脱除病毒病,国外几乎都用脱毒苗,为使葡萄能够丰产、稳产、优质,大力推广脱毒葡萄苗是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葡萄(欧亚种)又称提子,属高档精品水果,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前景,葡萄生产已成为我县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葡萄病虫害是一种自然灾害,直接影响葡萄的产量、品质和市场供应.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葡萄主要有以下几种病虫害,并提出一套综防技术.  相似文献   

9.
1992年以来,我校葡萄项目组从全国各地引进欧美杂种、欧亚种葡萄(提子)102个品种(其中砧木4个品种),先后在澧县、长沙、吉首、永顺、宁乡、衡阳、益阳等地试种,通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欧亚种葡萄已试种成功,这标志着在南方不能栽培欧亚种葡萄的历史结束了。到目前为止,仅欧亚种葡萄而言,湖南省的葡萄栽培面积已达2200余公顷。  相似文献   

10.
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的驯化及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一般认为欧亚种葡萄栽培亚种是由其野生亚种驯化而来,这个驯化过程包括对色泽引人的大果穗、含糖量高、两性花类型的选择和无性繁殖技术的发现,欧亚种葡萄的驯化问题主要涉及驯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本文综述了欧亚种葡萄的驯化和生态地理起源与分布分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王军  段长青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8):1643-1654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一般认为欧亚种葡萄栽培亚种是由其野生亚种驯化而来,这个驯化过程包括对色泽引人的大果穗、含糖量高、两性花类型的选择和无性繁殖技术的发现,欧亚种葡萄的驯化问题主要涉及驯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本文综述了欧亚种葡萄的驯化和生态地理起源与分布分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不同葡萄品种实生种子萌芽率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玲  张瑛  黄羽  彭宏祥  卢江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2):1590-1592
通过比较试验,系统研究8个不同葡萄品种一茬果与二茬果实生种子萌芽率差异.结果表明,毛葡萄、欧亚种、欧美杂交种实生种子的萌芽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欧亚种实生种子萌芽率较高,欧美杂交种实生种子萌芽率普遍较低;二茬果实生种子的萌芽率明显低于一茬果,可能是二茬果成熟于秋季,温度较低,种子发育不完全所致;不同葡萄品种种子从催芽到萌芽所需的时间均不同,其快慢顺序依次为:野生毛葡萄、欧亚种、毛葡萄与欧亚种远缘杂交后代、欧美杂交种.  相似文献   

13.
随种植业结构调整,金山区近三年大棚葡萄种植约1700亩,主栽品种主要是“无核白鸡心”、“藤稔”、“奥古斯特”、“8611”等,约占大棚葡萄栽培面积的90%。2003年,本地区大棚葡萄白粉病中等发生,欧亚种品种达中等偏重发生,欧美杂交种发病率在0~4%左右,欧亚种一般发病率在10%左右,重发生发病率达30%,造成大量儡果、裂果,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欧亚种葡萄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1994~2004年间的欧亚种葡萄研究文献年代、研究领域、期刊分布、文献作者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总结了当前我国欧亚种葡萄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找出了我国欧亚种葡萄研究的热点和薄弱环节,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欧亚种葡萄在南方栽培中裂果问题与防止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欧亚种葡萄因其效益高,近几年在南方发展迅速,但在栽培中裂果现象较为常见,不仅影响果实商品性,严重时造成丰产而不丰收,从而给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笔者调查了欧亚种易裂果葡萄品种,分析其裂果原因和危害程度,从而提出防止裂果的措施,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南方高寒山区欧亚种葡萄培植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旨在推动南方高寒山区欧亚种葡萄栽培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地区葡萄病毒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和1992年春秋两季在吐鲁番地区葡萄产区进行葡萄病毒病普查并采样电镜观察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证实,葡萄扇叶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在吐鲁番地区的主要葡萄产区均有发生。调查中还发现一些类似病毒病的症状如葡萄脉坏死病、叶耳突病、斑点病、星状花叶病、缩叶病等。葡萄病毒病是影响葡萄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须加强检疫和防治。  相似文献   

18.
欧亚种葡萄大棚栽培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欧亚种葡萄品质优,在江南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病虫危害严重,栽培难以成功,大棚种植欧亚葡萄,可以模拟北方少雨的生态环境,从而使欧亚葡萄在南方栽培喜获成功。大棚栽培虽然投入较高,但它可以改善葡萄品种结构,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减轻污染,提高品位,提高效益,是实现葡萄周年供应有效途径,也是葡萄露法栽培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1999,(4)
(一)欧亚种与欧美杂交种葡萄主要性状的区别欧亚种是当今世界上栽培最广、产量最多、品质最好、价值最高的一个种。栽培历史有5000~7000年,现已形成数百个优良栽培品种。该种适应于少雨的大陆性气候生态环境。欧美杂交种是由品质优、抗病性弱的欧亚种与品质次、抗病耐湿的美洲种杂交育成,属品质较好、抗病性较强的中间类型,能适应于温暖多湿的海洋性气候生态环境。两者的主要性状区别如下(见表)。(二)大棚葡萄鲜食品种的选择原则及主要品种简介:1.选择大棚葡萄鲜食品种的原则(1)早果丰产品质好;(2)成熟期适宜,经济价值高;(3)耐贮运,有广阔市场前景。因此大棚葡萄除了  相似文献   

20.
结合浙江省5个万亩以上重点县欧亚种葡萄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各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及10多年的探索,总结浙江欧亚种葡萄优质安全设施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