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将筛选的5株R/r大于3,酶活力200-300U·mL^-1,氨态氮产生量大于100mg·L^-1,且适宜在起始pH5.0-6.0、35℃下生长的厌氧蛋白质氨化细菌应用于pH5.5的酸化液。其中产低温酸性蛋白酶的k3837和产低温偏酸性蛋白酶的m1B94菌株,生物量为0.315和0.643时产酶活性达到302.2、271.7U·mL^-1;使酸化液氨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73.47、302.89mg·L^-1,从而将酸化液pH调至7.29、7.03,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生长、产气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7.920%印楝素A干粉中分离出印楝素B,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 h,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中浓度(AFC50)为2.42 μg·mL-1;处理后24 h和48 h,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选择性AFC50分别为0.18和0.22 μg·mL-1.印楝素B对大菜粉蝶幼虫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处理后24 h,对大菜粉蝶幼虫非选择性AFC50为224.48 μg·mL-1.印楝素B对赤拟谷盗具有较好的忌避活性,处理后24 h,50、30、10 μg·mL-1的印楝素B对赤拟谷盗的平均忌避率分别为86.24%、85.06%和70.83%;处理后48 h,其平均忌避率分别为67.70%、59.49%和59.74%.  相似文献   

3.
从山东滨海盐碱地种植菊芋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能产菊粉酶的菌株46株,经过进一步的摇瓶复筛,获得了产菊粉酶能力较高的1株菌株,经初步鉴定为青霉Penicillium sp.B01.在对其发酵条件优化后,确立了Penicillium sp.B01最适宜的产酶条件为(g·L-1):菊芋提取液(EJA)120、酵母膏(YE)25、NH4H2PO4 2.5、NaCl 5.0、FeSO4·7H2O 0.1、ZnSO4·7H2O 0.1,初始pH 7,接种2.5×106 mL-1的孢子悬浮液3.75%, 250 mL的三角瓶中装40 mL的发酵培养基,在30 ℃、170 r·min-1下发酵3 d后菊粉酶活性最高可达25.78 U·mL-1.此酶主要为外切酶.  相似文献   

4.
野西瓜苗提取物对小菜蛾活性的作用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野西瓜苗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拒食和抑制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野西瓜苗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触杀和拒食活性.浸渍法处理对小菜蛾3龄幼虫72h的致死中浓度(LC5D)为3.2g·L^-1,24h、48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8.6060、2.8495g·L^-1;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处理剂量50.00g·L^-1’时,抑制生长率大于100%,化蛹率为24.34%,羽化卒为9.28%。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甘薯品种与病菌互作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与甘薯抗性的关系,选用抗病甘薯品种郑红22、胜利百号和感病品种烟薯25、龙薯9号、徐薯33,利用愈创木酚方法,研究了甘薯与镰刀菌互作过程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甘薯品种在病原菌侵染后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分别高于对照,但不同甘薯品种的不同酶上升到高峰的时间和幅度不同。大部分酶活性增加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24 h达到最高。郑红22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胜利百号的CAT活性在接种后6 h达到最高,并且比其他品种增加率都高,随时间延长酶活性增加率逐渐下降。所有甘薯品种在病原菌侵染后MDA含量均分别高于对照,但增加率不同,徐薯33和烟薯25接种后6 h增加率最高,而后逐渐下降,郑红22和胜利百号增加率最低。说明抗氧化酶活性增加率高低与甘薯品种的抗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侵染黄瓜的多主棒孢菌孢子悬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黄瓜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揭示多主棒孢菌毒素在病原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多主棒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悬液作用后,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多主棒孢菌孢子和毒素悬液处理黄瓜叶片后,黄瓜植株体内POD酶和PPO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粗毒素悬液作用下酶活力在24 h时可达到最大值;而在孢子悬浮液作用下酶活力在48 h时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120 h后低于未处理的对照。在病原菌初期诱导作用下,SOD酶活性逐渐升高在72 h时达到最大;毒素接种黄瓜叶片后,SOD酶活性在48 h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2个处理的SOD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均高于对照。本研究证明多主棒孢菌粗毒素对黄瓜寄主防御酶活性与其病原真菌孢子的作用具有一定相似性,酶活性峰值增加比率相近,前者比后者增加峰出现早,毒素诱导作用后防御酶活性最终高于未接种处理,黄瓜对其侵染的抵抗力得以维持,而在孢子悬液的作用下寄主的抵抗力随着其侵染的扩展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过氧化物酶与水稻抗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个对稻瘟菌(Pyricularia oryzae)抗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叶期稻苗受稻瘟菌C13小种感染后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EC.1.11.17)。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抗病品种接种后48h过氧化物酶活性增至最大,随后逐渐降低;接种早期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缓慢增加,96h后酶活性骤然持续升高;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始终高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上升的时期正好是被侵寄主细胞死亡、病斑快速扩展的时期。接种后抗感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数量无差异,均含有24条酶带。感病品种同工酶10,11和20的活性比抗病品种的强。据此认为,接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仅仅是寄主对病原侵染损伤的反应,与抗瘟性呈负相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至少部分是同工酶10,11和20因病原侵染被激活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在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前后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为揭示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荧光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菌株(Foc37-GFP)对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桂蕉6号、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进行接种处理(孢子悬液浓度1.0×106 CFU/mL),分别于侵染第0~6 d取样检测不同香蕉品种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等生理指标。【结果】经Foc37-GFP侵染后,桂蕉6号根系SOD、POD、CAT和PAL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至侵染第6 d,POD、CAT和PAL活性均极显著低于抗枯萎病香蕉品种(P<0.01,下同),SOD活性则极显著高于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根系O2-·清除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至侵染第6 d达最高值;总抗氧化能力前期变化不显著(P>0.05),至侵染第6 d则极显著低于3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经Foc37-GFP侵染后,宝岛蕉根系SOD和CAT活性及抗氧化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再急速下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AL活性和O2-·清除率则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南天黄根系SOD活性变化趋势与宝岛蕉的一致,POD、CAT和PAL活性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O2-·清除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总抗氧化能力先下降后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桂蕉9号根系SOD、POD和PAL活性及O2-·清除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先急速下降后急速上升,至第6 d达最高值并接近宝岛蕉的活性水平,但极显著高于南天黄和桂蕉6号,总抗氧化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与SOD、POD和PAL活性及O2-·清除率的变化规律相反,且与宝岛蕉的相反。【结论】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6号根系抗氧化酶主要通过协同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南天黄和桂蕉9号抗氧化酶主要通过互补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在枯萎病菌侵染期间,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根系中不同抗氧化酶发挥的主导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保持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木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最主要的食叶害虫。通过对木毒蛾雌、雄蛹(老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发现其主要差异如下:雌蛹平均体长(30.36±2.30) mm,平均质量(1.73±0.35) g,平均体宽(10.57±0.78) mm,均大于雄蛹[平均体长(23.51±1.65) mm,平均质量(0.74±0.14) g,平均体宽(8.46±0.60) mm];雌蛹头部腹面较为平整,雄蛹更为立体;雌蛹的中足明显较雄蛹宽且长;雌蛹的生殖孔与产卵孔均位于第8~9腹节连接处向第9腹节延伸的纵裂缝上,而雄蛹的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中间处;雌蛹的排泄孔距生殖孔较远,而雄蛹较为接近。综合以上外部特征判断木毒蛾蛹性别,准确率可达100%。这可为木毒蛾的野外采样、林间性比研究及其监测预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检测市面上某种农用酚醛泡沫的使用安全性,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酚醛泡沫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同时测定了酚醛泡沫暴露64 d后的慢性毒性效应,对蚯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中性磷酸酶(S-NP)、脲酶(S-UE)活性和呼吸速率的变化,探讨了酚醛泡沫对土壤活性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醛泡沫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半致死浓度大于5 000 mg·kg-1;酚醛泡沫(1~5 000 mg·kg-1)处理64 d后,蚯蚓GSH-Px活性变化范围为27.47~56.96U·mg-1,SOD活性变化范围为32.43~58.10 U·mg-1,两种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不添加酚醛泡沫的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为0.067 μmol·g-1·h-1,添加酚醛泡沫的处理组为0.041~0.055 μmol·g-1·h-1,表明酚醛泡沫添加显著(P<0.05)抑制了土壤呼吸;但酚醛泡沫处理对土壤S-NP和S-UE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酚醛泡沫材料(5 000 mg·kg-1)对蚯蚓没有致死作用,但会诱导蚯蚓酶活性显著增强,抑制土壤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11.
柞蚕蛹在18℃恒温发育阶段,蛹体内α—生育酚和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变化。感温前10天蛹体α—生育酚含量提高2~5倍,10天后明显下降。而胆固醇含量随着感温天数显著下降,成蛾时几乎不含胆固醇。因此,蛹体内α—生育酚和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茧蛹感温发育阶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温条件下柞蚕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柞蚕(Antheraea pernyi)4龄幼虫经4℃低温处理,其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先降低,然后持续升高,并高于对照。在本试验所采用的处理时间范围内,处理时间越长,CAT活性上升幅度越大。停止处理后,CAT活性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试验所采用的3个品种相比,抗病2号血淋巴CAT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青6号,明显高于三里丝。  相似文献   

13.
以松毛虫赤眼蜂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松毛虫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蛹后期虫态的柞蚕赤眼蜂对环境高温较为敏感,尤其在环境温度超过40℃以后,短期即可对其羽化出蜂造成较大影响;蛹后期虫态赤眼蜂较蛹中期更易受到高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柞蚕(Antheraea pernyi)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柞蚕遗传学研究是新品种选育的前提和基础,品种改良是发展柞蚕业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柞蚕遗传学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柞蚕生产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概述了柞蚕部分性状的遗传学及育种学的研究概况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柞蚕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柞蚕遗传学及育种学今后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人工繁殖及其对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的生活史,并利用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进行了室内人工繁殖与林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在江苏徐州1a可完成6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壳内越冬。第1~5代小蜂羽化期均与各代杨小舟蛾蛹期相吻合,可逐代追踪寄生杨小舟蛾蛹。以杨小舟蛾和柞蚕蛹为寄主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最佳蛹蜂比分别为1∶3(或1∶4)和1∶100。释放30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小蜂,对越冬蛹的平均寄生率高达(36.21±5.26)%,与对照和15枚·hm-2放蜂量处理相比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与60枚·hm-2的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该寄生蜂防治杨小舟蛾越冬蛹的最佳释放量为30枚·hm-2。  相似文献   

17.
董文娟  王学英  张涛  石生林  李群  迟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990-991,1091
以虫草菌对柞蚕滞育蛹进行诱导,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血淋巴,用多种病原真菌、细菌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研究其抗菌谱,并以大肠杆菌、柞蚕链球菌诱导柞蚕蛹作比较. 结果表明:3种诱导源均能诱导产生抗菌物质,且三者所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几种细菌的抗菌活性差别不明显;虫草菌诱导产物对细菌、真菌的抑菌谱广.蛋白质酸性电泳结果表明,虫草菌诱导后的柞蚕蛹血淋巴中有新的小分子蛋白产生,推测可能是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柞蚕肠道菌群结构及产酶菌,探寻具有新的生理功能的微生物,用于研制微生态制剂,以提高柞蚕生产的叶丝转化率及抗病能力。【方法】采用培养法分离柞树叶饲喂的5龄柞蚕幼虫肠道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肠道细菌群落类型进行鉴定,采用筛选培养基筛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的菌株。【结果】获得的柞蚕肠道菌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其中以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群。芽孢杆菌是肠道菌中产纤维素酶、蛋白酶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产蛋白酶能力较弱;肠杆菌不产酶。【结论】柞蚕肠道菌与家蚕肠道菌群结构相似,筛选出的产酶菌活性较高,可以制备微生态制剂用于蚕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柞蚕血液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血液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在幼虫期,CAT活性随龄递减。同一龄期内,CAT活性在龄初时较低,然后迅速上升,在盛食期前后保持较高水平,将眠时迅速降至该龄最低点,就眠后又上升。化蛹后,CAT活性迅速升高,至蛹中期达峰值,随后下降直至羽化。不同性别间CAT活性雄性高于雌性。不同品种间CAT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抗病2号高于青6号,显著高于三里丝。接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后,血液CAT活性先下降,然后迅速上升,3个品种均出现两个活性峰,抗病2号的两个活性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6天,青6号则出现在第4天和第6天,而三里丝出现在第5天和第7天,且抗病2号的活性峰高于青6号,显著高于三里丝。研究认为,柞蚕血液CAT活性与蚕的生长发育、体内代谢、抗病性密切相关,其活性大小可作为衡量品种抗病性强弱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柞蚕脑中央神经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