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研究甘蔗马铃薯间套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广西赤红壤蔗区土壤条件下甘蔗马铃薯间套种高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间套种设置常规土栽、盖薄土叶、无土厚叶、薄土白膜等4个处理模式和无间套种作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水平.[结果]增加覆盖的甘蔗马铃薯间套种模式均比常规土栽模式显著增产,薄土白膜模式、薄土叶模式和无土厚叶模式比CK分别增25.39%、19.95%和13.51%,其中又以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而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未见对甘蔗产量及品质有影响,粮食作物马铃薯的收获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结论]在广西赤红壤蔗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未见对甘蔗产量品质有影响,而间套种马铃薯采用盖薄土加地膜模式马铃薯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2011年在广西隆安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ROC 22、桂糖02-901、云蔗99-91、粤糖55、福农39、桂糖32、福农30等7个基因型甘蔗间套种马铃薯处理,以不种马铃薯为对照,研究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套种马铃薯对马铃薯和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套种马铃薯对甘蔗和马铃薯生长及产量未见有不良影响,却可增加马铃薯产量14 000~16 000kg/hm2,比不种马铃薯收益增加42%~85%,平均62.71%.收获的马铃薯可帮助解决广西粮食紧张问题,有利于缓解蔗粮争地矛盾,增加蔗地单位面积收益,提高蔗农收入,值得在广西蔗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常规甘蔗套种马铃薯模式基础上,继续增加一季套种作物——甜、糯玉米,形成了甘蔗—马铃薯—玉米冬春连套作种植模式。从理论上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总结关键栽培技术,即采取甘蔗行距加宽,马铃薯选用早熟品种并覆盖地膜,玉米选用早熟、矮秆甜糯玉米品种并育苗移栽和覆膜栽培。从应用效果看,该模式比甘蔗常规套种马铃薯增收33 311.55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提高土地复合产值,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通过连续2 a开展新植蔗和宿根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新植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4.5万粒/hm2,宿根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3.9万粒/hm2。其中,新植蔗田马铃薯产量达35 275 kg/hm2,甘蔗产量增19.9%,糖锤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99.7%,新增纯收入126.3%;宿根蔗田马铃薯产量达24 115 kg/hm2,甘蔗产量增19.2%,糖锤度提高1.3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89.9%,新增纯收入110.5%。  相似文献   

5.
甘蔗套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蔗糖产业受市场影响,面积减少,效益下滑,农民种蔗积极性受到影响,探索、开展甘蔗间套种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是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收益的新方向。简述景东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有利条件,对甘蔗套种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13-2014年对马铃薯不同密度、不同间套大豆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种大豆比不套种的增产3.58%~8.84%,尤以亩播3000塘的增产更为突出;等行距、宽窄行套种均比马铃薯净作分别增产15.17%、16.95%,说明采用三种密度间套大豆并不影响马铃薯产量。马铃薯间套大豆,大豆亩产量24.67~29.25 kg,亩产值74.01~87.75元,两种作物的亩产值比单一的马铃薯产值增长24.44%~34.95%。  相似文献   

7.
以甘蔗间种马铃薯为例,说明甘蔗间种能够丰产丰收;能够稳步促进蔗糖业发展。与此同时,对梁河搞好间套种提出一些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甘蔗宽窄行种植对甘蔗农艺、产量和糖分的影响,在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弄陇村,用新台糖2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宽窄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宽窄行种植能明显增加甘蔗有效茎数而提高甘蔗产量,但对蔗糖分影响不大。建议在甘蔗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勐海县蔗田间套种马铃薯宽窄行种植模式、等行距种植模式及不同覆盖物进行了试验、示范,分析了勐海县蔗田间套种马铃薯不同模式的经济效益,提出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复合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关键。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存在的问题和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NPK不同配比对广西赤红壤区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产量的效应,寻求适合甘蔗间套种马铃薯营养模式的最佳NPK配比。[方法]采取最优混合设计311-A于2011和2012年在广西隆安蔗地进行甘蔗间套种马铃薯田间试验,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结果]在试验条件下,低氮与中高磷钾配施可获得较高的马铃薯产量。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可分别建立2011和2012年马铃薯产量(Y11和Y12)与氮(X1)、磷(X2)、钾(X3)用量的回归模型:Y11=14725.28-415.39X1+741.99X2+607.83X3-447.92X1X2-144.09X1X3-405.83X2X3-267.82X12-795.67X22-642.10X32,R=0.9272;Y12=14342.60-896.25X1+548.62X2+925.51X3+67.81X1X2+531.60X1X3-99.00X2X3-904.00X12-1121.36X22-596.64X32,R=0.9266。所建立的马铃薯产量回归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得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用作当地甘蔗间套种的马铃薯施肥决策和预报。采用计算机进行寻优,得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产量最佳的NPK用量,N、P2O5、K2O用量分别为108.8~140.6、172.5~204.4和285.9kg/hm2。[结论]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产量最佳的NPK配比为1(:1.23~1.88):(2.03~2.63)。  相似文献   

11.
江泽普  廖青  谭裕模  韦广泼  邢颖  汪羽宁  刘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79-16182,16185
[目的]为了研究NPK不同配比对广西赤红壤区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产量的效应,寻求适合甘蔗间套种马铃薯营养模式的最佳NPK配比。[方法]采取最优混合设计311-A于2011和2012年在广西隆安蔗地进行甘蔗间套种马铃薯田间试验,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结果]在试验条件下,低氮与中高磷钾配施可获得较高的马铃薯产量。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可分别建立2011和2012年马铃薯产量(Y11和Y12)与氮(X1)、磷(X2)、钾(X3)用量的回归模型:Y11=14 725.28-415.39X1+741.99X2+607.83X3-447.92X1X2-144.09X1X3-405.83X2X3-267.82X21-795.67X22-642.10X23,R=0.927 2;Y12=14 342.60-896.25X1+548.62X2+925.51X3+67.81X1X2+531.60X1X3-99.00X2X3-904.00X21-1 121.36X22-596.64X23,R=0.926 6。所建立的马铃薯产量回归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得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用作当地甘蔗间套种的马铃薯施肥决策和预报。采用计算机进行寻优,得到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产量最佳的NPK用量,N、P2O5、K2O用量分别为108.8~140.6、172.5~204.4和285.9 kg/hm2。[结论]甘蔗间套种马铃薯产量最佳的NPK配比为1∶(1.23~1.88)∶(2.03~2.6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甘蔗单作(对照)和甘蔗套种马铃薯2种栽培模式,每种种植模式分为根际区和非根际区进行土壤采集,即甘蔗单作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及甘蔗套种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利用传统测定方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甘蔗养分吸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与甘蔗单作相比,套种区甘蔗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93%、12.32%、6.40%和8.92%(P< 0.05,下同);非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50%、56.01%、48.31%和51.52%;套种区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套种区土壤的真菌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区,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单作区;土壤细菌Shannon、Simpson、ACE和Chao1指数则与单作区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套种提高了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及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其他未知真菌类群的比例,降低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杆菌属门(Patescibacteria)及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比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细菌群落中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套种显著降低了苗期甘蔗对磷和钾的吸收量,对生长后期甘蔗的养分吸收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是较合理的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蔗园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文章结合耿马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推广蔗田套种秋冬马铃薯技术。该项技术可充分利用甘蔗行距间土地资源,既可对蔗田起到压草的作用,又可改善蔗田土壤环境。同时,收获马铃薯,增加蔗农经济收入,是一项推广前景较好的高效立体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蔗园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文章结合耿马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推广蔗田套种秋冬马铃薯技术。该项技术可充分利用甘蔗行距间土地资源,既可对蔗田起到压草的作用,又可改善蔗田土壤环境。同时,收获马铃薯,增加蔗农经济收入,是一项推广前景较好的高效立体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1甘蔗套种马铃薯1)品种选择。秋植蔗品种选择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的粤糖93/159或云引58号。套种品种应选择适宜孟连县栽培的山地马铃薯。2)地块选择。选择土壤肥沃、保水保肥、土质疏松的平地或缓坡地种植。3)种子处理。甘蔗种砍成双芽苗;马铃薯种如个小一般不切开,若种薯过大,可采用切块带芽播种,用刀将薯块顺顶芽切开,再横切一刀,保证每块  相似文献   

16.
通过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套种马铃薯栽培,探讨此栽培技术对玉米、红薯的产量形成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此栽培技术即提高了玉米的产量,红薯产量颇高,因而此栽培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盈江县资源优势明显,适宜冬春甘蔗间套种马铃薯的发展,通过近几年的示范推广,蔗薯套种逐渐向区域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简述盈江县蔗薯间套种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策,着重论述蔗薯间套种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甘蔗套作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甘蔗套种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以期更好地推广该项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甘蔗套种西瓜、大豆的效益(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甘蔗套种西瓜、大豆对作物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为蔗区推广甘蔗套种西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参考。设置4个施肥处理:CK_1(甘蔗单种,不施肥),CK_2(甘蔗单种,施化肥),T_1(甘蔗套种西瓜,施化肥+牛粪),T_2(甘蔗套种大豆,施化肥+牛粪)。结果表明,与CK_2相比,T_1处理的甘蔗增产2.5 t/hm~2,西瓜产量1.02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3 090元/hm~2;T_2处理的甘蔗减产7.61 t/hm~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大豆产量0.35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720元/hm~2;西瓜肉总塘含量为8.59%,大豆粗蛋白含量为36.15%,达到了同类农产品的品质指标。甘蔗+西瓜、大豆的套种模式与甘蔗单种模式相比,提高了经济效益,T_1处理增加的经济效益远高于T_2处理,适合于水肥条件好、劳动力充足的蔗区推广,T_2模式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甘蔗套种西瓜、大豆对作物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为蔗区推广甘蔗套种西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参考。设置4个施肥处理:CK1(甘蔗单种,不施肥),CK_2(甘蔗单种,施化肥),T_1(甘蔗套种西瓜,施化肥+牛粪),T_2(甘蔗套种大豆,施化肥+牛粪)。结果表明,与CK_2相比,T_1处理的甘蔗增产2.5 t/hm~2,西瓜产量1.02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3 090元/hm~2;T_2处理的甘蔗减产7.61 t/hm~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大豆产量0.35 t/hm~2,总经济效益增加720元/hm~2;西瓜肉总塘含量为8.59%,大豆粗蛋白含量为36.15%,达到了同类农产品的品质指标。甘蔗+西瓜、大豆的套种模式与甘蔗单种模式相比,提高了经济效益,T_1处理增加的经济效益远高于T_2处理,适合于水肥条件好、劳动力充足的蔗区推广,T_2模式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