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象甲防治     
稻象甲成虫体长5mm,黑褐色,密布灰黄色细鳞毛,头部延伸呈稍向下弯喙管,口器着生在喙管的末端。触角黑褐,末端膨大。每鞘翅上有纵沟10条,在第二、三条纵沟靠中央之间有一长方形小白斑。小盾片圆形,其前方有一白色短纹。成虫以管状喙咬食稻苗卷心,抽出后形成一横排小孔,被咬稻叶易折断,大量飘浮水面,严重影响水稻生长。靠近水面稻茎3~6cm处成虫咬一小孔并产卵于内,一般有5~8粒。防治方法:结合春耕清除田边杂草及残稻桩,适当延长水稻后期保水时间,减少虫口有效转化率;提倡冬耕,减少板田种植,降低越冬虫源;春耕时灌水,多耕多耙,使稻桩内越冬成…  相似文献   

2.
稻象甲防治     
稻象甲成虫体长5mm,黑褐色,密布灰黄色细鳞毛,头部延伸呈稍向下弯喙管,口器着生在喙管的末端、触角黑褐,末端膨大。每鞘翅上有纵沟10条,在第二、三条纵沟靠中央之间有一长方形小白斑。小盾片圆形,其前方有一白色短纹。成虫以管状喙咬食稻苗卷心,抽出后形成一横排小孔,被咬稻叶易折断,大量飘浮水面,严重影响水稻生长靠近水面稻茎3~6cm处成虫咬一小孔并产卵于内,一般有5~8粒。  相似文献   

3.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重要的水稻害虫,1988年在我县首次发现,根据9年来的观测及防治体会,现将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发生规律1.1越冬主要在稻田周围的农渠、林带等场所的枯枝落叶下及浮土中以成虫越冬,也有少量在稻田根茬间越冬,但由于耕地和灌水泡田影响,这部分存活率很低。还有一些成虫在稻草及稻种中越冬,不过,由于环境干燥,越冬存活率也不高。1.2生活史在农渠、林带等处越冬成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首先取食杂草10—20天,而后迁入稻田危害秧苗。5月中下旬为盛发期,近田边的秧苗上往往虫量…  相似文献   

4.
<正> 形态识别:成虫体长5mm,黑褐色,密布灰黄色细鳞毛,头部延伸呈稍向下弯喙管,口器着生在喙管的末端。触角黑褐,末端膨大。每鞘翅上有纵沟10条,在第二、三条纵沟靠中央之间有一长方形小白斑。小盾片圆形,其前方有一白色短纹。卵椭圆形,略弯,初产无色,后淡黄,半  相似文献   

5.
多年生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但是,多年生稻品种在高海拔稻区安全越冬、绿色轻简化栽培等田间管理技术仍有待探索。自2016年参加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主持的多年生稻项目以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高海拔(1 670 m)稻区“多年生稻+鱼”绿色高效安全越冬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多年生稻品种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稻田鱼管理,以及越冬季稻桩、水肥、鱼的管理和次年后的稻鱼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根据郑州郊区稻麦连作区稻象甲以老熟幼虫在麦田内的前稻茬及其周围土壤中越冬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的稻象甲幼虫的致病性以及线虫防治稻象甲幼虫的可能性。使用病原线虫防治地下害虫是一种理想的很有前途的生物防治措施芜菁夜蛾线虫对越冬稻象甲幼虫有很强的侵染力,在很短时间内即可使大量稻象甲幼虫死亡。此外,受侵染的稻象甲体内所繁殖的线虫有很强的再侵染能力,因此,一次使用后可长期在田间发挥作用,抑制地下害虫的种群。不同剂量的线虫制剂对稻象甲的致死率不同。一般来说随田间稻象甲幼虫的密度不同,施用线虫制剂后死亡率差异较大。高密度的幼虫使用高剂量的线虫制剂效果好,低密度时低剂量的效果好。大田使用时因根据虫口密度决定线虫剂量。根据大田实际情况,似应以40~80万条/m2的剂量较好。线虫剂量的增加,侵染力也逐渐增加,但达到一定剂量时,其杀虫效果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在浙江双季稻区每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为害早稻,越冬代成虫迁入早稻田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8.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沼泽象亚科。原产美国,现已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朝鲜、中国等国。已成为国际性植物检疫对象。1发生特点1.1传播速度快:每年以20~30km的速度扩展蔓延。在东港市,1991年7月28日传入,到1994年仅3~4年就传遍全市24个场乡镇的4.7万hm‘水田。1.2繁殖速度惊人:1991年稻水象甲刚传入东港市,共捕到33头成虫。1995年秋,百穴有虫376.5头。据调查,稻水象甲每头可产卵50~10O粒。1.3危害严重:越冬代成虫,从越冬场所迁飞到插秧水田。舔食叶片。严重的田块,每百穴虫量可达800~1000头。叶片…  相似文献   

9.
安徽安庆混作稻区稻纵卷叶螟第三、四代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对2007年安徽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第3、4代稻纵卷叶螟在安庆混作稻区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单季早中稻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双季晚稻在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和灯诱数据,进行世代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早中稻田第3代以本地繁殖世代为主,有部分迁入;第4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少部分滞留为害。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稻田的第4代稻纵卷叶螟雌蛾卵巢解剖数据,发现安庆稻区单季早中稻稻纵卷叶螟第4代以迁出型为主,双季晚稻田为居留型,早中稻田稻纵卷叶螟除远距离迁飞外,也可直接转移扩散到附近晚稻田中滞留为害。滞留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近年来暖秋(9月份)频率增大;二是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的栽培制度和水稻品种的变革,使得单季稻比例上升,水稻在生长季节中不间断地种植,为稻纵卷叶螟的栖居、繁殖和秋季滞留为害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赶蛾、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2011年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1961-1976年、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高峰日和高峰日蛾量,分析了不同年份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消长的差异性。1)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6个世代,早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晚稻发蛾高峰期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2)明确了韶关地区稻纵卷叶螟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3)在1961-1976年和2000-2011年两个时间段之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早稻和晚稻田间蛾量高峰日差异不显著,但2000年以来早稻田间高峰日平均蛾量却显著高于20世纪60-70年代;4)2000-2011年,曲江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的最高峰在早稻期间的出现频率高于晚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分别为第3代和第6代,但个别年份第2代、第7代稻纵卷叶螟也会暴发成灾。可见,2003年全国稻纵卷叶螟大暴发以来,前期迁入蛾量的成倍增加直接导致了粤北地区早稻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而秋季回迁虫源则受北方稻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防治因素的干扰,与前期迁入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掌握盘锦稻区常发性水稻害虫二化螟发生情况,做好害虫预测预报,为害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盘锦新建基地、胡家镇、西安农场和王家农场4个稻区的二化螟越冬代、一代与二代害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使用黑光灯诱蛾技术,结果表明,盘锦稻区越冬代二化螟存活率约为20%左右,一代蛾羽化高峰期为6月24~26日,卵始盛期稍晚1~2d,二代蛾羽化高峰在7月底至8月初,世代略不整齐,落卵高峰期与成虫羽化在同一时期。调查也显示,二化螟能明显地降低水稻产量,生产中必须重视对二化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稻蓟马是稻田中主要害虫之一。近二年我地区个别稻田发现有稻蓟马的危害。1996年八五九农场10队7号地发生稻蓟马危害,面积250亩。在7月下旬、8月上旬,低温、多雨,水稻处于抽穗、扬花期,稻蓟马出现虫量高峰,有虫株率达100%,单株虫量平均达15头以上,在穗部危害花蕊,造成空壳。1形态特征据调查,危害水稻的蓟马是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稻蓟马成虫体长1-1.3mm,黑褐色,头近似方形,触角7节,翅谈褐色,羽毛状。腹部末端,雌虫锥形,雄虫校园钝。稻管蓟马,成虫体长1.5-1.8mm,黑褐色,头长方形,触角8节,前翅透明,腹部末端呈管状…  相似文献   

13.
稻水象甲自1997年传入抚顺地区后迅速扩散,现已在该地区49个乡镇约2.5万hm2水田中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在稻水象甲的防治上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稻水象甲在抚顺地区的发生危害特点,确定了"带药移栽,重点防治越冬代成虫,减少幼虫危害,控制新一代成虫"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红黄壤区“豌豆-稻-稻”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红黄壤区稻田5年的研究(1995~1999年),从品种引进筛选、适播期、适播量3个方面研究了稻田冬种豌豆的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由“豌豆 稻 稻”的豌豆、早稻、晚稻品种筛选得出豌豆、早稻、晚稻3季品种优化搭配方式。通过“豌豆-稻-稻”3年连作试验,得出豌豆因连作而病害日益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的结论,并对其低产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了“豌豆-稻-稻”与“大麦-稻-稻”3年1轮作的持续高产增收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5~8月初的降雨和种群质量密切相关,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羽化、成虫的活动及3令前幼虫的存活,5~6月份特别干旱不利于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和羽化.对成虫的产卵量有影响;7月份的干旱或大暴雨严重影响成虫的活动、卵的孵化和3令前幼虫的存活。不同年度间一、二化种群在越冬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越冬种群的质量,在以一化种群为主时,玉米螟繁殖力强、发生晚,危害重。  相似文献   

16.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分析 ,预计2003年稻瘟病发生面积367万hm2,接近常年。其中西南稻区发生程度4级 ,华南、东南沿海和东北稻区3级 ,局部区域将严重发生。纹枯病发生面积1134万hm2,接近常年。华南稻区发生程度4级 ,其它稻区3级 ,北方稻区将重于2002年。稻飞虱在西南、华南及东南沿海稻区发生程度4~5级 ,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4级 ,北方稻区发生有上升的可能。其中 ,早稻生育期稻飞虱的发生将明显重于2002年 ,发生程度将达4级 ,预计发生面积1334万hm2。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934万hm2…  相似文献   

17.
稻水象甲是侵入我国的一种重要检疫性水稻害虫,目前已经在我国大部分稻区扩散蔓延。海南岛尚没有稻水象甲发生为害的报道,但海南岛是稻水象甲的适生分布区,加上稻水象甲具有孤雌生殖的繁殖特点,从理论上说,只要有一只稻水象甲成虫被携带进入,就会繁殖一个种群世代,稻水象甲在南繁区传播蔓延的风险相当大。建议禁止水稻稻桩进入南繁区,并对来自疫区的水稻南繁材料加强植物检疫,把该虫拒于南繁基地之外。  相似文献   

18.
1棉铃虫的发生情况近年来 ,棉铃虫在一四八团发生逐年增多 ,对棉花为害日趋严重 ,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首要害虫。1 .1发生期提前 ,越冬代成虫发生期较集中 ,高峰期明显。根据黑光灯多年诱集数据资料表明 ,越冬代棉铃虫成虫始见期 1 998年是 6月 4日 ,1 999年是 5月 7日 ,2 0 0 0年是 4月 2 9日。 1 999年比 1 998年提前 31天 ,2 0 0 0年比 1 999年又提前 8天。 1 998年 6月 9日为最高峰值 ( 6只 ,一盏黑光灯 5天诱集累计值 ,下同 ) ;1 999年最高峰值为 6月 9日 ( 8只 ) ;2 0 0 0年最高峰值为 5月 2 0日 ( 1 2只 )。1 .2发生量增多 ,且二、三…  相似文献   

19.
鱼藤酮和吡蚜酮防治茶绿盲蝽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绿盲蝽是日照春季茶树主要害虫,该虫在日照茶区一年发生1代,山区个别地方发生2代,一般以卵在茶树、苜蓿等作物上越冬,常年4月中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若虫盛发,5月中下旬成虫出现,5月底6月初成虫羽化。日照茶区长期施用辛硫磷、菊酯类农药防治该虫,但近年来防效下降。为更好地推荐防治茶绿盲蝽新型农药,开展了7.5%鱼藤酮EC和25%吡蚜酮sc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20.
有机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应提倡容忍,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生物农药,不能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通过一年的实践,采用稻田多次翻耕、人工除草、使用性诱剂及杀虫灯、合理利用诱集植物、适时放水晒田、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多种技术手段后,在一季晚稻拔节孕穗期时,有机水稻的各个品种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常规防治区均无显著差异,只有杂草防控方面比常规防治略差。在一季晚稻抽穗扬花期时,有机水稻的各个品种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杂草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常规防治区均无显著差异,且纹枯病的发生为害程度比常规防治还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