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开发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利用这些标记对缺失系进行鉴定,选用11个RGA和17对STS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其中1个RGA引物和1对STS引物在对普通小麦扬麦5号、簇毛麦及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进行多态性分析时,分别检测到一条约1 000 bp和约800 bp的多态性片段,将这两个标记转化为稳定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分别命名为CINAU17-1086和CINAU18-723。运用这两对引物对一系列材料进行扩增,只有含6V染色体短臂的材料才能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条带,表明这两个标记均位于簇毛麦6VS上。进一步利用簇毛麦6VS缺失添加系、易位系将CINAU17-1086标记定位在簇毛麦6VS FL0.58与FL0.70之间,将CINAU18-723标记定位在簇毛麦6VS FL0.45与着丝粒之间。利用这两个特异标记对通过花粉辐射获得的部分簇毛麦6VS结构变异材料进行PCR鉴定,其结果与细胞学鉴定结果一致。CINAU17-1086和CINAU18-723标记可用来快速检测和追踪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6VS染色体片段,并对缺失系的断点进行了初步界定。  相似文献   

2.
小麦6VS·6DL易位系Pm97033和6VS·6AL易位系92R137中的6VS染色体臂来自不同的簇毛麦种质,均表现良好的白粉病抗性,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对这2个易位系所包含抗病基因的异同进行了鉴定。利用与Pm21抗白粉病相关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pk-V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HQ864471.1)的基因组和cDNA序列为基础,在包含至少1个内含子的2个编码区设计引物,从Pm97033中扩增获得特异的多态性片段。为进一步提高特异性和扩增的稳定性,对特异扩增片段测序并重新设计引物,扩增筛选获得2个引物对,其中PK-F1/PK-R可专一扩增6VS·6DL易位系Pm97033及其抗病亲本,而PK-F2/PK-R可同时特异扩增2个不同来源的簇毛麦6VS染色体,但二者间的特异片段具有多态性。利用这2对引物,对系谱中包含6V(6D)和6VS·6AL、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系CB037进行检测,发现仅出现与6VS·6AL易位系相同的簇毛麦扩增片段,不存在簇毛麦No. 1026 (Pm97033的6VS供体)的扩增片段。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CB037仅含1对小麦-簇毛麦的易位染色体,用已报道的分子标记检测证明易位涉及的小麦染色体为6A,与本研究开发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相吻合,表明CB037携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来自6VS·6AL易位系92R137,其白粉病抗性可能与Pm97033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4.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上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郭军  寿森炎 《种子科技》2000,18(4):212-219
本文就RFLP、RAPD、SSR、AFLP、等4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作物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上的应用作了概述,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Pm21具有强抗白粉病特性,位于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6VS)上。染色体分析和白粉病抗性检测表明,Pm21在受体小麦内是稳定遗传的。筛选与Pm21相连锁分子标记,在小麦抗白粉病辅助选择育种上有重要意义。利用RAPD和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簇毛麦6V染色体和含有6V的小麦-簇毛麦代换系、6VS的易位系6AL/6VS、6DL/6VS进行分子标记筛选,以分析位于6VS上的分子标记及其与Pm21的关系。RAPD检测表明,OPK08910特异片段存在于含簇毛麦6V染色体的代换系(6A/6V)、易位系(6AL/6VS,6DL/6VS)和簇毛麦中。AFLP检测显示,PstⅠ+AGG / MseⅠ+CAC、PstⅠ+ACC / MseⅠ+CCT和PstⅠ+ AAG / MseⅠ+CGC 共3对引物分别可以在6A/6V、6AL/6VS、6DL/6VS和VV中扩增出264 bp、218 bp和232 bp特异带,并与抗白粉病基因Pm21共分离,因此,上述来源于6VS上的4个新的分子标记,可作为源自簇毛麦Pm21基因的选择标记,用于小麦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6.
大豆品种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德水  庄炳昌 《作物学报》1998,24(4):486-490
用62个大豆DNA分子探针与5种限制性内切酶组合,对大豆基因组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的两对材料,其多态性RFLP标记的频率均高达60%,可作为RFLP作图较理想的亲本,RFLP标记的多态性类型表现为共显性,少数为显性,其中一些标记揭示了2个或2个以上的独立分离的基因座位,不同限制性内切酶的揭示多态性的能力上差异不显著,在杂交片段长度上差异显著并都大于预期,  相似文献   

7.
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Ⅴ染色体RAPD标记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05条S系列和100条Operon随机引物,对小麦一簇毛麦代换系(6V/6A)、两个易位系(6VS/6AL,6VS/6DL)及亲本簇毛麦(VV)、硬粒小麦(AABB)、栽培小麦(AABBDD)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分析。80.95%的S系列引物扩增出了结果,且条带较清晰;在100条OP系列引物中均扩增出结果,条带清晰可见。从205个随机引物中发现,只有1个引物OPW03在含有簇毛麦V染色体的4个材料中均扩增出l条约570bp的谱带,而在栽培小麦和硬粒小麦中没有发现。因此,可以推测这个分子标记(OPW03—570)是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系染色体DNA的RFLP谱型的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琦 Leach  JE 《作物学报》1996,22(1):13-19
用2个DNA探针pJEL101和pBASavrXa10对78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进行RFLP分型,以分析其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别鉴定出16种RFLP标记带的谱型。以彼此的带位相似率达85%为界,可分为簇。参试菌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为0.77(用pJEL101),和0.83RFLP谱型分析表明:我国多数病原型为杂合组群。白叶枯病菌系的分子表现型的变异,远远大于致病型,两个探针都能有效分析我国菌系的群  相似文献   

9.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 通过花粉辐射, 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 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 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 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 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 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 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 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 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 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 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 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 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病种质贵农775是原贵州大学张庆勤教授利用远缘杂交育成的著名抗源材料,在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的相关片段克隆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进行了研究,将贵农775中与YrGA连锁的标记片段克隆、测序,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贵农775为簇毛麦的新的易位系,用特异引物S2018扩增作探针,与贵农775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杂交,进一步证明了与其连锁的YrGA基因也是来自簇毛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从普通小麦-簇毛麦4V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4V)与普通小麦农林26-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DA3C)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小麦-簇毛麦纯合易位系T4VS·4VL-4AL。SSR和RFLP标记分析表明,该易位染色体包括4VS、4VL近着丝粒部分区段和4AL顶端区段;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稳定性,结实正常,为杀配子染色体诱发形成的补偿型易位;易位系T4VS·4VL-4AL高抗梭条花叶病,是小麦抗病育种新种质。  相似文献   

12.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rRNA基因位点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是小麦改良的重要抗源,为了对导入的外源染色体及片段进行有效鉴定,应用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将25S-5.8S-18S rRNA、5S rDNA基因分别定于簇毛麦染色体1V短臂和5V短臂上。分别在中间偃麦草的3对、4对染色体上观察到25S-5.8S-18S rRNA和5S rRNA基因,其中有2对染色体在其短臂上有两种核糖体RNA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已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部分同源群的EST序列设计104对STS引物,对中国春、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进行多态性分析。在104对STS引物中,有53对在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之间存在多态性。利用普通小麦-黑麦1R~7R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黑麦1R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 19-500、CINAU20-950、CINAU21-1500、CINAU22-310和CINAU23-2000;利用普通小麦-簇毛麦1V~7V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簇毛麦1V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3-1700、CINAU24-1050、CINAU25-1650、CINAU26-500和CINAU27-620;利用鹅观草二体异附加系DA1Rk#1、异代换系DS1Rk#1(1A)、端体系DA1Rk#1L、易位系T1Rk#1S·W、长臂缺失系Del1Rk#1L筛选出5对鹅观草1Rk#1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7-960、CINAU28-1360、CINAU29-480、CINAU30-560和CINAU31-520。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普通小麦的EST序列设计PCR引物,转化成STS标记,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簇毛麦及鹅观草等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快速检测和追踪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为深入研究普通小麦远缘杂种材料提供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RT-PCR分析技术,对簇毛麦的抗白粉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基因芯片杂交试验获得了抗病簇毛麦非诱导叶片、抗病簇毛麦和感病突变体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诱导叶片的基因表达谱。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前后的表达谱及RT-PCR分析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中乙烯和水杨酸信号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增强表达,参与了白粉病的抗性过程。另外,通过比较诱导的抗病簇毛麦与诱导的簇毛麦感病突变体的表达谱并结合RT-PCR分析,发现感病突变体中乙烯和茉莉酸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表达参与防卫反应,未观察到水杨酸信号途径参与防卫反应的证据。同时对抗、感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不同时间的叶片进行了内源水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后水杨酸含量明显上升,而感病突变体中水杨酸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乙烯信号途径是抗、感簇毛麦中共同的信号途径,而水杨酸途径只在抗病簇毛麦中参与抗病反应,所以在簇毛麦的抗病过程中,水杨酸途径是一种最有效的信号传导途径。还筛选出一批与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的基因,包括病程相关蛋白基因、防卫反应基因、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因子和抗病基因类似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