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杜鹏  许军  夏斌  杨蕾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201-206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的碳蓄积能力(NEP),计算了广东省1990—2007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并对广东省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广东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占地面积总量由6398.21×103hm2增长到18340.74×103hm2;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呈不断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0.57上升至2007年的1.6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正逐步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煤炭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66%下降至2007年的45%,化石能源产值2.43万元/hm2增长至16.95万元/hm2。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比较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对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进行计算,得出2005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488 20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为0.285 67 hm2,人均生态赤字4.202 537 hm2。结果显示,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5倍,生态赤字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这反映了南京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南京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洛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洛阳市1990、2000和2005年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信息源,参考1995、2000、2005统计资料,结合其地貌区域划分结果,对洛阳市生态足迹、全市生态承载力以及3大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洛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加,人均可用生态供给力逐渐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1.1555hm2/人上升到2005年的3.0602hm2/人,说明洛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逐渐增加,目前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人地关系十分紧张;②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地和草地,反映出洛阳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③人均生态供给力以耕地减少最大,人均水域供给和人均建设用地供给变化相对较小,但水域人均承载力增加到2005年,也仅有0.0013hm2/人,表明洛阳市自然水环境的自然容量不高,在水资源丰富的表象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不足;④快速发展的平原区人均生态容量低,突显其人地关系的紧张,生态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1997—2007年福建省纵向时间序列的能源生态足迹,结果发现:福建省1997—2007年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波动性较大,199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292 ghm2,而200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878 ghm2,能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 168.82万t标准煤,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7 774.52万t标准煤,年平均增长23.50%;福建省1997—2007年的能源足迹产值(VEF)和能源足迹压力强度(EFI)变化幅度不大,人均林地生态承载力从1998年的盈余0.058 hm2到2007年的赤字0.408 hm2,说明福建省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问题日益严重,急需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动态生态足迹的测度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江苏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江苏省生态经济可持续状况和资源利用强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并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提出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明显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逐渐增大,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渐减小趋势.从生态足迹构成看,化石燃料生态占用面积最大.其次是耕地,牧草地居第三;除耕地外,牧草地、水域、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逐渐增大.从横向比较看,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却低于全球平均值.可见,江苏省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生态的需求已经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在有限用地规模前提下提升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技术方法,为河南省用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等工作提供参考,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并分别采用2种模型对河南省2017年生态承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耕地生态生产性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但消费足迹低于生态承载力。经消费系数和用地结构调整系数修正后,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评价结果可明确区分生态足迹中的区域内部消费足迹与承担的外部区域消费足迹,对河南省生产承载状况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河南省土地综合生态承载力有盈余,但各地类间承载状态差异显著,其中耕地盈余最大,而化石能源用地存在较大赤字,河南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降低能源消费和提升化石能源用地承载力。【结论】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可实现对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居民消费结构下区域生态承载状况的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可提出在有限用地规模前提下,提升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了解广西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趋势,为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亏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态。【结果】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1.6201 ha振荡式上升到2.7430 ha,其中化石能源地和耕地类人均生态足迹所占比重排前两位;人均生态承载力小幅增长,由0.7173 ha/人波动增加到0.7665 ha/人,其中草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99.33%;人均生态赤字由0.9028 ha增加到1.1965 ha,说明广西生态系统处于逐步加剧的超载状态,化石能源地的生态赤字最严重,其次是耕地;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8949 ha/万元减少到0.8320 ha/万元,说明广西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建议】广西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并加大耕地保护,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差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对我国2006年各地区生态足迹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表明:①2006年全国人均生态足迹为1.22,由东向西逐渐递减.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显著高于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能源丰富的省区,能源消费足迹对人均生态足迹贡献明显.②东部地区,生物资源、能源消费以及人均生态足迹绝对值普遍较高,且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普遍高于能源生态足迹;在中西部地区,两者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率相当,但西部各省区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与能源生态足迹的绝对值普遍较低.③2006年全国的生态赤字较为严重,达到0.72.中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明显高于东部,由东向西呈递增趋势.④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有关生态脆弱区的相关文献,概述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介绍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及判断生态安全状况的标准,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认为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反之,则反是。根据岷江上游5县的相关数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计算了岷江上游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安全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并未超出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经济、社会发展是可持续的;化石能源地、建成地和耕地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生态足迹分量出现了赤字,其中耕地赤字相对最大,处于超载状态;从国家尺度看,岷江上游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但在全球尺度上,其处于可持续状态;岷江上游资源利用比较粗放,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其经济发展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呈上升趋势,而生态足迹法计算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10年平均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生态足迹承载力只有热量承载力的19.25%、蛋白质承载力的33.46%、脂肪承载力的30.18%;期间贵阳市平均能源足迹占平均总足迹的68.69%,化石能源过度消费严重影响了土地生态足迹承载力.与贵阳市实际人口相比,热量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蛋白质承载力、脂肪承载力及生态足迹承载力不足以承载贵阳市当前人口,土地处于超载状态.对两种方法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以农业生态区域法进行预测,制定上限指标,以生态足迹法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目标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其进行监测、修正的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战略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1.
陈计兵  李玉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09-6211,6214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时间序列等研究方法,对2003~2009年邢台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2003~2009年邢台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增加,且能源用地递增幅度最明显,在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中所占比例最大;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不断下降,耕地提供的生态供给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中所占比例最大,是决定邢台市生态承载力供给的主要因素;2003~2009年邢台市生态足迹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这说明邢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特别是对耕地和能源用地的过度开发程度已相当严重,邢台市的发展模式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据此,对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建东  张勃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23-4924,4973
通过区域的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定量判断该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对定西市安定区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计算。结果表明,安定区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0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5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224 hm2。  相似文献   

13.
王红  黄英  娄昭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19-7321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区的生态足迹及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喀斯特山区安顺市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安顺市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从供需平衡状况定量分析了安顺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和实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结果]安顺市2008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447 8 hm2/cap,而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309 0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较大,为1.861 2 hm2/cap,属于严重的生态赤字区。安顺市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自然资源的供给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难于支撑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通过改变安顺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消费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生产工艺,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等途径,实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论]该研究为喀斯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10年滁州市TM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生物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滁州市耕地承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减少16.4%,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远低于全球水平,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减少与人口数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2000—2010年滁州市耕地生态承载等级从富富有余转变为超载与平衡临界状态,琅琊区耕地生态承载等级由富富有余转化为过载,南谯区耕地生态超载等级变化较小。划定基本农田范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整体性和机械化水平,是缓解滁州市耕地生态超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适度人口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根据区域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共同确定的,其是衡量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对涪陵的生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涪陵生态适度人口为38.49万人,而实际人口为103.17万人,说明涪陵存在人口超载现象,具有较大的人地矛盾,这影响涪陵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涪陵应制定一些对策来促进涪陵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基于村级生态足迹分析的村落生态安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68-4370
为了制定村级生态安全策略,利用建立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葫芦岛市东窑村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村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46 4 hm2,人均生态容量为1.041 0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505 4 hm2。通过对6种用地类型的供给和需求比较研究,揭示了当前该村生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土地使用、合理规划建成用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生态环境用地4项东窑村生态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欣  葛京凤  梁彦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21-5623
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被采用,但这些研究多是静态评价,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计算赞皇县1975~2002年的生态安全度,从时间序列、生态足迹构成和生态压力状况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序列上,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已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构成上,各土地类型供需结构不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压力状况上,28年间压力指数增幅为1.66,且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并针对生态安全状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运用流域概念把江西省划分为(环)鄱阳湖区、抚河、信江、赣江、修河及饶河流域和其他外河流域7大部分。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前6大部分在2000~2006年间的生态供需状况,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所有研究区域均存在生态赤字,且赤字在不断增大,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②耕地足迹需求均占总足迹需求的80%左右,科学保护和开发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③草地和林地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的优劣关乎到全人类的生存,当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眼于天津市西青区的生态质量,参考《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标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优势性地面观测气象数据,采用遥感图像处理、统计分析、目视解译、实地检验等方法,对西青区生态质量的气象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计算K(湿润指数)、NDVI(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DIS(灾害指数)等参数,构建了西青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模型,对西青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进行气象评价与分析,为西青区生态监测的全面开展和生态评估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